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版《三国演义》是至今为止最经典的三国题材影视剧,最厉害的地方之一就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原著的改编,很多改编的水平都不在原著之下。比如老三国的曹操在行刺董卓之前对王允讲了“要离刺庆忌”的历史典故。那么曹操为什么对王允讲这个典故呢?
春秋时期的吴王寿梦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余眛)、四子季礼。寿梦本想把王位传给四儿子季礼,但贤明的季礼坚决不接受。于是寿梦在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同时告诉所有儿子:吴王的传承此后是“兄终弟及”,想以此将王位传给季礼。
诸樊继位后坚决遵守父亲寿梦的遗嘱,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二弟余祭。余祭也遵守父亲的遗嘱,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三弟夷昧。夷昧也想遵守父亲的遗嘱,但坚决不想当吴王的季礼却在夷昧临终时逃走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吴国群臣拥立夷昧的儿子僚继位,即吴王僚。
诸樊的长子公子光认为:爷爷寿梦是让四叔季礼继位,既然四叔不肯继位,那么王位就应该由自己这个长门长子继承。于是公子光暗中招贤纳士,准备夺取吴王僚的王位。就在这时,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公子光便以出兵为伍子胥报仇为条件换取伍子胥帮助自己夺位。
吴王僚十二年(515年),公子光和伍子胥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成为吴王,是为吴王阖庐。然而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在吴王僚遇刺前逃到了卫国,在卫国的支持下招兵买马,准备打回吴国。根据史书记载,庆忌是一个能徒手捉住犀牛的猛人,堪称吴王阖庐的心腹大患。
吴王阖庐要求伍子胥想办法消灭庆忌,否则不会出兵为伍子胥报仇。伍子胥认为庆忌远在卫国又有“万夫不当之勇”,很难用军队剿灭,还是用刺客性价比最高。不过吴王阖庐认为刺杀能徒手抓住犀牛的庆忌是几乎不可能的,但伍子胥却向吴王阖庐推荐了屠夫兼刺客要离。
要离认为直接刺杀庆忌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是获取庆忌的绝对信任,在他没有防备的时候刺杀。为了能潜伏到庆忌的身边,要离让吴王阖庐杀了他的妻子儿女并砍掉了他的一只胳膊。只剩下一只胳膊的要离直接投奔了在卫国的庆忌,表示愿意帮助庆忌杀死吴王阖庐。
断臂灭门的悲惨遭遇让庆忌完全没有怀疑要离,要离也就成为庆忌的心腹亲信。周敬王七年(前513年),庆忌乘船打回吴国。要离让庆忌坐在船头,自己则手持短矛在庆忌身边侍立。就在庆忌完全没有防备的时候,要离用尽全身的力量,用短矛贯穿了庆忌的胸膛。
在被短矛刺中胸膛的一瞬间,庆忌什么都明白了,用最后的力气单臂抓起要离,把要离连续三次按在水里,差点把要离淹死。庆忌却把要离放在甲板上,大笑道:“嘻嘻哉!天下之勇士也!乃敢加兵刃于我。”庆忌的卫士想要杀死要离,却被庆忌阻止,随后自己拔出了短矛。
庆忌死后,卫士则遵照庆忌“此是天下勇士。岂可一日而杀天下勇士二人哉?”和“可令还吴,以旌其忠”的遗言放了要离。要离却说:“杀吾妻子,以事吾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重其死,不贵无义。今吾贪生弃行,非义也。夫人有三恶以立于世,吾何面目以视天下之士?”最后自杀而死。
“要离刺杀庆忌”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刺杀,王允和曹操自然非常熟悉这个典故。曹操对王云说这个典故一方面是论证自己刺杀董卓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的“屈身事卓”做辩解。而要离刺杀庆忌的方法在后世饱受争议,编剧也是以此暗示曹操的复杂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