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盘股的优势周期是具有相对间歇性的理论是不明智的
现在到了第三个板块。关于投资的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神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盘股的市场表现会超过大盘股。既然大盘股已接受了这一命题,其支持者就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其原因:“小盘股承受较高风险,因而它们大盘股必然能赢得更高的回报率,这正如昼夜交替般自然。”这一大盘股推理似乎无懈可击,但事实上,小盘股的优势周期是具有相对间歇性的。
从1925—1964年的整整39年间,小盘股和大盘股的回报率完全相同。然后,再到1968年的短短4年间,小盘股的回报率达到大盘股的两倍多。但事实上,在接下来的5年间,大盘股所有的盈余差额又损失殆尽。截至1973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小盘股和大盘股基本持平。小盘股的声誉主要是在1973—1983年这10年间形成的。其后,均值回复似乎不可避免地在第5个周期中再次出现。套用诗人托马斯·富勒( )在1650年的诗句就是,这对大盘股而言是黎明前的黑暗,因为自从1983年开始,太阳已经再次明亮地普照在它们身上了。
总而言之,在整个时期,小盘股的复合年回报率是12.7%,大盘股是11.0%。如图10-5所示,这一差异导致了小盘股的最终价值是大盘股的3倍。但是,大盘股即使假定小盘股在某个10年中具有回报优势,我也不确定我是否会依赖于此进行投资。(当然,在小盘股业绩平平的1998年,大盘股优异的表现意味着不加分析地接受小盘股具有优势的理论是不明智的。)如果除去1973—1983年间小盘股占据优势的这一较短时期(只占整个时期的1/7),大盘股事实上是更有优势的。除去那一周期后的年回报率:大盘股为11.1%;小盘股为10.4%。无论如何,大盘股和小盘股的关系即使不完全遵循均值回复,也无处不受到市场万有引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