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在台湾生活的具体细节揭开了白崇禧在台湾的真实生活状态
“我跟家人几十年来都是用桂林话交流,偶尔做梦也会说出一两句桂林话。”
这是白崇禧的第8个孩子白先勇,回到老家桂林时说的一句话。白先勇十几岁时,跟着父母亲赴台,成年后在美国生活多年。对于一个在海外旅居多年的人来说,这话听上去有些“不真实”。
毕竟张学良之子在回国时,连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了。但白先勇说的是事实,其浓浓的桂林音就是最好的证明。
回到桂林后的白先勇,一日三餐最爱吃的是桂林米粉。当地老百姓不管给他端上什么美味,他都先要吃完米粉再说。他曾笑称自己一天要吃三四次,从来不会腻。
别人问起他原因时,他是这样说的:
父亲以前打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喊隔壁婶娘过来熬卤水做冒热米粉吃……可惜,到了台北后,就很少能吃到了……
说这话时,白先勇停下了筷子。过了许久,才又用很快的速度吃完了一碗。很显然,对他来说,牢记家乡话和爱吃家乡的美食,皆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事实上,多年来往返于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白先勇,始终在寻觅父亲过去的影子。而对于桂林的老百姓来说,则更希望知道白崇禧在台湾17年,到底过得如何?
白先勇知道,他回桂林之所以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老百姓是认可父亲在抗日战场上的功劳的。
因此,在父亲死后多年,为了让惦记着父亲的乡亲们了解真相,白先勇陆续以出书、接受访谈等多种形式,在大陆公开了很多他们一家在台湾生活的具体细节。
而在这些细节里,有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情景,则完全揭开了白崇禧在台湾的真实生活状态。这一细节是这样的:
在台湾的17年里,他走到哪里身后都有情治人员如影随形,他曾愤慨地密函蒋介石诘问原由。随后,他也就平静地对待这些事了。看戏的时候,他甚至会给盯梢的特务们买上4张票。
所谓“情治人员”,其实源于国民党的在大陆时期的军统和中统。去了台湾后,蒋军更愿意用这种好听的词汇,来形容这些无孔不入的特务。
白先勇谈到的这一细节,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白崇禧在台湾时,人身自由是受到了极大限制的;其二,他曾试图反抗这样的限制,但却无能为力,不得不妥协和接受。
对于一代战将来说,这样生活显然算不得多有面子。那么白崇禧入台后,究竟都经历了些什么?蒋介石为何要这样对他?白崇禧的死,为何会成为一个谜团?本期,魂说就跟大家细说,“小诸葛”白崇禧赴台的前前后后。
一:曾有很多人劝他不要入台,但他没听
第一个劝白崇禧不要去台湾的,应该是他的老搭档李宗仁。
1949年6月中旬,深知形势严峻的“代总统”李宗仁,特意召集桂系骨干开了一次会。当时,从香港赶回来的桂系将领刘斐曾,曾力劝李宗仁:认清形势,弃暗投明吧,不要再错过机会了!
李宗仁没有说话,他走到白崇禧身边,问他:“健生,怎么样,你手中还有枪杆子吗?”多年来,在这种大事上,李宗仁一直是听得进白崇禧的意见的。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李、白实为一人”。
白崇禧想了许久,才慢慢地转过身来,用试探性的语气问了李宗仁一句:“将来如有必要,去台湾怎么样?”李宗仁一听,瞬间就冒火了,扔下了一句:“王八蛋才去台湾”。
这次不欢而散后没多久,李宗仁便以就医为名,从南宁匆匆乘专机飞往香港,后又由香港飞去了美国,开始了自己16年的流亡生活。
李宗仁知道白崇禧的固执,于是在自己顺利逃往香港后,仍让秘书程思远给好兄弟送了封信。在信中,李宗仁给了白崇禧这样的忠告:“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唯独不可去台湾”。遗憾的是,白崇禧最终没有听他的话。
第二个劝白崇禧的,是他的多年至交何遂。
何遂是国民党元老,他的话白崇禧以前是听得进去的。他曾直接告诉白崇禧:“上将回台,将必难免一死。应乘机起义,响应共军”。
何遂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他劝白崇禧不要入台,是出于为他的安全考虑。毕竟,外界盛传着白崇禧和李宗仁对蒋介石的3次“逼宫”。
第一次“逼宫”是在1927年。当时蒋介石为对抗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谁知不久就被孙传芳打得落花流水,被要求“下野”。蒋介石万般无奈下,不得不寻求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支持。谁知,这时候李、白二人也认为蒋介石应该“下野”,这就有了第一次“逼宫”。
第二次则是在中原大战后,当时李、白二人,又再次联合孙科等,迫使蒋介石第二次“下野”。
第三次,发生在1948年。当时国军节节败退,而白崇禧仍手握重兵,他曾两次发电给蒋介石,要求他能“对个人进退问题作一明确说明”。没办法,蒋介石不得不在1949年初第3次“下野”,李宗仁则成为了“代总统”。
这3次蒋介石“下野”的具体因由,或许不似外界传言的那样直接。但何遂是很了解蒋介石的小心眼的,只要自己的“下野”跟李、白二人有一定关系,他就不可能给白崇禧好果子吃。
只是没想到,白崇禧却听不进何遂的话,他回答道:“生死利害,在所不计,君勿为此喋喋也。”
就这样,在1949年12月底,白崇禧在海口登上了飞往中国台北的飞机。从此,至死都没能再回到中国大陆。
二:他终究看错了蒋介石
白崇禧之所以会如此不听劝,很大原因是因为在赴台前,蒋介石给他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中,蒋介石显得十分诚恳:国危当急,台北欲重新组阁,希速赴台共商大计!
很显然,对于白崇禧来说,“重新组阁”4个字说中了他的心思。在他看来,一时的战败算不得什么,重点在于是否还有机会翻盘。而跟蒋介石的那些前仇旧怨,白崇禧认为蒋介石应该是能放到一边的。
而对此时的蒋介石来说,拉拢白崇禧无疑是很重要的:
一来,当时李宗仁是以“代总统”的身份出逃的,因为这层身份,他在外还很受美国人的待见。而仍是“下野”身份的蒋介石,要想重新在台湾当上“总统”,是需要白崇禧的支持;
二来,蒋介石生怕白崇禧会被我军策反,不管是从面子还是里子,这都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一开始,白崇禧对于自己在台湾的生活,是非常期待的。他甚至还专门给在美国的李宗仁发去了电报,劝对方早点来台,跟自己相聚。李宗仁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白崇禧的苦头还在后头,便没有同意。
后来,自以为安全的白崇禧,还特意把在香港的20多名家眷都接到了台湾。对于他这项举动,家人们都不是很能理解。但没办法,他们只能听命。就这样,白家一大家子在台北松江路的一幢旧式平房里,开始了十几年不算自由的生活。
对于父亲的一生,儿子白先勇是这样说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悲剧英雄,后来他在台湾没落了,他的起、他的落,我都看到了”。
是的。几乎从到台湾的第一天起,白崇禧就“落”了。
为了控制住白崇禧,蒋介石走了好几步棋:
第一步,是让白崇禧在国军内部失去实权。1950年7月份,白崇禧被改聘为国民党的评议委员,很显然这是一个闲职。
第二步,是派人时时监视白崇禧。他命人在白公馆外专门设了一个派出所,对他进行全天候的监视。
为了监视方便,特务们还给白崇禧取了个很有讽刺意味的代号:老妹子。一代战将,成了自己人眼里的“老妹子”,何等悲凉!
特务们蹩脚的监视,很快就被白崇禧发现了。他不得不减少跟亲友的往来,没人陪他打猎了,也没人陪他下棋了,50多岁的白崇禧在台湾军界的影响力,正在快速下降。
对于白崇禧的不被重用,一些国民元老也曾找蒋介石说情。但每每有人说话,蒋介石便表示:“健生的事,我知道,我知道!”知道归知道,却始终没有下文。因此,此后国军的各种重要会议,白崇禧几乎都是缺席的。
可能有读者会问,为何蒋介石如愿地重新当上“总统”后,没有直接要了白崇禧的命呢?理由很简单:在处理李宗仁的问题上,白崇禧对蒋介石来说,仍然是有利用价值的。每每蒋介石需要对身在美国的李宗仁做点什么时,他总能想起白崇禧。
1954年,他要罢免李宗仁的职位时,想起了白崇禧。白崇禧不得不在罢免连署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李宗仁在美国有任何讨蒋的言论,白崇禧就不得不出来说一些反驳的话。对于这些话,李宗仁其实并不怪他,因为他明白这常常是言不由衷的。从内心来说,李宗仁更愿相信自己在白崇禧心里的地位,是比蒋介石要高的。
如果说此时的白崇禧,对于蒋介石来说,还有一点点利用价值的话,那到1965年7月份,李宗仁明智地选择回国时,他的最后一点“用途”也完全没有了。
得知李宗仁回国的消息后,白崇禧一下子慌了神,他又气又怒又怕地表示:“德邻投共,我今后在台湾,更没脸见人了”。一个“更”字,也暴露出了当时白崇禧日子的艰难。
世人常说,白崇禧和李宗仁是天生的搭档,合在一起则常打胜仗。每一次分开,则常常是悲剧。但从晚年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不同生活轨迹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李宗仁在美国流亡16年,虽也常受到国军特务们的监视,但在任何时候他要发声,都是能按自己的心意的。回国后,他也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热烈欢迎,并历任要职。因此,和白崇禧分开后分,李宗仁的人生到最后仍是完满的。真正悲剧的,只有白崇禧而已。
三:他无力的妥协
正如白先勇所言,对于这种长期被监视、不得自由的生活,白崇禧不是没有反抗过。只是,他从来都得不到蒋介石的正面答复而已。
久而久之,这种反抗变成了一种无声、无力的妥协。
赴台后,白崇禧的座驾是一台老得不能再老的道奇汽车。他每天就坐在上面,摇摇晃晃地到蒋介石的“总统”府上班。后来,连司机老陈都觉得看不下去了,觉得蒋介石是在用这种方式故意让白崇禧难堪。
除了车破外,对司机来说,给白崇禧开车还要时时注意后面的“尾巴”。
有一次,白崇禧坐车出门,发现后面跟着一辆吉普车。白崇禧早就习惯了这一切,便让司机不紧不慢地在前头开着。后来,那吉普车居然自己抛锚了,白崇禧便有意戏耍他们。
他让司机停车在路边等人家修车,还特意派人去跟吉普车上的特务说:“你们不要急,慢慢修!”特务们一听,尴尬得很,却还是得继续跟着他。
特务们跟久了后,白崇禧也都记下了他们的长相。有时候,他在外跟朋友喝咖啡,特务们就在隔壁桌坐着监视。临走时,白崇禧甚至会对服务员说:“我把另两桌也一起付了吧!”这一幕,让一起来的朋友啼笑皆非。
跟特务们周旋期间,家人、儿女成了白崇禧最大的精神安慰。
白崇禧的夫人名叫马佩璋,比他小了10岁,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对于她,白崇禧一直是极为尊重的。因为多年来,她陪着他四处征战,从来都是不离不弃的。
白崇禧入台后处处受冷落,马佩璋要操持这么大的家,自然过得很难。当时,夫妻俩共育有10个孩子,其中长子为白崇禧与一位姓王的女子所生。
彼时,一家人虽然过得非常清贫,好在孩子们都比较争气。白先勇曾回忆说:“在我们家,我们的家庭地位是按学习成绩的优劣来排位的”。因此,几个孩子们为了让消沉的父亲开心,都拼命学习。
很显然,这样的家庭环境确实让白崇禧获得了一丝安慰。期间,一直没有再出过台湾的白崇禧,为了参加女儿在美国的婚礼,还曾专门向蒋介石提出过申请。遗憾的是,蒋介石并没有同意。一辈子不允许他离台,是蒋介石对白崇禧的另一种折磨。
到这时候,白崇禧已经彻底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至此,不再为任何事求他。
1962年12月,妻子马佩璋在过度操劳中因病逝世。69岁的白崇禧受到了晚年最大的一次打击,他的精神变得大不如从前。他时常是一个人坐着,不说话。
马佩璋也是桂林人,娘家很多亲友都在桂林。她曾无数次问丈夫:“何时才有机会再见一见亲人”?
遗憾的是,到她死,白崇禧都没能回答这个问题。他唯一能为发妻做的,是在她死后每日都去墓前念经,风雨无阻。
四:死亡之谜
白崇禧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被争论不休的谜团。
1966年12月2日,首先发现白崇禧已死的是他的副官。被发现地点,是在卧室里。目前关于他的死因,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他的儿子白先勇是接受这种说法的。
安葬完发妻后,白崇禧在精神上几乎垮了。此后,年过7旬的他,居然跟一位姓张的护士谈起恋爱来。
对于这一点,儿女们也没什么办法相劝。在他们看来,父亲在台湾的日子实在过得太苦了。因此最后白崇禧死在卧室床上的事,也就有人说他是为了这场爱情,吃补药过多导致心脏出了问题。
第二种说法,则是认为他是被蒋介石毒害的。
白崇禧死时,床单上还有一些抓痕,而且还有人表示看见他的尸身发绿。因此,“下毒说”似乎也成立。再加上大特务谷正文自己的承认,他们是知道白崇禧晚年经常去买补药,所以蒋介石曾告诉他们给白崇禧下重药。
这种说法,儿子白先勇并不相信。毕竟在他看来,父亲当时已经是一个无助的老人了,对蒋介石也没有威胁。
而在大陆安享晚年的李宗仁,在得知白崇禧的死讯后,似乎更愿意相信后一种说法。他甚至用“自寻死路”来形容白崇禧之死。是啊!当年他就告诉过白崇禧,哪里都可以去,就是不要去台湾。
而与白崇禧的命运相反,那些肯放下执念,接受改造,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的老战友们,被特赦后都是过得不错的。杜聿明是如此,王耀武是如此,李仙洲也是如此。唯有白崇禧,在关键时候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白崇禧到底是怎么死的,或许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他悲剧的后半生已经过完,而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从他选择赴台之日起,就应该想到余生会是如此。
而对于儿女们来说,最大的安慰或许是父亲的墓,是朝着大陆方向的。对于这位曾经的抗日名将,这或许也是一种宽慰。每每思及此,魂说便想说一句:愿祖国早日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