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日常谈及古代帝王时,如汉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帝等,往往把这些称谓视为同一概念,其实,其表述是不同的。称汉武帝是称其谥号,唐太宗称其庙号,乾隆皇帝则是称其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周朝开始出现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汉代开始又实行了。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唐以前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
庙号
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当然也有特殊的,比如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另外清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祺祥,后来改作同治。
总结一下,简单的说,不同时期帝王的称谓有这样一个规律,即:
唐朝以前的帝王都称谥号,比如:商纣王、周武王、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等等。
唐宋时期的帝王都称庙号,比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宋高宗赵构等等。
明清时期的帝王都称年号,比如:洪武皇帝、永乐皇帝、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光绪皇帝等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