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许多习俗,也随着现代生活

文化网编2023-09-20 15:162580

阅读短文,回答各题。

深圳的风土人情

廖虹雷

①深圳源于宝安,宝安古已有之。②古自何时?清康熙《新安县志•地理志•风俗》条载:“邑在晋为郡,东晋永嘉(公元308~313年)之际,中州人士,避地岭南,多留兹源土,衣冠礼义之俗,实始于此”。换句话说,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深圳就置郡县,有郡县必有庶民,有庶民必有土俗,而此俗始于中州(原)也。③于是,深圳不经意间走了一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像滔滔的珠江一路会合着东江、西江、北江之水浩然进入南海一样,在原有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广府和潮汕的“咸水文化”,又揉合了粤北、粤东客家的“淡水文化”,形成了既接近广府(广州)又不完全是广府,既是客家又不全是客家(不列入著名客家研究教授罗香林考察划定的全国27个纯客家县范畴)的“咸淡水文化”,当地人自豪地说这种“咸淡水文化”,大概指的就是“深圳味”。④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乡村一个例俗。⑤深圳的风土人情,是与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人文历史紧密相连的、深圳依山傍水,三面环海。沿海的多为平原、沙田、滩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北面的山区多为丘陵起伏、山道崎岖,土地贫脊。这里的海岛渔村和乡野山庄,数百年来聚居着不同的族群和民系。⑥最早来到河涌纵横、渔米之乡的深圳西部开基立村的,是讲粤语的广府人(以广州为中心的粤语民系而得称)。

据史料所载,深圳广府民系的雷姓、陈姓、郑姓、黄姓、潘姓、文姓、曾姓、邓姓、廖姓、刘姓等多数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迁入,稍迟的也在元明期间落籍深圳。客家移民比“本地人”(广府人)晚到,张姓、叶姓、方姓、赵姓、詹姓、萧姓、袁姓、赖姓和欧阳氏等是在明清时期迁至,特别是有规模地迁徙到新安县垦荒的,是在清朝年代。至于由福建、潮汕流入南澳、盐田、蛇口等沿海捕鱼的闽潮人更迟,他们多数为清末民国时期迁入。至此,深圳比较明显地分布着西部为广府人,中东部是客家人,南面沿海的一些渔村居住着闽潮人的局面,形成了汉民族中的三大民系。这三大民系突出的特点就是方言的多样性,带来风土人情的多元化。⑦弹指一挥间,星走斗移仅仅30多个岁月,深圳不可思议地从一个30多万人口的边陲农业县,迅速崛起为一座有10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奇迹。在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中,深圳传统的历史文化、赖以存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无不受到冲击。大量具有深圳特色的乡土文化日渐消失,传统的建筑和古村落陆续消逝,许多习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也随着现代生活发展而逐渐淡去。

没有了乡愁,没有了传统,没有了文化,我们将失去精神家园,这样的城市无法想象。⑧近年,我到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等地旅游,发现当地的年轻人自觉走出都市,去寻找城市发展的印记,积极为乡村保留民间文化。人们越来越觉得同质化的城市、雷同的社区生活空间、同一产品化的商场食肆令人索然无味。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帆影点点,山路悠悠,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的生活虽然影点点,山路悠悠,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的生活虽然不可回放,却叫人心生留恋······⑨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也是一个城市历史价值的重要体现。深圳的乡村田野没有了,但乡村田野的记忆还在。若不赶快记录、整理、传承下来,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化也终将湮灭在历史中。⑩留存历史文化瑰宝,温润现代都市生活。

(选自《深圳独特的风土人情》,有删改)

链接材料:南澳舞草龙是南澳渔民过年中最为热闹的一项民俗活动,早在清朝年间就已经盛行,并且一直流传至今。“舞草龙”又称“舞火龙”,主要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三个部分。其最大特色是当天上山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化龙,所有程序都是在一天之内全部完成的,这是区别于任何一个地方舞龙的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舞草龙”是深圳渔民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沿海渔民文化的思想、信仰;是南澳渔民凝聚民心、对外交流和民俗传承的重要舞台。今年刚过70岁的何连胜老人就是南澳舞草龙的传承人。据他说,舞草龙看起来精彩,但组织这样一场盛大的活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到下半年,就要开始为来年的舞草龙活动做准备了。前期的筹备、买香,当天上山割草等等,都很费时费力,现在会这项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何伯曾经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接自己的班”,不过,令他担忧的是,儿子曾经提到过,并不想当接班人。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