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大席的概念流行到咸丰、同治时,乾隆给满汉席加了个“大”字

网编 194 0

说到中国饮食最具代表性的盛大宴席,很多人自然就会想到满汉全席,可以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钻的、树上趴的、土里刨的,都能给你逮着,让你大饱口福。

对满汉全席的了解大都是从电视剧上来的。说个冷知识,“满汉全席”这个叫法,从出现到清朝灭亡也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

满汉全席

早在清朝入关之前,辽东地区混居的满人和汉人就有把各自的民族菜肴放在一起通吃的习惯。为维持所谓“满汉一体”,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也鼓励“满汉通吃”,但当时并没有形成制度。

但到清朝入关后,宣称“满汉一体”,实际上还是满汉分际。清初有“满席”,却没有让你流口水的七大碟八大碗,全是饽饽,和窝头宴差不多。当时满席分为六等,前三等是白事席,给死去的皇帝皇后用的。活着的皇帝只能用第四等,第五等赐给各种喇嘛,衍圣公这么大的腕,也只能吃第六等。

当时也有“汉席”,这是明朝光禄寺保留下来的菜单,分三等。主持礼部考试的考官和中举者才能吃一等,有鹅猪鱼鸡鸭加素食共35个碗。二等和一等一样,只是没有鹅。三等撤掉了鹅、鸭,其他通吃。

满汉全席

到了康熙时还没有满汉全席的概念。只是有一年,康熙设“恩荣宴”,宴请满汉大学士,康熙赐酒,由内大臣佟国纲陪酒,菜是汉席,面类主食都是满饽饽,这才有了把满席和汉席捏在一起的概念。

真正出现满汉席的概念,那都是乾隆朝后期的事儿了。也就是说,让康熙、雍正去吃满汉全席,都是虚构。随着地位的稳定,乾隆开始奢侈起来,对吃很讲究。乾隆三十六(公元1772年),乾隆让内务府通知各地督抚将军大量进贡各地的美食食材。乾隆每顿饭都要摆放六十多道菜,包括满人和汉人喜欢吃的名菜。

满汉全席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年底,户部尚书于敏中嫁女儿,男方是孔子72代孙孔宪培,乾隆和皇后亲临曲阜赴宴。

乾隆为什么要出席大臣的婚宴?一说是所谓于敏中嫁女纯粹是乾隆放烟雾弹,根本就是乾隆嫁女,于家女儿是乾隆所生、寄养在于家的。在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就赐给孔府一套“满汉宴”的全套餐具,大碟小碗共404件,可以盛196道菜。餐具分水、火二式,水餐具是装汉菜的,因为汤多。火餐具是满菜,主要是各种烧烤。

乾隆刻意营造“满汉一体”的政治氛围,上行下效, “满汉席”的概念开始流行。但满汉席不是随便吃的,只有上面来了新长官,谁家里有喜事才摆。但到了后来,也就没这些限制,有钱你就吃,没钱你就看别人吃。

满汉席的概念流行到咸丰、同治时,可能是因为刚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给满汉席加了个“大”字,成了“满汉大席”。满汉大席,满席在前,因为满菜主要是各种烧烤,所以满汉大席也称烧烤席。当时的上席是烤猪及各种烤肉,中席才是鱼翅海参各种野味。

慈禧垂帘听政,比乾隆还会吃。慈禧有自己的西膳房,下设9个局,有荤局、烧烤局、饽饽局、蘸吃局、鲜果局等,还有个野意膳房。当时同治小皇帝每顿要吃满汉各种菜式48份,而皇后只能吃半份。慈禧是皇太后,当然可以吃全份,也是48道菜。等到同治得了天花挂掉,慈禧的外甥光绪继位,“兼祧文宗(咸丰)”,慈禧又成了光绪的“亲爸爸”,得到了每餐可以享受两个全份(48道菜)的待遇,共96道菜。

老佛爷大吃大喝,下面的也跟风吃,咱们也吃全份。慢慢的,“满汉大席”就变成了“满汉全席”,此时距离清朝灭亡也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清朝对外屈膝投降,引发民间强烈的反清情绪,南方就不太流行满汉全席,而是大汉全席。只在伪满部分饭店还保留着所谓满汉全席,但一般都叫“满汉酒席”。

到了新时代,厉行节俭,不允许这么奢侈了。但满汉全席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并光扬光大。

标签: #满汉全席 #康熙 #乾隆 #清朝 #雍正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