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强:南亚潜力大需注重区域规划《21世纪》:你如何评价南亚市场的特点

文化网编2023-09-19 07:501500

“这几年,我们区域公司的合同额要求都是15亿美元左右,其中传统的公路、桥梁承包工程每年也就3亿到4亿美元,新兴工程领域,像房建、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也会带来3亿到4亿美元收入,剩下大概7亿美元,过去两年基本和投资有关。”

走进南亚

连接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南亚地区,近年经济发展迅速,但仍是全球板块内一个洼地,基建及资金需求很大。中资企业凭借技术实力和金融支持,在这片区域默默经营,成果颇丰,更逐渐实现从承包商向投资商的转型。记者走访斯里兰卡和在该区域深耕的中企,带你一窥究竟。(董黎明)

孟加拉的港口_孟加拉国港口_孟加拉国主要港口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港湾”)1998年便进入斯里兰卡市场,随后陆续进入孟加拉国和印度市场。2011年,中国港湾成立斯里兰卡区域公司,这也是其设立的第一个境外区域公司,分管南亚五个国家——马尔代夫、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业务。2016年,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和柬埔寨也被划入该区域公司管辖范围。

中国港湾在南亚地区承包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涉及港口、公路、园区等。近日,就南亚地区市场特点、中国港湾在该区域内的竞争力和角色转变、目前投资项目情况及现存问题和挑战等,中国港湾斯里兰卡区域公司总经理张晓强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他表示,南亚处于连接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位置,经济也快速发展,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缺口,除了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需求也越来越大。

关于企业长期规划和战略,张晓强认为,企业从承包商向投资商角色转变,才能保证自身竞争力。中国港湾的母公司中交建几年前即已提出“五商中交”战略,目前斯里兰卡区域总公司每年合同额约有40%多与投资有关。“我们在路桥、电力设施、地产和工业园区等领域都规划了投资项目,一些已经落地。”他说。

南亚潜力大需注重区域规划

《21世纪》:你如何评价南亚市场的特点?

张晓强:南亚地区国家都曾是英国殖民地,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政府效率较低。从经济发展看,南亚地区在全球板块上是个洼地。过去几年,南亚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GDP增长都在6%-7%,斯里兰卡也有4%左右。这个地区人口基数也很大,印度12亿,孟加拉2亿,劳动力资源充足。过去七八年间,中国开始逐步往境外转移产业,第一轮是向东南亚,慢慢这个趋势蔓延到了南亚,因为东南亚的中低端制造业也开始有升级需求,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涨,来南亚投资潜力很大。

《21世纪》:日本、韩国的工程承包企业在这里也有布局,中企的优势如何体现?

张晓强:的确,2000年时,日韩企业在这里影响力最高,过了八九年,中国企业已成为主导。包括在孟加拉,过去四五年中,中国承包商也已成为主流。一开始中国企业占成本优势,后来我们开始拓展项目类型,从原先的港口建设转为“上岸”,开始做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成了样板工程。港口建设较封闭,公路项目相对更开放些。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对这个市场的理解更加深刻。以斯里兰卡为例,2006年,我们拿下第一条高速公路项目,从此成为这里的主流承包商。2009年斯里兰卡内战结束后还有一个变化,就是中国资金开始进入,包括国开行的商业贷款等。当时斯里兰卡重建需要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但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提供的资金有限,且周期较长,中国资金的进入让大量中企得以在这里投资,并站稳脚跟。借助这样的平台,中企在这里的管理运营能力也得到提高,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1世纪》:工程承包项目在这个市场的发展趋势怎样?

张晓强:最初,工程项目都是注重所在国的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一步逐渐做好后,我们开始关注片区的规划建设。以科伦坡为例,虽然现在我们只有科伦坡港口城,但实际上科伦坡整个大的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推动,未来大量配套设施也要发展。一开始规划的只是主要干道,但未来还要考虑轻轨系统、垃圾处理、水处理基础设施项目。这几年,在我负责的这个市场,有些国家也开始有这样的趋势,比如泰国提出的东部经济走廊、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经济区,孟加拉国也想依托吉大港建设工业园区等等。

从承包商向投资商转变

《21世纪》:中国港湾在南亚、东南亚10个国家的布局很多,如何考虑各个国别的策略?

张晓强:工程承包上,我们还是比较关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缅甸的机会,这三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相对来说还处于洼地。但在印度,我们的模式正在改变,更多地从承包商转变为投资商,从资本角度切入市场。尤其是印度自身承包实力就很强,过去20年,没有一家外资工程承包商能在印度占据主流位置。所以虽然我们在印度还有一些项目,但已逐渐向投资方向转变。斯里兰卡国家小,基建需求高,负债压力较大,我们在这里的角色转变也越发明显,孟加拉国也在跟随斯里兰卡的步伐。

《21世纪》:具体来说,在这些国家的业务如何体现从承包商向投资商的角色转变?

张晓强:2006年时,港湾一年的合同额是5亿美元左右,现在一年的合同额达140亿美元,增长非常快。斯里兰卡区域总公司的收入大概在平均值之上,各项指标都还不错,业务指标也连续几年排名比较靠前。这几年,我们区域公司的合同额要求都是15亿美元左右,其中传统的公路、桥梁承包工程每年也就3亿到4亿美元,新兴工程领域,像房建、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也会带来3亿到4亿美元收入,剩下大概7亿美元,过去两年基本和投资有关。

《21世纪》:投资的7亿美元都涉及哪些资产?

张晓强:第一个是交通基础设施,如港口、路桥等项目投资,路桥项目已经有落地的了。在电力、水处理基础设施方面也有些投资,这些以政府为主体采购的项目风险较小,也较稳定。另外,在地产板块,我们在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的一个酒店集团投资了一个度假村。

不过,地产方面的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竞争优势也不明显,我们更愿意做一些特色性项目,比如旅游业相关设施。在孟加拉,我们在吉大港投资了工业园区,规模较大。单讲工业园区的投资收益是比较低的,但它可以为未来发展提供很大帮助。随着许多产业入驻,作为平台,我们可以对不同产业有所了解,有好的产业也可以通过入股进行投资。

《21世纪》:从投资项目合作模式看,你负责的这些市场里,PPP模式是否成熟?

张晓强:不完全成熟。我负责的区域这10个国家里,以前大部分项目都以国家政府的投资为主,在越南、缅甸、泰国和印度,也有一些私人企业投资的项目,但也出现了一些私人投资商无法履约的情况。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大部分国家逐渐开始采用PPP模式,比如印度许多项目都转为PPP,把一部分投资商无法承担的风险分摊给政府。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也在学,但目前还没有成功案例,也没有成熟经验。世界银行正在帮斯里兰卡成立委员会,专门做PPP项目研究。实际上,这样的项目不是直接从别国引进就可以实施,当地法律还需要完善,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也要转变。

多元化人才需求上升

《21世纪》:在南亚市场深耕多年后,现在还有什么困难和挑战?

张晓强:政治环境的不稳定还是为企业带来了不小风险,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会对业务有影响,另外,这里政府的效率确实还比较低。从内部来说,从承包商向投资商转变,使我们对人员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他们在专业上有扎实基础,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现在我们对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降低,反而需要多专业背景的人才,尤其是投资、公共关系等专业背景。我们想发展投资业务,如果人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业务面临的风险便很大。

《21世纪》:海外人员管理方面,是否难度比较大?

张晓强:当然会有些文化差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企业走出来,也应该更加国际化,然后逐渐属地化,一流的全球企业在各个市场雇佣的大部分都是当地员工。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尽可能地和国际接轨,也尽可能地进行文化融合。我们不能完全以中国人的角度看待当地员工的工作风格,也不能以本地人的思维看待中国企业,这需要磨合。从斯里兰卡区域总公司的情况看,我们有许多优秀的本地员工,他们真正地在发挥作用,但我们还要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多职业发展路径。作为这里的外企,我们提供的待遇和条件都不错,团队建设也让本地员工对我们认可,专业技能上他们也接受了很好的培训,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要考虑如何解决他们长期职业规划的问题。`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