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骥同志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日
钱骥,何许人也?
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
钱骥(1917.12.27—1983.08.18),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钱骥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从事空间探索活动,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尽管众多荣誉和光环在身,钱骥的一生都极其低调。
▶ 钱骥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积极倡导开展中国的空间研究工作,钱骥也把目光紧紧地锁在了卫星上。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中国起动了人造卫星计划,代号“581任务”,钱学森、赵九章为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钱骥是党内科学家,又是地球物理所办公室主任。
在随赵九章访问苏联遇到冷遇后,钱骥并没有因此泄气沮丧,“发展空间技术,要走自己的路,要靠自己实干,要有自己的实力”。他说。
1959年至1964年底,钱骥作为卫星技术总体负责人,深入各研究所,全面推动卫星配套预研项目进展。他主管的581组,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400多人,先后组织和完善了6个研究室,在火箭探空、卫星总体等8个方面的预研取得了进展,为人造卫星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门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会议确定1970至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代号为“651”任务。在赵九章等人的领导下,钱骥负责组织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计工作。
经过反复论证,钱骥带领总体组11人确定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分为《东方红》乐音系统等8个分系统,在组织进行卫星方案设计的同时,他还深入各分系统协调技术问题,确定初样技术状态,制订初样阶段整星和分系统进行各种试验的技术规范,为各种试验工作提供了依据。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圆满实现了“上得去、抓得住、测得准、听得到、看得见”和“一次成功,初战必胜”的要求,中国迎来了太空时代。
▶ 钱骥提出“一步走”策略,即直接发射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并在世界大会上为我国试验通信卫星争得主动权。
早在1965年4月,钱骥就曾提出我国通信卫星发展的构想。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根据通信部门的使用要求很快提出了我国试验通信卫星总体方案的初步设想。
身为副总设计师,钱骥领导卫星总体技术工作,并提出“一步走”策略,即不进行中高轨道试验,不进行国外初期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等类似的技术试验,直接发射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案,尽快缩短我国通信卫星与国外的差距,把试验和使用结合起来,以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79年钱骥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出席了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在这个20年一度的对世界无线电规定进行修改的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呼吁静止轨道卫星位置精度要由正负一度,提高到正负零点一度。
钱骥代表我国政府发起提案,申述了试验卫星的要求,最后通过增加一条法律条款,允许试验卫星位置精度可保持在正负零点五度,为我国试验通信卫星争得了主动权。
事后,钱骥说:“太空也有个席位问题,中国不能在同步轨道上缺席!我们不能给中华民族丢脸”。
▶ 钱骥摘录万张卡片,储备文献资料,帮助他人完成研究成果从不留名
在钱骥的干部档案里,组织对他的鉴定评价常常是:“学习积极,业务知识面广,肯钻研,非常注意积累国外技术情报资料。”
工作后,钱骥摘录了几万张文献卡片,都是用蝇头小字写成的。几麻袋的资料在钱骥眼里是来之不易的专有信息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从自己的麻袋里找到答案。
对别人请他帮忙指导完善的科学报告,钱骥总是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字一字推敲,大段大段地补充,而不留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在署名中加上钱骥的名字,他总是一笔勾掉。
改革开放后,一向注重人才培养的钱骥大力支持中国学生去西方国家留学。
“他不光支持国家派遣留学生出国,也十分支持自费留学。”钱骥的儿子钱振宇回忆,1980年左右,单位里有的年轻人联系到了自费留学,为了得到单位的批准,有人常带着礼物到家里来,希望钱骥在单位里能批准同意他们出国留学。
“父亲每次都会谢绝礼物,但对他们出国深造却十分支持。”钱振宇说。
事后钱振宇会问父亲:“他们出了国不回来怎么办?”钱骥说:“虽然有些人可能会不回来,但我相信很多人还是会回到祖国贡献力量。”
1983年4月,钱骥患病住院。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仍然心系工作,病房床头上总是堆满了各种技术资料和刊物。每当有人来看望他时,他总是叮嘱别人带来所要的资料,询问的总是卫星研制和技术攻关进度……
就这样,钱骥用他全部的热爱和心血,走出了隐秘而伟大的一生,践行了一位航天科研工作者对祖国的承诺。
▼点击观看原创视频短片《寻找钱骥》
我们纪念钱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当然无法只用几千字的篇幅去说尽他的故事、他的贡献,只想说,岁月静好的背后总是有人在负重前行,中国航天事业巨大发展的背后是老一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默默奉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