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幼年的生活可谓是坎坷。他出生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底,2岁时父亲明英宗朱祁镇率军亲征,兵败土木堡,还被俘虏。于谦主持大局,立朱祁钰为帝。击退蒙古后,朱祁钰迎回朱祁镇,却将他囚禁于南宫之中。而后,朱祁钰又策划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朱见深还年幼,自然不明白,他的性命正拿捏在朱祁钰手中,朱祁钰稍动念头,他就命丧失黄泉。幸运的是,出于多种原因,朱祁钰一直都没敢动这个念头。
于谦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登帝,7年多的软禁生涯中,他受尽苦头,把矛头指向了于谦和朱祁钰。再加上权力交接之时,于谦作为朱祁钰时代的重臣,很难避免被朱祁镇清算。最终,朱祁镇杀了于谦。至于朱祁钰,《明史》记载是病死的,但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人怀疑是朱祁镇杀死的,一些史料甚至记载朱祁镇指使太监勒死朱祁钰。
朱见深长大成人后,自然也会明白他幼年战战兢兢的生活跟于谦和朱祁钰分不开。或许他会认为这是他父亲朱祁镇恣意妄为导致的恶果,但有谁会怪罪自己的父亲呢?那么,于谦和朱祁钰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朱见深憎恨的对象。可事实并非如此,成化元年,也是朱见深继位的第二年,朱见深下诏昭告天下,为于谦平反,恢复于谦的名誉,并赦免其家人。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朱见深下诏恢复朱祁钰帝号,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为于谦平反,并恢复朱祁钰的帝号,朱见深因此留下了仁义之名。
于谦
一直有人认为朱见深为于谦平反,并恢复朱祁钰帝号,是出于朱祁镇临终授意。我对这种看法只认可一半,即认为朱见深为于谦平反确实是得到朱祁镇临终的授意,但为朱祁钰恢复帝号是朱见深自己的主张,跟朱祁镇没有关系。
杀死于谦后,朱祁镇有明显的悔意。 这表现于几点:
1.杀于谦之时,朱祁镇是有犹豫的。朱祁镇个人不喜于谦,但于谦毕竟有功于社稷,朱祁镇心中不忍,此时徐有贞对于谦说了一句话:“不杀于谦,复辟师出无名。”这让朱祁镇明白,他和于谦是属于不同阵营的人,他赢了,于谦就必须得死。
于谦
2.与于谦比较,朱祁镇手下的人太无能。于谦死后,继任兵部尚书的是陈汝言,此人得石亨举荐而上任。陈汝言为人平庸,却很贪婪。有一次边境有警,朱祁镇满脸愁容,兵部却无能为力,恭顺侯吴瑾却故意提起于谦,说:“如果于谦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吴瑾属于武勋集团,木土堡之役时曾与朱祁镇一起被俘虏,期间照顾朱祁镇,与朱祁镇感情深厚,深得朱祁镇的信任。他这么一提,触动朱祁镇心中的悔意。尤其是陈汝言因被治罪抄家时,发现他贪赃极多,而于谦被抄家时却家无余财,相较之下,高下立判。
3.于谦死后,百姓都知道于谦是冤枉的。于谦死时,因其忠义感动很多人,百姓也自发悼念他。
朱祁镇狩猎
朱祁镇是靠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帮助才能夺门成功,就算他对杀死于谦有悔意,也不大可能会为于谦平反。正如徐有贞所说,不杀于谦,复辟师出无名。如果朱祁镇为于谦平反,那就等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夺门之变就成了谋逆,他的皇位也得之不正。所以,在朱祁镇当皇帝期间,他不可能去为于谦平反。
等到明宪宗朱见深继位时再为于谦平反,好处就有很多了:1.顺应民心,体现皇帝仁义;2.纠正先帝的错误,让天下人看到皇家知错改错的态度;3.先帝已死,不会影响到先帝的威望,当年夺门的功臣也早就被清理,不会影响到现有的朝局。
朱祁镇
之所以认为是朱祁镇临终前授意朱见深为于谦平反,原因是于谦被平反的时间是成化元年。这是朱见深继位的第二年,更换年号后朱见深立即为于谦平反,这就表明朱见深明白,作为新帝刚刚继位,此时为于谦平反可把利益最大化。只是此举毕竟是承认朱祁镇的错误,违反孝道。古代的孝道讲究的是子为父隐,即父亲犯错,儿子应该隐瞒。所以,如果不是朱祁镇临终授意,朱见深不大可能会这么高调地为于谦平反。
在为于谦平反时,朱见深的诏书是说,国家危难之时,于谦保住社稷,却为奸臣所害,先帝已经知道他被冤枉,我也怜悯其忠心。诏书的内容就表明,朱祁镇知道于谦被冤枉,这是朱见深在为于谦平反的同时,维护了父亲的声誉。
朱祁钰
张廷玉《明史》:成化初,冕赦归,上疏讼冤,得复官赐祭。诰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不过,朱见深恢复朱祁钰的帝号是在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距离朱祁镇去世已有将近13年了,跟朱祁镇怎么可能会有关系呢?显然这是朱见深自己的主张。
必须明确的是,朱见深并没有为朱祁钰平反,只是恢复了个帝号,即承认朱祁钰曾经是个皇帝,并重新按照皇帝的规格修建陵墓。但没有给朱祁钰加上庙号,朱祁钰的庙号是在南明弘光时期才加上的,为“明代宗”。这就表明,朱见深认为朱祁钰的所作所为仍然是个错误。那么,既然如此,朱见深为什么会突然恢复朱祁钰的帝号呢?
朱见深
朱见深继位之后,朝中一些大臣开始为朱祁钰鸣不平,认为朱祁钰受命于危难之时,曾挽救大明国祚,有功于社稷。这些大臣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并不是真的为朱祁钰鸣不平,而是为自身着想。朱祁镇夺门之变时曾把朱祁钰当皇帝期间的一些重臣流放或贬谪,这些大臣同样名誉受损。如今朱见深继位,朝中部分群臣自然明白朱祁钰的名誉一旦得到恢复,当年被流放或贬谪的大臣也会得到赦免,并恢复名誉。
成化六年(1470年),朝廷中的御史们开始上书求改景泰帝谥号,当时引来轩然大波,但朱见深并不置可否。时任左庶子的大臣黎淳曾与朱见深谈及朱祁钰,朱见深表示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他并不在意,这就表明朱见深并不介意恢复朱祁钰的名誉。但朱祁钰的恶名是朱祁镇定下的,朱见深并不会轻易改变父亲的决定。这事又断断续续地闹了几年时间,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底,朱见深认为时机已到,突然主动提出恢复朱祁钰的帝号。这表明朱见深心中确实有为朱祁钰恢复帝号的想法,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以收获更大的政治利益。
朱见深
很多人认为这是朱见深仁义的一面,以德报怨,才会恢复朱祁钰的帝号。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此事对于朱见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朱祁钰没有子孙后代,恢复他的帝号,不会有任何政治风险,却让朱见深收获朝臣群臣之心,何乐而不为?只是他又不得不顾及父亲的名誉,所以他恢复的仅仅只是朱祁钰的帝号,没有为朱祁钰平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