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西施床上最后的男人,一辈子活了别人三辈子
西施亡吴有功,为何反被处死?赴吴路上走三年,还与范蠡生有一子!范蠡与西施真私奔了吗啡?苏州出土3片竹简,告诉你什么才叫渣男!西施乱吴后,果真与范蠡私奔了吗?3片竹简的出土,揭开渣男嘴脸!
范蠡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智者,他知进退,所以能保全性命与名节。南宋学者黄震就曾这样评价过范蠡:“春秋战国近五百年, 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更令人羡慕的是,功成身退的范蠡,还如愿抱得美人归。据东汉《越绝书》中的记载:“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勾践灭吴之后,范蠡有功不受赏,而是悄悄带着西施离开越国,最终两人泛舟江湖,过起了神仙美眷的隐居生活。
范蠡与西施之间的故事果真就如《越绝书》中记载的那样美满、幸福吗?其实,这样的故事编排,是因了国人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一种美好期待,范蠡与西施之间的故事,可能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甚至还很“狗血”。老黄之所以会如此猜度,并非信口雌黄,而是有着考古依据——此结论的依据源自本世纪初苏州的一次考古发现。
03年的某天,苏州一个建筑工地在施工时,发现了一个战国时代的古墓,惊动了苏州的文物部门,立即组织专门进驻现场,对古墓展开保护性发掘。发掘的结果是,古墓中并没有什么值钱的财宝,但是,墓葬中出土的三片带字竹简(三片竹简,共有21个字),却让专家们眼睛一亮。因为,竹简上的文字,颠覆了人们此前对范蠡与西施关键交往史的历史认知。竹简上的文字为:
蠡与施潜通,三年始达吴,以语儿亭为质,施不得不勉。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范蠡和西施有私通,从越国走了三年才到了吴国,范蠡以“语儿亭”为人质相要挟,西施才被迫前往吴国进行任务。
范蠡本是奉越王勾践之命护送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吴王夫差的,吴越相距也就几百里之遥,结果,两人在路上磨蹭了三年多,还一路私通,结果让西施对范蠡私出了真情,因而不想离开心上人去献身敌酋了,最终,在范蠡以“语儿亭”相要挟,西施这才不得不认命赴吴。
那么,范蠡用来要挟西施的“语儿亭”又是什么呢?所谓的“语儿亭”,其实就是范蠡与西施私通后的结晶。
据唐朝陆广微《吴地记》中记载:“县(嘉兴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於路与范蠡潜通。三年,始达於吴,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名语儿亭。”
范蠡这是拿自己的亲骨肉,来威胁自己的“爱人”,这样的男人,放到现在,也是“渣男中的至渣”。范蠡这样置军国大计(越王对吴的“美人计”)于不顾,反倒自己先享受了,这要是放到后世,可是欺君大罪。之所以说“美人计”是越王夫差的军国大计,是夫差人极力实施的救世良策,因为,提出美人计的,既非范蠡,亦非文种,而是越王勾践本人:
“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沈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而曳心,往献美女,其必爱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进之。’越王曰‘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的战略计划有了,执行者就落到范蠡的头上,于是,才有了美女西施的出场:
乃使相者国中,得苧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納以供箕帚之用。”吴王大悦,曰:“越供二女,乃勾践尽忠于吴之证也。”(《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人的美人计果然奏效,据史记载,吴王夫差见西施、郑旦大悦,收西施于姑苏台,收郑旦于吴宫。
范蠡奉命护送西施,不仅在路上足足走了三年,还居然监守自盗,这实在有亏职业操守,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倘或夫差对原装正品有浓厚情结,岂不是要惹出大祸来?对于范蠡“近水楼台强得月”之举,就连曾经以身仕清、名节有亏的明末清初文人钱谦益也看不惯,并写诗以讽:“吴越山川谁管得,此中先筑语儿亭。”
西施赴吴前,就与范蠡发生了这些狗血剧,乱吴的任务完成后,她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与她一同赴吴民侍侯吴王夫差的另一个美女郑旦,进入吴宫后,“郁郁不得志,经年而死,夫差哀之,葬于黄茅山”。西施的最终结局,竟是被人沉江而死。
“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吴越春秋》)。”
吴国被灭后,西施被淹死了,而且还是被越国人淹死的。怎么淹死的呢?“令随鸱夷以终”。什么是“鸱夷”呢?这又牵涉到西施同时代的另一位名人,吴国大夫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其父伍奢和长子伍尚受人陷害被楚平王杀害后,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
伍子胥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吴越之战后,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史记·伍子胥列传》)。”
那么,“鸱夷”到底是什么?三国时的韦昭说:“鸱夷,革囊也,或曰生牛皮也。”就是说,“鸱夷”是马皮或牛皮做的袋子。这种袋子主要是用来装酒的,是古代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酒囊”,用时可以盛酒,不用时可以收起叠好,随身携带。这种东西直到宋朝还有人使用,苏轼曾在诗中写道:“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伍子胥死后就是装在这样的袋子里,被扔进江里的。后来,人们就用“鸱夷”来指代伍子胥。
没想到,西施的死法,与她曾经的敌人伍子胥是一样一样的,这也是莫大的讽刺了。那么,西施到底是死于吴国何人之手?最大嫌疑有两个,一个是她的老领导夫差,一个是她的旧相好范蠡。
给勾践定个杀人嫌疑,是因为他本人就惯于干“卸磨杀驴”之事。比如,文种,就是死于“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的。
吴既灭,范蠡引退,致信种曰:“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文种得范蠡书后称病不朝,人或谗文种且作乱。越王乃赐文种属镂之剑曰:“子有阴谋兵法,顷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种遂伏剑。(《吴越春秋》)
而范蠡杀人的动机更加明显,那就是灭口,如果让勾践知道了他与西施的“私情”,以勾践的品性,肯定不会放过他的,更何况,此时的西施已是人老珠黄,早不是当年的黄花闺女,要是再与纠缠起来个没完,那岂不是挺麻烦,所以,这才来个“一不做,二不休”,也未可知。也许是对西施心怀愧疚,范蠡才自号为“鸱夷子皮”。
西施到底是死于何人之手,史无确证,倒是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给读者提供了另一种想象:“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凶手居然是勾践夫人,又一个女人,这正是现代狗血宫斗剧的经典桥段啊!!!
西施莫名死亡后,范蠡的美好人生才又重新开始。化名为鸱夷子皮的范蠡,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还跑到去齐国做了丞相,将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又突然辞职下海。
下海后的范蠡,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一辈子活过了别人三辈子,真正将自己活成了人生的最大赢家。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