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扬 法治润人心 | 睡前聊两会
睡前聊两会,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两高”报告,你关注了吗?“两高”报告,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与往年一样,今年的“两高”报告通过一组组翔实数据、一个个标志性案例,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从严惩黑恶势力,到纠正和防范“纸面服刑”,从筑牢防范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制度“堤坝”,到强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记录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过去一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生动诠释着法治中国的铿锵步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两高报告。
图源网络
纵观“两高”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无一不关乎“公平正义”这一法治的核心内涵。“公平正义”既彰显了过去一年“两高”显著的工作成效,也是人民群众一直念兹在兹的焦点话题。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每一次公正的判决,都是坚定公众法治信仰的基石,让公民信仰法律,则法治必须给公民以公平正义的信心。近年来,因“昆山反杀案”和“于欢案”等个案,让“正当防卫”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正当防卫直接影响人们在遭遇不法侵害时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是见义勇为还是畏首畏尾?是忍气吞声还是奋起反击?如果公民的见义勇为和奋起反击,得不到司法认可,甚至动辄得咎,不仅公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司法机关曾经对正当防卫制度适用存在把握过严甚至失当,“人死为大”“谁受伤谁有理”等观念一度干扰司法机关判断。
“民之所欲,法之所从”,如今这样的观念已在司法实践中发生改变。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底发布“昆山反杀案”指导性案例后,2019年和2020年因正当防卫不捕不诉819人,是之前两年的2.8倍。2020年检察机关还新发布了6起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再次诠释正当防卫理念和规则,坚定捍卫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热点问题的关切,体现了司法为民的担当作为,也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案例和理念写入“两高”报告,更是在价值层面进一步昭示了法治捍卫公平正义的宗旨,坚定了“法不庇恶、邪不压正”的决心和信心,强化了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
事实上,公平正义并不抽象,更不缥缈,而是体现在一个个司法案件中,体现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中。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便捷高效的方式实现。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全国法院受理诉讼案件数量出现2004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特别是受理的民事案件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15年后首次下降。数字背后,正是全国法院系统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在发挥成效。经过两年奋战,全国法院构建起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机制,为群众解决民商事纠纷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服务,提供多样化纠纷解决方案和权利救济渠道,促进矛盾纠纷公正、高效、实质性化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不断深入,依法办事日益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模式,法治信仰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些成果,正是由一次次公正司法的担当作为汇聚而成。无数事实一再昭示:每一个公正的判例,都是一场浸润人心的普法宣传;每一次捍卫公平正义,都在为法治信仰的大厦增砖添瓦。而这正建立在对“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不懈坚持中,也贯穿于“让遵法守纪者扬眉吐气,让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的公正司法过程中。
这正是:
公平正义筑根基,法治中国润人心。
(文 | 倪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