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大全

网编 212 0

目录

古关隘分布图

古关隘卫星定位图

◎十大雄关

一、山海关

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东北15公里处,因位于(角)山(渤)海之间而得名,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冲,长城的最东端,是万里长城起点,誉为“天下第一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是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咽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战争都曾发生在山海关,其中以李自成与吴三桂的战斗最为激烈。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山海关。

1933年,日寇占领山海关。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山海关保卫战。

二、嘉峪关

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嘉峪关道路艰险,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形势非常险要,是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冲,是古代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被称为河西咽喉,有连陲锁钥之称,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誉为“天下雄关”。

现在的关城初筑于明洪武五年(1372),明弘治十四年(1501)重修。明代嘉峪关是通往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关口,关外少数民族多取此道进贡,是明军与西北民族征战的一个重要关隘。明代关外多为少数民族控制,故一般认为一出关就十分荒凉,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故有“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之说。

三、玉门关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又叫“小方盘城”,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东南离敦煌80公里。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冲。现玉门关古城堡已被沙漠环绕。在汉玉门关东20公里,有大方盘城,为汉晋时期的军需仓库。唐代玉门关东迁今瓜州县双塔堡,但遗迹已经难以辨认。玉门关为汉唐西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险,汉代为都尉治地,军事征战和商旅往返不断。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市,为重要的屯兵之地。汉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在《凉州词》中写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关山月》中写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四、阳关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古董滩附近,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阳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冲,与玉门关为姊妹关。是丝绸之路南道必经关隘,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据考古发据证明,阳关遗址达1万平方米,当年十分繁华。玄奘取经回国,就是东入阳关返长安的。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经典诗作: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武胜关

又称武阳关,始建于战国时期,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中国南北地理的中点,被誉为“中南第一关”,位于今河南、湖北交界处的大别山脉鸡公山下,北为河南信阳界,南为湖北广水界,旧称直辕,春秋时有“全楚之襟”之谓,秦代称为武阳关,南宋改称武胜关,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自古为北上中原和南下湖广要关。此关雄踞于峡谷之中,地处险要,扼控整个通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城墙坚固,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早在战国时期,“三关”便是楚、吴争奇之地,南北朝时又成为魏、梁交战之地。唐末王仙芝、宋代岳飞、太平天国洪秀全、20世纪的近代军阀都曾在三关激战。现关城下面是铁路隧道,北京-广州铁路经此。

六、镇南关(友谊关)

位于广西省凭祥市西南18公里处,始建于汉朝时期,原名镇南关,附近是崇山峻岭,关藏山谷深处,为西南边防的重镇,是连接中国与越南的咽喉要冲。此关控大青、金鸡两山隘口,山峦重叠,谷深林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古代中国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南疆要塞”之称。首建于明武年间,永乐六年 (1408)改鸡陵关为镇夷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老将冯子材率军据关而守,身先士卒,在此大败法国侵略军。1953年改名睦南关,1965年此关更名为友谊关。

著名事件:清朝中法战争期间,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孙中山镇南关起义。

七、剑门关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镇,古称梁山,即大剑山,因两山相峙如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始建于三国时期,与诸葛亮任蜀汉丞相在此垒石有关,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剑门关地处历史上川陕交通的要道金牛道上,是入蜀屏障、两川咽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由于剑门关关系四川生死存亡,故历史上有 “打破剑门关,好比得四川” 之称。

著名事件: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

著名诗作: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八、虎牢关

又称汜水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始建于秦朝,因传闻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而名虎牢,唐朝时避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亦称武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地处东西咽喉,由岭夹峙,是洛阳东边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著名事件:三英战吕布、刘邦与项羽的成皋之战、李世民与窦建德的武牢之战。

九、函谷关

位于河南省灵宝市,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函谷关。因关在谷中,东有崤关,西有潼关,有路如槽,深险如函,故名函谷。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冲。此关古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战国时期,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齐六国伐秦,秦在函谷关迎战,此战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孟尝君曾在此“鸡鸣狗盗”,骗关守开关,逃出生天。老子隐退,至函谷关,被关守强留,于此著《道德经》。汉武帝时将故关东移300里到今河南省新安县东,史称新关,原函谷关相应被称作旧关。并改置为弘农县。

著名典故:老子在灵谷著述《道德经》、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终军弃襦、玄宗改元

著名著作:贾谊的过秦论(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战国策・秦策》称:“秦西有崤函之固,车不得方轨,骑不能并行。”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奔亡道中五首》中写到:“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十、娘子关

又称苇泽关,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与山西平定县交界处,是河北出入山西的重要关口,有“三晋门户”之称。始建于明朝,因唐代初年李渊之女平阳公主率兵守卫,有娘子军之称,故取名娘子关,晋冀咽喉要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九关”。唐宋以来娘子关便不断发生征战,唐时曾设承天军,宋时设承天塞,明设承天镇。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曾在娘子关一带与日本军队激战。

◎关中四关

关中四关是东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一、东潼关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始建于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汉中为名,由河南进军关中,因马超、韩遂等扼守潼关,致使曹操颇费周折才得以进据关中。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关城初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三门峡水库修成后,潼关城砖被拆除,仅剩土垣。

著名事件:曹操潼关一战退马超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

杜甫游此后留下了“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经典诗作: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西散关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大散岭上,曾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此关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来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外之地。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宋时吴玠、吴鳞兄弟率军扼守此关,打败金兵多次进攻。

著名事件:楚汉时期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经典诗作:北宋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南武关

又称少习关,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20公里商山谷中,始建于春秋时期,关东崖悬壑深,狭窄难行,险阻天成,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早在战国时武关就是从东南出入关中的重要险口,秦末刘邦取此道入关,灭掉了秦王朝。历史上从战国经汉唐明清都有在此关附近征战的记载,刘邦、黄巢、李自成都在此留下了足迹。

四、北萧关

位于宁夏固原市东南,始建于战国时期,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屏护关中西北,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时主要是西夏党项。萧关为关中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的前哨。

著名诗作: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

◎山西三关

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称之为“外三关”

一、宁武关

又称楼烦关,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宁武关为晋北古楼烦(古部落名)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宁武,秦汉为楼烦县地,置有楼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楼烦关南口,县北的阳方口,即为楼烦关北口。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隋时先后属崞县、静乐县。唐置宁武郡,始用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或说其地有旧宁文堡,取文武对应之义,因有此称。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目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始建于明代中期,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建成。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扩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为攻入北京,与明军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宁武关之战”,击败三关总兵周遇吉,不久攻入北京,灭亡了明朝。

二、偏头关

位于山西省偏关县,始建于明朝,地处三关西路,东连丫角山,西濒天堑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目的抵御北方民族游牧南下。

著名诗作: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

三、雁门关

又称西陉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西北的雁门山腰,始建于唐朝,地处三关东路,因大雁南下北归而得名,依山傍险,高踞雁门山上,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历朝历代都是拱卫京都,屏保中原的兵家重地,与宁武关、偏关统称“外三关”,是山西北通游牧民族地区的重要关隘。现在的关城为明洪武七年(1374)所建,万历年间复筑门楼。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唐会昌二年(842年),回纥侵犯唐朝,唐河东节度使刘沔进屯雁门,尔后向大同出击,打退了回纥兵。历史上有关雁门关的征战颇多,战国时赵国李牧,汉代李广、卫青、霍去病,宋代杨业,明代李自成等都曾在雁门关一带攻战。

著名典故:蒙恬北击匈奴、汉高祖白登山之围、昭君出塞、飞将军李广、北宋杨家将

著名诗作: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河北三关

明代时以现今河北省境内沿内长城一路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三关为内三关。

一、居庸关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始建于秦朝,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而得名。居庸关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实天下之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代便有居庸关之称,三国时改称西关,北齐时改称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之称。以后历代都称居庸关。明代居庸关与倒马关、紫荆关合称长城“内三关”,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宋明以来居庸关的征战不断,成为一个古老的战场。现在的居庸关是明朝大将徐达建造的

二、紫荆关

位于河北省易县,始建于战国,因山多紫荆树而得名,依坡傍水、两山相夹,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明代时合称它们“内三关”,是由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要口。

三、倒马关

位于河北唐县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

◎其它关隘

1.洛阳八关

东汉首都附近八关的总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为东汉防卫首都的军事要塞。东汉中平元年(184年)。为修器械,镇守京师而设。这八关指:函谷关(今洛阳市西、新安县东)、大谷关(今洛阳市东南)、广成关(今洛阳市南、临汝县西)、伊阙关(今洛阳市南龙门)、缳辕关(今洛阳市东南)、旋门关(今洛阳市东、荥阳县西)、孟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小平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等八关。

2.义阳三关

古代关名。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南。南北朝时对义阳郡南三关的总称。这三关指:武胜关(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南)、平靖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和湖北省应山县交界处)、黄岘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南)。三关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唐朝中叶,淮西割据势力因据三关诸险而屡次作乱。宋朝南渡后,也因三关势力单薄,致使寿春、合肥等地多遭袭击。

3.平型关

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此关西托雁门之险,东拥紫荆之固,山势险要,道路崎岖,为古代出入晋、冀两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历为兵家戍守之重镇。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真谓峻岭雄关。

4.阳平关

阳平关古称阳安关,位于县城西北57公里,南倚鸡公山,北濒嘉陵江,地势极为险要。南可入川,北通略阳,西至陇南,东达汉中。远在三国时期,即为军事重镇,现宝成、阳安铁路交汇于此。阳平关镇是沟通我国西南与西北的咽喉,是陕、甘、川三省交汇处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物资集散地。子龙护忠,曹操落泪。

5.龙泉关

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的龙泉乡,距县城约35公里的太行山一出口。东临阜平县城,西界五台山,北近平型关。明代曾派重兵把守,素来是战略要地。龙泉关上关在西北,下关在东南,相距约五公里,沿山曲折,隘口很多,现存龙泉关城遗址为上关关城,原为周围2.5公里、城高约12米,砖砌城墙。遗存北门向南开,砖拱门洞,宽3.5米,深10米,大型条石砌基。

6.将军关

位于北京平谷区东北约40公里的明长城线上,东靠茅山,东南临黄崖关,西北近墙子路关,是平谷东北的重要隘口。此关建于明永乐年间。关口东部城墙至今犹存,有一敌楼,当地称之为“正北楼”,只残留高约6米的基座。靠楼城墙内侧有一券门,门南有一家院,内有一天然柱状竖石,高约6米,据说石上原刻有“将军石”三字,并署有年号,今字迹已漫漶。将军关东侧山上长城,今多已倒塌,靠近关口处两侧的长城修筑坚固,石砌墙体至今仍保存较好。将军关向西为金山,因山势陡峭,没有修筑墙体,仅在金山山梁的二凹地有不足50米长的石墙,当地称为大坝墙。

7.仙人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此关西临喜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将吴玠军在此据险坚守,大败金兵,使金军南下的企图破灭。

8.天井关

古代关名。又称太行关。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部太行山顶。因关南有三所深不可测井泉而得名。这里适当太行南北要冲,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与韩、魏相争上党,多交战于此。东汉建武元年(25年),冯异得过此关,连拔上党两城。

9.石岭关

古代关名。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此关形势险要,为山西北部之要冲。唐朝为防止突厥南下,曾驻兵于此。宋与契丹相争,也屡次在此交战。979年3月,宋攻北汉之时,曾在此重创辽援北汉之军。

10.蒲津关

古代关名。又称临晋关。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战国时魏在此设蒲津关。汉武帝时改名临晋关。前205年,汉高祖刘邦曾由此关进入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击虏了殷王邛。唐初,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

11、娄山关

另名娄关、太平关,位于大娄山中,是由川入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也是唐宋元明历朝割据播州的杨氏对抗朝廷的重要天险。明代刘铤只是绕小道从后面才将娄山关攻破,最后战胜杨应龙。红军长征时曾两次攻破娄山关,故毛主席留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的著名诗句。

12、南津关

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东峡口,为古代楚蜀间通道上的重要关口。东汉岑彭曾从南津关大败蜀军,逆江而上攻占巴蜀。历代沿长江而上下的征战无不经南津关而战。

13.瞿塘关

古代关名。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瞿塘峡西口。汉时在此置江关都尉。214年,刘备攻打广汉未克,诸葛亮与张飞、越云等率军自荆江逆江而上,占领此关,遂克巴东。后被蜀汉视为重镇。历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关。

14、清溪关

位于今四川汉源县与甘洛县交界处深沟,为历史上四川通往云南地区通道的重要关口,历史上唐与南诏征战曾多次出入此关,红军也曾沿此关行进。此关与石门关 (今云南盐津县豆沙关) 同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出入云南并通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关口。

15、梅关

位于广东南雄市、江西大余县交界处的梅岭上,古称秦关,又称横蒲关,因汉代禆将庚胜筑城守护,故又称大庾关。历史上有 “岭南第一关”、“南粤雄关” 之称。唐代宰相张九龄曾开大庾岭路。梅关以多梅而著称,一说汉代梅将军在此守,梅岭由此而得名。梅关有 “一关隔断南北天” 之称,历史上的南北征战多与攻守此关有关。

16.大胜关

古代关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大胜关村。宋时在此设置巡检塞,1132年置烽火台。元时设水驿,名大城港。1360年,朱元璋在此设伏,击败了陈友谅数十万军队的进攻,于是改名大胜港并在此设关,即大胜关。沿袭至今。此地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南京的江防要塞和中转港口。

17.独松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南独松岭上,为南宋时所筑。此关东西为高山,狭谷串通南北,是古代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咽喉要地。1275年,元军即从此关攻破临安,灭亡南宋王朝。

18.仙霞关

古代关隘名。在浙江省江山县保安乡南。878年,黄巢起义军转战浙东时所辟就。此关位于佩霞岭上,山高谷深,层峦叠嶂。为古代衢(今浙江省衢县)、建(今福建省建瓯县)两州间之咽喉。明朝末年,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企图依托仙霞之险与清廷相抗衡,后因清兵破关而失败。

19、韶关

位于广东韶关市,是湘赣地区通往岭南的重要关隘。宋开宝四年 (971) 潘美攻南汉刘鋹,曾在韶关激战。近代以来,韶关仍为兵家必争之地,征战不断。

20.鬼门关

古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西。界于北流县与玉林市间,因其南多瘴疫,往者多难生还,故名鬼门关。为古代通往钦州、琼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明代改为天门关。

21.古严关

古代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西。关名,一说为秦时所提,一说为汉所称。此关处群山环抱之中,周围山势连绵,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因之为古代军事要地。关前有清人商昌书刻“古严关”三字。

22.下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此关扼点苍山与洱海间狭长地段之通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古代南诏、大理国都之门户。公元779年,南诏王在此设关,以为都城屏障。明初,大将沐英进攻大理,大理国据关以守,明军巧出奇兵,攻占此关,迅速灭亡大理。

23、铁门关

位于新疆焉耆县和库尔勒市之间,为古代塔里木盆地与南疆、北疆的重要通道上的关口。早在晋代便开始设立关,因其险而称铁门关。峡谷亦称铁关谷,今称哈满沟。铁门关作为唐代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上的关口,唐代玄奘取经曾经过此关。在华北地区还有一个铁门关,即今古北口,又称虎北口,位于今北京密云东北。早在唐代便开始设立北口、东军守捉,宋代是宋辽使臣出入必经之地,金贞祐二年(1214)建立铁门关,明建立古北口城,名营城。明清以来,古北口成为华北重要南北交通要险,征战不已。

参考:

标签: #战国 #明代 #西北 #征战 #唐代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