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为什么会失败?
公元前227年,燕国易水河畔,一群人身着白衣为荆轲等人送行,并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确不复还,荆轲一行人再没回来,因为他们的行动失败了。
荆轲为什么会失败呢?阿飞看来主要有三点。
1.用人不当
此次行动,燕太子丹总共派了多少人我们不清楚,不过作为一个使团,随行人员应该有不少。但有名有姓的只有两个:正使荆轲,副使秦舞阳。
先说这个秦舞阳,他的事迹很简单,年十三,杀过人,人们都不敢正眼看他。可见他凶悍起来一定很吓人。但终究是个小孩。
再说荆轲,他是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喜欢游历交友。到燕国后结交了几个朋友一个叫狗屠,一个叫高渐离还有一个叫田光。就是这个田光把荆轲引荐给了燕太子丹。太子丹拜荆轲为上卿。我们知道,上卿地位堪比相邦,可以说是诸侯之下地位最高的一个群体,荆轲无尺寸之功就被任命为上卿,要么是太子丹昏聩无能,要么就是太子丹刻意为之另有深意。荆轲不是谄媚奸佞之徒,显然原因应该是后者――太子丹给予荆轲足够高的地位,并花一定的的时间进行培养和“包装”,要把他包装成一个真正的贵族!
只有这样,一个优雅的贵族,一个毛都没长齐得小孩,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秦国的警惕心。同时他们两人也应该是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可惜,数年之功最终也是白费了。临到场时,向来胆大的秦舞阳吓尿了,荆轲一人独木难支。其实不能说荆轲无能,只是变数来得太突然。
之前阿飞写过一篇文章论述荆轲武艺。其实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五个主人公并不是以武艺出彩,真正值得历史称赞的是他们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侠义之心。
荆轲武艺不足,《史记·刺客列传》中鲁句践曾评价荆轲“嗟乎,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其实真正执行刺杀之术的是秦舞阳!图穷匕见!荆轲奉的是樊於期的人头,秦舞阳奉的才是地图。
秦舞阳怯场,就已经注定任务的失败!至少第一方案已经不可能了。
2.谋略不周
作为一场重要的行动,必须要有周密的谋划,其实我们也不能说太子丹没有详细谋划。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太子丹对荆轲说了两套方案“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於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通俗点说方案一,劫持秦王,迫使他返还侵占的诸侯的土地;方案二,杀了秦王,使秦国内乱。
但很显然,刺杀相对简单而劫持难度太高。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看看同为《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另一件刺杀案——专诸刺僚。为了谋划这一次的刺杀,伍子胥和公子光详细了解了吴王僚及身边所有人的喜好习惯,专门选择了最佳的时机——吴王僚两个弟弟征战楚国,被断后路,无法撤军;国内吴王母老子弱;地点安排在公子光自己家中,有足够的甲士埋伏;而专诸伪装成送餐的是这,一击而杀死吴王僚。这是一次成功的刺杀。
而太子丹做了什么谋划?就说劫持秦王,若劫持成功,怎么撤退?什么路线?怎么接应?
我们知道,此时已经不是曹沫劫持齐桓公的那个时代。齐桓公那个时代,周礼影响尚在,各国讲诺重义。曹沫在会盟之地劫持齐桓公,要求其归还鲁国的土地,齐桓公当场答应了,那么事后齐桓公便不会食言。
而战国末年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之间反复无常已经属于正常。假设在秦国大殿上劫持了秦王,当场要求秦王承诺退还土地,可能吗?显然不行。若真是劫持秦王,逼秦国归还诸侯土地,唯有劫秦王离开秦国。然而回燕国之路万里之遥,成功机会能有多少?不得不说这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设想。当年秦国囚禁楚怀王,那是楚怀王自己巴巴的跑到了秦国送上了门!
所以劫持就是妄想,刺杀还有点门。其实将匕首藏于地图中,在献图时进行刺杀还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必须要亲自在秦王身前打开地图!怎么把地图亲自捧到秦王面前,而避免通过侍者转交,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个细节,史书中并没有交代。可是刺杀秦王,真的就能如太子丹所愿吗?
3.这根本就不是最好的方法!
太子丹谋划劫持或者刺杀秦王,其实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倘若劫持秦王成功,这是最好的结局,再加上六国联军伐秦,或许真的可以削弱秦国,恢复六国实力。然而这个目标真的太难太难,几乎就是不可能成功,这是以数人之力和秦国百万人为敌。
而刺杀无非也就是两个结局,成功或失败。
其实不管执行的那种方案,结果无非两个:
①秦王死了或被劫持无法回到秦国。秦国确实会乱,但能乱多久?若外有诸侯联军压迫,相信秦国很快就会出现一位新王主持大局,秦国就算再危险也不会超过平原君赵胜组织的第二次函谷关之战,那时六国尚在,五国联军就打的秦国割地求和。
而荆轲刺秦王时是什么局势?秦国一家独大,韩国以亡,赵国投降,魏国苟延残喘,楚国步步被逼退,齐国一味的讨好秦国。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退一万步讲,太子丹的计划完美的实现了。甚至赵国和韩国复国,可是真正的受益者是谁?楚国?赵国?齐国?反正最大受益者不是燕国!反而燕国会吸引秦国几乎全部仇恨!这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②秦王没事。那结果很简单,秦王会将怒火首先发泄到燕国头上,给燕国招致祸患,史实也是如此,秦王深恨燕国,第二年就攻破了燕国首都,燕王喜和太子丹逃亡,最终没逃得过灭国。
正如司马光说“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
有句俗话叫打铁还需自身硬,唯有自己强大才能保护自己。在太子丹回国之初,他的老师鞠武曾建议他在次合纵,才能抵御秦国,可太子丹心急,不愿用长久之计。其实这就是太子丹根本错误所在。
太子丹不应该寄希望于一场劫持或刺杀。或者他有雄心,他可暗中发展强国,联合匈奴和诸侯共同抵御秦国或可长期耗下去。或者他没有雄心,那么他不如就像后来齐王建那样,秦国兵临城下直接投降吧,冲着他和秦王曾经同在赵国为质的交情,还能混个爵位,燕国人民也免受战乱之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