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云之事也就一出祁山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赵云、邓芝和夏侯楙。原文如下:
(邓)芝在马上谓赵云曰:“昨夜魏兵大败而走,今日复来,必有诈也。老将军防之。”子龙曰:“量此乳臭小儿,何足道哉!吾今日必当擒之!”便跃马而出。魏将潘遂出迎,战不三合,拨马便走。赵云赶去,魏阵中八员将一齐来迎。放过夏侯楙先走,八将陆续奔走。赵云乘势追杀,邓芝引兵继进。赵云深入重地,只听得四面喊声大震。邓芝急收军退回,左有董禧,右有薛则,两路兵杀到。邓芝兵少,不能解救。赵云被困在垓心,东冲西突,魏兵越厚。
时云手下止有千余人,杀到山坡之下,只见夏侯楙在山上指挥三军。赵云投东则望东指,投西则望西指,因此赵云不能突围,乃引兵杀上山来。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上山。赵云从辰时杀至酉时,不得脱走,只得下马少歇,且待月明再战。却才卸甲而坐,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冲天,鼓声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杀到,皆叫曰:“赵云早降!”云急上马迎敌。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云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一出祁山,赵云担任大军先锋,在凤鸣山下力斩数将,令夏侯楙惊恐不已。但时任曹军的谋士程昱之子程武认为赵云有勇无谋,只要抓住赵云的这一弱点,必可将其击败。次日,夏侯楙按照程武的布置设下埋伏引诱赵云。赵云却不停邓芝的劝告,贸然追击,结果陷入重围。正当赵云发出哀叹之际,关兴和张苞及时赶到,终于将赵云救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赵云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为不值一提,带有轻蔑之意。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语•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诗贵夫如此。若使人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
小说中描述的赵云在凤鸣山遇险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三国志•赵云传》亦称:“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由此可见,赵云当时身处的战场是在远离祁山的箕谷。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出现在凤鸣山一带。
小说中提到的程武,在三国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也的确是曹魏谋士程昱的儿子。不过,按照《三国志•程昱传》的记载,程武却从未出现在曹魏的西北战场,也没有担任过夏侯楙手下的参军。因此,小说中所言的程武献计困住赵云之事也就不可能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发生了。
至于说到小说中出现的将赵云救出险境的关羽之子关兴及张飞张飞之子张苞,尽管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他们却都没有出现在诸葛亮北伐的战场上。《三国志•关羽传》称:“(关)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而《三国志•张飞传》载:“(张飞)长子苞,早夭。”小说作者之所以让关兴和张苞出现在北伐战场并为诸葛亮立下无数战功,目的无非是想为小说中的关羽、张飞家族增光,同时也为诸葛亮找几个帮手,使得情节更加生动。
既然谈到了关兴和张苞,这里就不妨再说说所谓“五虎大将”的后人们。关羽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为关平,次子为关兴。关平死于荆州之战当中,关兴成家后生有儿子,分别为关统和关彝。关统早逝,关彝则在蜀汉灭亡后被庞德之子庞会诛杀,关羽一门也因此灭族。张飞也有两个儿子,分别为张苞和张绍。张绍后来随后主刘禅一起投降了曹魏,但张苞之子张遵则在绵竹之战中阵亡。
与关羽和张飞一样,赵云也有两个儿子,分别名叫赵统和赵广。据《三国志•赵云传》载:“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与史料中关羽、张飞和赵云后人的情况较为明确有所不同,关于马超后人的记载较为模糊比较复杂。按照《三国志•杨阜传》记载,杨阜等人曾经在冀城之战中抓获了马超的妻子和儿子,但究竟是几个儿子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而马超逃往汉中后,身边仅有一子名叫马秋。据《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载,马超离开张鲁投靠刘备后,张鲁亲自将马秋杀害。除此之外,马超尚有一子名叫马承,在马超死后继承了马超的爵位,此后不知所踪。
至于五虎大将中的黄忠,情况也较为悲惨。据《三国志•黄忠传》载,黄忠生有一子名叫黄叙,很早离世,黄忠一门也因此断了香火。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