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四大误区

教育网编2023-08-04 17:401580

目前很多人积极投身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并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践行,不过遗憾的是很多投身生态农业者基本没有获得之前期许的收益,反而让人有了曹丞相当年吃鸡肋时那种难以抉择的感觉。这些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接触到很多自诩的生态小农,他们以自然农法、朴门永续设计、生物动力农业、酵素农法和其他种种来自外域的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农地上践行和探索,而这些人中更多的是食物自救者或是乌托邦生活的构建者,期待可以在农业农村中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和价值。但是由于习惯西化知识体系所倡导的认知,按照西方农业经营模式参与农业经营,导致这些投身探索生态农业的生态农业探索者几乎日渐艰难。

在农业经营中日趋艰难的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农业经营者在农业的经营中主要走进了一些误区,导致自己在生产经营中难以获得预期的结果。因此只有破解这些问题后,才能有一个健康的经营状态,实现自己参与生态农业生产的预期结果。

误区一:对中国农业经营环境的了解不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中国农业与其他国家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特别是中国农业资产的所有权是个以村社集体成员共同所有制,这个和东亚以及世界大部分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之处,因此在中国从事农业生产就需要了解这个可能对农业产业关键影响的因素。

由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共有,因此目前农村的经营体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轨制经营模式。农民依法拥有按照人均等分保障式所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并不直接拥有承包的土地所有权。通过流转方式获得的土地只拥有农民承包期间内的经营权,而不是所有权的转让。因此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土地使用权是在农民承包期间内的使用权,而承包权是从土地发包之日起到结束时的时间,而不是你想要和农民之间达成的预期时间。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导致土地碎片化是现在农业的基本状况,人均可耕种面积不足是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的过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失能和缺位,导致农村农业生产个体化和零散化,加剧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同时由于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不足,导致农户在生产中产生不经济效应,于是以进城务工或从商的方式输出劳务去获得更大的现金收益来满足生计(包括医疗、养老、教育)所需要的现金支出。因家庭联产承包方式形成的农村土地严重碎片化,农村缺乏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都在加剧投资农业生产的不可预见成本。

误区二:过度意识形态化,过度强调农业社会责任,为自己的人设添不可承受之重

这些年来在和不同规模的农场主沟通时,他们表述最多的词汇是:粮食安全、生态、原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道法自然、生态文明......。从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和践行,总会在无意识中把很多社会责任扛在肩上,更多的去承担自己所谓社会一份子的应尽社会责任。然而从事企业经营或商事运营的话,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投入最低化、收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而不是过多地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并迷失在这些美妙的词汇中难以出来

误区三:在经营中过分重视基础建设,轻视或忽视长期的运营规划和市场的构建

当我们的生态小农通过流转方式获得足够的农地时,几乎是倾尽一生积蓄和从此之后的时间投在农场的建设中,唯独没有考虑如何找到合作的伙伴组建一支到地头可种,去城里可销的团队,以及投入相应的费用构建销售网络或组建消费社群,及如何促进消费社群更多更持久的消费合作。导致当农产品产出后缺乏应有的市场渠道,把农产品配送到目标消费者家中。

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_农业生产方式有哪些_农业生产方式

误区四:见异思迁的学习态度,导致学习成本提高单位产品成本的高,无形中失去足够的盈利能力

现在的生态小农的学习能力非常巨大,只要有一个涉及农业的概念出现他们都能好好学习一番,且非常愿意在自己的农场中去践行。不过最遗憾的是他们习惯了我们制式教育的模式,只要老师教的方法都不问对错,都可以在自己掌握的土地上去好好践行一番,反正还有其他的方法后面还要学习。

农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对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的人有很多条件的要求。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这是对从事农业生产者的基本要求。也许很多人看传统农民文凭低甚至是没文凭都可以做好农业,而我们这些很多都受过起码的基本义务教育,甚至是学位高到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怎么肯能做不好农业。然而结果却是非常打脸的,往往是那些看似缺少文化的农民却要比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做得更好。因为他们的知识或经验是通过先辈传授和自己不停地践行中得来,不要在通过尝试就可以直接使用。

有时候文化和知识是不对等的,传统农民可能没有接受很好的学位教育,但是他们从先辈或自身体验中获得的知识要比从课本学习来的知识实用和有效。而我们从课堂学习而来的知识是需要我们去践行才知道适不适用。而在地化的经验却可以直接告诉我们一种农业生产方法或经验在当地能不能用,能不能在大田生产中适用。也许这就是农民顽固不灵的由来吧,因为他们先辈或自我经验的直觉已经能够直接告诉他们可以不可以。而我们这些经验和方法的学习者却需要通过尝试才能知道一个方法或经验的可行性,这就是我们要支付的学习成本。这也是很多农法看起来非常高大尚,但是却不一定很实用的原因。

目前我们好学的生态小农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学习来自台湾、日本、韩国、欧洲等地的各种农法,这些农法都在声称对环境友好依照自然规律展开农事活动,包括民宿、农文旅、食物森林、自然教育等农业经营性项目。唯一没有教的就是怎样运营好一家农场或一家农业公司,怎样有效开发农业或农村资源,怎样和城市消费社群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助合作模式。特别是没有人愿意告诉我们日、韩、台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去构建一个农业经营系统;但是他们一定非常愿意大声地告诉你这些农法有多高大尚。

误区五:单一集约化生产意识严重,无法发挥农业的多元和多样性,致使经营中盈利能力不足

农业是一个多元化和多样性的产业,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征之一,如何在有效的土地里获得更多的产出一直是我们农业生产的追求,于是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我们的农业有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或更多茬的生产模式,同时种养渔牧、男耕女织多重混合生产模式也是我们农业的主要经营主要特征。这种生产方式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李绅笔下的“四海无闲田”就是农业生产一年多熟或多茬的具体体现。

而如今我们学习西方欧美为主的单一集约化生产模式,把农业系统之间的循环体系人为的隔断,单一追求产能和收益最高化。这种模式看似单一农产品产能非常高,可是其的生产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废弃物的量也是非常大,废弃物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外,农场还需要额外未处理这些废弃物支付处理费用,增加了农场运营的成本或费用。同时很多废弃物其实是非常有经济价值的,但是由于单一化的生产模式,只是它们只能成为废弃物或垃圾需要额外处理,而不是作为下一道工序的生产投入发挥它们更大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其实,对比研究我们目前的农业经营模式,会发现其中有非常多的误区,不仅仅是上述所说几点,上述误区仅仅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误区,仅供现今正或将要从事农业生产发展者参考或反思。在农业生产中要获得更好的效益,以下应对或经营策略供生态下农们思考或参考。

应对方式一、和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展开合作生产,专注于生产服务或消费服务,实现低成本运作。

现在很多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基本上是通过流转的方式去获得生产需要的土地,从企业竞争角度来说,是通过有效的策略减少生产竞争对手的方式,但是最可怕的是后面采用的人力资源方式——把刚刚解决的竞争对手变为自己的生产工人!由于农业生产是一个生命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种养和管护活动,因此人力资源成本是农产品成本构成的占比很大的主要成本。同时也因这个策略导致现在很多农场或农业公司生产的产品单位成本非常高,导致市场价格高企难下,失去部分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曾经对比同样在8小时工作时间下农民在不同劳动环境中的工作效率,通过对比发现农民在自己土地上和为农场的工作中效率比是:1:1.7,也就是说农民为自己工作一天/8小时的劳动效率,而农场或农业公司雇佣农民工作时却需要1.7人/8小时才能达到同等的工作的效率。如果加上农民为自己工作时会提早出工或推迟下班时间,总结农民为自己劳作一天时间的效率,而农场或农业公司需要同样的工作效率的话,却需要雇佣不能少于三个同等劳动能力的工作人员才能达到。由此可见依靠雇佣劳动生产为主的农场或公司的单位劳动成本就要比一般农户高三倍,加上农场或公司办公室人员的成本,造成农场或公司的农产品价格高的主要原因。

鉴于目前国内农业的环境状态下,如果一家农场或农业公司要获得足够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成本领先的优势,最好的方式放弃自己生产的方式,才能和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他农业生产机构合作生产的模式是最有效的低成本模式,也就是和竞争对手进行竞争性合作,而不是自己直接参与生产的模式是最佳模式。农场或农业公司专注或专心于自身专长部分,把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变成自己的生产单位,而不是一种竞争对手,也符合平时大家都乐意说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农业生产践行中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比农场或农业公司更专业更低成本。

应对方式二:致力于城乡融合体系构建,通过有效的策略建立一个生产和消费互惠互助合作的模式。

农产品销售难题一直是目前农业生产中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以生态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更是如此。正如前面所说,目前大部分的农业从业者过度投资于生产和生产或经营所要的基础设施设备中,而缺乏团队或不愿投资于市场渠道的构建,导致在农产品产出后缺乏足够的渠道去服务所需要服务的消费者。

农业生产方式有哪些_农业生产方式_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或者是过度投资于网络销售,轻视在地市场渠道和终端的构建,导致市场销售不稳定和生产安排不合理。就是少生产了不够卖,多种了又卖不了;或是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这是这些年过度神话互联网作用的结果。互联网有效地提供沟通或交流的便利性,以及减少空间给沟通或交流的空间距离,以及带来回馈的及时性。但是农业经营中互联网是缺乏明确边界局限性,给产品销售带来极大的运营成本。而农产品也中最有效的竞争市场在地化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由于存在明确的市场边界,对互联网络的应用需求不如单纯的网销应用,同时在农产品销售中,农产品的新鲜、安全、健康是农产品最大的销售卖点,而能够有效保障这些销售优势的是在地化市场,而在本地化市场中需要更多线下和面对面的销售服务和行动。

消费信任不够是当前农产品销售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当前生态农产品销售遇冷的主要原因。线下消费行为和开放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是最有效重建农产品消费信任的方式。而这些都在要求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在地化,同时也是非常有效促进消费者持续消费的动力来源之一。

应对方式三:开发农业功能的多样化,把农业从单一的生产转变为多元的农业消费服务体系,实现农业高值化

农业天生带有多功能,生产食物仅是农业的食物生产功能之一。农业除了生产外,还具有经济、文化、生态、教育、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但是这些功能都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农业其他功能凌驾在生产之上。由于现在很多人在从事农业其他功能开发时,把其他功能构建在生产之上,这也是当前农业生产或乡村旅游难以为继的根源。

农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也是一个多样化的产业,需要农业各个生产环节彼此相互协作,才能让农业形成一个低成本高效的产业。但是我们却把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做成一个“鸡肋”产业,不能不说我们很多农业从业者前仆后继的试错精神。因此,要让农业成为高效高利产业,就需要把农业的多样功能开发出来,形成不同方式的体验或休闲模式,把农业在承担生产功能外附加农业的服务功能和价值,开启农业的高效高利模式。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