5.56nato弹的弹径是怎么来的,看下面一张图就知道
话说在2010年,国内门户军事网站都在转一条关于英军狙击手的新闻(话说国内门户军事网站都喜欢你转我我转你的),里面说这个狙击手在阿富汗用8.59mm口径狙击步枪破了超远程狙杀纪录,当时在贴吧上就看到有人问:“那个8.59mm狙击弹是个什么弹啊?” 等搞清楚之后又说:“KAO!原来就是那个.338拉普阿-马格努姆弹啊。”
然后,有人为了方便新手军迷“正确”理解英制口径,就拉了一个枪械口径英制转公制的表格,但因为里面把.38口径换算成9.65mm,当即就被人取笑了。要知道,.38口径其实是9mm口径。其实更早以前,有一条翻译日本枪械杂志的《名X》杂志上,我就见过他们把.38口径写成是“9.65毫米”口径(题外话,这本杂志曾经把 Rifle硬译成“阿萨路德来复枪”)。这其实就是硬要把英制名称换成公制单位的结果。
在《武林外传》里,书生有一句台词:“你是谁,鸡无命吗?不!这只是个名字,一个代号,你可以叫鸡无命,我也可以叫鸡无命,他们都可以,把这个代号拿掉之后呢,你又是谁?”
其实,在很多时候,口径的名称也仅仅是个名称而矣,并不能够代表真实的弹头直径尺寸。
比如.357马格努姆弹(.357 )和.38特种弹(.38 ),弹径一样都是9.1mm。
而.38超级弹(.38 SUPER)的弹径其实是9.02mm,反而是它的弹壳直径和.38特种弹一样,都是0.38英寸,这下你该明白,.38弹这个38是怎么来的吧?不是指弹头直径,而是指弹壳口部直径。
如果硬要把人家的英制名称换算成公制名称,就好像有个人名字明明叫做“张三斤”或“李五两”,认识“张三斤”和“李五两”的人,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两人是谁。如果你说这样对只认识公制单位的读者不友好,偏要用公制单位给人家改名为“张一点五公斤”或“李二百五十克”,认识的人一听到这新名字,反而是不知道你说的是谁了。
这一堆名称上从9mm到.356到.38的枪弹,其实都可以算是9mm口径
再比如,7. NATO弹的民版名称叫.308温彻斯特(.308 WIN),而.300温彻斯特-马格努姆弹(.300 WIN MAG)又叫7.,虽然一个叫.308,一个叫.300,看起来后者直径比前者直径要小,但实际上两者的弹径都是7.8mm。而7.62其实是枪膛的阳线直径,因为有些枪弹的口径名称就是用阳线直径来命名的,而另一些枪弹的口径名称则是用阴线直径来命名的。
不只是英制名称是如此,就算公制名称也是如此。例如5.56 NATO弹的弹径为5.7mm(0.224英寸),而FN 5.的弹径同样也是5.7mm,两者的弹径一样,只是在名称上用不同的叫法。那么5.56 NATO弹这个5.56又是怎么来的呢?看下面一张图,无论军规的5.56mm NATO还是民版的.223 Rem,其他弹膛内径都是0.219英寸,也就是相当于5.56mm。
军规5.56 NATO与民版.223 Rem也略有不同,军规弹的膛压稍高,而且坡膛直径也稍有差异
5.的弹径是5.7mm
FN 5.的弹径也是5.7mm
又比如西方流行的手枪弹派拉贝鲁姆弹和罗刹国的马卡洛夫弹,虽然名称上都是9mm,但实际上只有9x19的弹径为9.03mm,而9x18却是9.27mm,毛子的东西虽短但粗哦。
比如还有10mm AUTO弹和.40 S&W弹这两种口径,前者名称用公制单位,后者名称用英制单位,但两者的弹径实际上都是10.17mm。
10mm AUTO弹的尺寸
40 S&W的原型原本就是10mm AUTO的减装药弹
而同一种口径有两、三个名称也是常有的事,比如德国的7.步枪弹,同时也叫或8mm毛瑟弹,在旧社会的时候还叫做“七九”弹。其实这种弹的弹径是8.1mm,而7.92或7.9都是阳线直径。
另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口径,但弹径相同或相近导致名称里的数字相同,所以在完整的名称中还需要加上后缀来以示区别。例如.357马格努姆弹和.357 SIG弹,后面的和SIG就表示这两种.357弹实际上是不同的口径。就好像公制名称的7.62x39和7.62x54 R一样,乘号后面的数字就代表了这两种7.62是两个级别的口径,而7.62x54 R的后面还要加上一个R是表示其弹壳底缘是突出来的,如果有一天你发明了没有突缘的7.62x54就不要加上R了,因为底缘不同,枪机就好难通用的哦。
这是.357 MAG,跟下图最左的.357 SIG一比,就知道差异有多大了
从左到右:.357 SIG、10mm AUTO、.40 S&W
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的情况,国产的5.步枪弹,名称叫5.8,其实弹径为6mm。好些年前,经常有人老是叫唤着要研制6mm理想口径吗?何必研制呢?直接把5.8mm改称为6mm就好了。其实当年研究5.8的时候,就有人建议过起名叫5.81,以纪念81建军节了。要是叫5.81,其实也很正常啊,无非是书写时小数点后加一位而矣。反正,名称只是个符号嘛。
还有很多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实际的弹径,可能是经过反复计算、试验、改进或者拍脑袋出来的,但这个口径的名字叫什么?可能是按真实尺寸来称呼,但也可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因此对于名称原本就是英制形式的口径,在我自己的文章里一般都不会去擅自换算成公制单位——我说的是口径的“名称”,如果是标出弹形尺寸参数时,有时我还是会换算成公制单位的,但对于名称,除非人家原本就有两三个名字,那么我会倾向于使用国内常用名惯用名,否则一般我都是直接用原名,该是叫张三斤的就叫张三斤,该是叫李二百五的就叫李二百五。不会为了迁就“公制”而去乱改名称。正如当年耶稣所说的:“名字的归名字,尺寸的归尺寸。"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