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疾其民、以盈其贯——郑国七穆的出场和楚庄王击灭若敖氏始末
————————————————接上篇
周定王二年(前606年)六月,在‘甲鱼汤事件’过后不到三个月,继位不到一年的郑灵公就遇弑身亡;而《春秋》经.传的记载都是“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其实是公子宋动的手)。
孔子他老人家一贯以‘春秋笔法’来记载历史,而左丘明则要直白得多,在给《春秋》做传时,针对这件事详细写下了‘凡弑君者,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这一段话(凡是杀死国君的,如果只记载了国君的名字,那是由于国君无道而被杀;如果同时记下了弑君臣子的名字,那就是臣子的罪过)。
因此,郑灵公遇弑之事,虽然直接弑君者是公子宋,但公子归生难辞其咎,一定在此期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他身为郑国执政,明知公子宋准备弑君,却不去设法制止,反而被要挟参与其中,孔子与左丘明都将他认定为弑君首犯,不算冤枉他。
郑灵公遇弑身亡后,郑国群臣(也就是公子归生、公子宋为首的卿士大夫们)便准备拥立继任郑伯;起初,他们想立郑穆公的庶子、郑灵公的异母弟公子去疾(子良)为国君,但公子去疾坚决不肯,还推辞说:
“如果要立贤者,我不够贤德;如果立长,我兄长公子坚在兄弟们中年龄最大,请立他为国君。”
于是,郑国群臣便拥立郑穆公的庶长子、郑灵公与公子去疾之兄公子坚为新君,即郑襄公。
(公子去疾太清醒了——不是他不想当这个国君,而是如今郑国的国君不好当,外有晋楚强邻,内有跋扈权臣,无论谁来坐这个位置,恐怕都要愁得睡不着觉,甚至性命难保,还是不要蹚这趟浑水吧)。
郑襄公继位后,倒是没有公子去疾想的这么长远,能顺利成为国君也是好的;而为了消除隐患,避免当年先祖郑厉公、郑文公时公室子弟作乱之祸,郑襄公决定将兄弟们都给驱逐出国,一劳永逸;当然,公子去疾就免了,留在国内协助自己治理朝政吧。
但公子去疾偏偏不同意,还劝谏郑襄公说:
“先君穆公的儿子们,如果都能留下来协助君上治理郑国的话,那正是我的愿望。而如果要离开郑国的话,那就全部离开,不用单独留下我一个人。”
于是,郑襄公听从了公子去疾的谏言,将兄弟们都留在郑国,让他们进入朝堂担任大夫。
至于弑君的公子宋,和涉嫌弑君的执政公子归生,郑襄公并没有马上对他们论罪(毕竟是拥立自己继位的有功之臣),还是让他们继续担任执政、大夫;但郑襄公有意识地逐渐将权力转交给自己的亲兄弟们掌握,从而架空了公子归生和公子宋。
再后来,公子归生好歹得以寿终正寝,而郑襄公坐稳了国君之位后,追究公子宋当年的弑君罪行,将其全家诛灭。
虽然摆脱了公子归生和公子宋对郑国朝堂的控制,但郑襄公并没能直接掌管郑国的全部军政大权,他的兄弟们——公子去疾(子良),公子喜(子罕),公子騑(子驷),公子发(子国),公子偃(子游),公子舒(子印),公子平(子丰),公子嘉(子孔)等人迅速填补了郑国的权力中心位置,他们就是此后郑国最重要的宗族集团:‘七穆’的成员(公子嘉不是)。
从周定王二年(前605年)郑灵公遇弑、郑襄公继位开始,直到周贞定王六年(前463年)郑声公去世为止,八任郑伯(郑襄公、郑悼公、郑成公、郑僖(釐)公、郑简公、郑定公、郑献公、郑声公)基本上都是七穆家族的傀儡,七穆掌握郑国大权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而郑声公去世后,罕氏、驷氏又将其余五家给排挤出郑国权力中心,继续控制郑国政权。
直到周安王四年(前398年),郑繻公为夺权而杀了属于驷氏家族的郑国相邦(上卿)子阳之后,七穆对郑国国政的控制,才彻底宣告结束;但两年之后,子阳的余党就发动政变,弑杀了郑繻公,改立郑幽公的弟弟、郑繻公的叔父公子乙为新任郑伯,这就是郑国的末代国君——郑康公。
二十一年后,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韩哀侯伐郑,包围并攻克新郑,郑康公死于乱军之中,立国四百三十一年的郑国至此灭亡。
郑国七穆的故事暂时放到一边,先回到之前的篇章——当楚庄王率大军远渡洛水,“问鼎中原”的时候,若敖氏宗族在国内也终于忍不住了:晋国赵氏悍然弑君、改立他人,然后继续掌握军政大权的例子,深深地刺激了若敖氏宗主、楚令尹斗越椒,‘既然和尚摸得、我难道摸不得?’
因此,斗越椒趁着楚庄王远在中原“观兵王畿”、并回军攻打郑国的时候,率若敖氏私兵六卒在封地烝野发动了叛乱,这是周定王二年(前605年)年初的事。
起兵之初,斗越椒就首先攻杀了自己的政敌、楚庄王的心腹重臣、楚国司马蒍贾,将蒍氏的家族、私产和金帛子女瓜分殆尽,除了蒍贾的一个儿子得以逃脱,蒍氏的族人几乎全灭(蒍贾这个逃脱了的儿子,就是前文曾经说过的、楚国日后的贤相孙叔敖)。
若敖氏家族在楚国经营了六代、历经百年发展(楚武王、楚文王、楚堵敖、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其家族根深蒂固、势力庞大,权力地位几乎和楚王室不相上下;相比晋国赵氏,若敖氏在楚国的势力更强,因此斗越椒自认为赵氏在晋国做到的事情,自己在楚国也一定能做到。
斗越椒与若敖氏发起的叛乱,在楚国境内一时间声势浩大,很多地方城邑守军都归附了若敖氏,楚庄王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的大。
而为了拖延时间、取得平叛的先机,周定王二年(前605年)六月,楚庄王率军从大河以北返回楚国后,便派出使者向斗越椒提出谈判、休战,假如若敖氏不再兴兵作乱、私卒都退回封地的话,那么楚庄王也不会追究其罪,还可以让“三王之子”(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的子孙)到若敖氏封地烝野去做人质,请斗越椒也遣儿子到郢都来做人质,双方就此休战和好。
但斗越椒起兵之后进展顺利,所以骄狂至极,觉得打败国君易如反掌,操控王权也不在话下,因此对楚庄王的休兵建议不屑一顾,拒不接受,还继续向楚庄王的驻地逼近。楚庄王随即向楚国的其他贵族下令,让他们出兵协同作战,共同讨伐若敖氏及叛臣斗越椒。
周定王二年(前605年)七月,斗越椒指挥若敖氏私兵与楚庄王的军队在皋浒(湖北襄阳以西)遭遇,随即展开了激战;双方实力接近、战况相持不下。
当时,斗越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在战场上看见了同样亲至一线的楚庄王所乘战车,善射的斗越椒立即引弓连发两箭,直射楚庄王,第一箭穿过座车上的鼓架,钉在了铜钲上(指挥军队进攻的铜制敲打器),第二箭则穿过车辕,直接钉在了车盖之上,距射中楚庄王本人只差毫厘。
危急时刻,楚军有些害怕斗越椒的神勇,有渐渐退却的迹象。楚庄王为了鼓舞士气,情急之下派使者前往各军中大声宣扬:
“当年先王(楚文王)平定息国时得到了三支神矢,有百发百中的神力,但其中的两支被若敖氏暗中窃走,就是子越(斗越椒字子越)刚才射的那两箭,可还是没有射中国君,足见国君有先祖神明庇佑,若敖氏窃取的两支神矢射完了都不能改变战局,叛军必败!”
在使者的言辞激励(忽悠)之下,楚军顿时军心大振、气势如虹,纷纷主动发起对叛军的反攻,若敖氏私卒抵挡不住,被汹涌而至的楚军全线击溃,斗越椒本人阻挡不了楚军的进攻,也只得狼狈撤退,并在败退中被楚军追上杀死。
而后世描写这一战的诸多文学影视作品,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巧合性,便将斗越椒被楚军击杀之事归在了楚国神射手养由基的名下,并渲染养由基出手射死斗越椒的那支箭,就是当年楚文王留下的、仅存于王室的第三支神矢。
这种艺术加工,更增添了楚庄王平定若敖氏叛乱的正义性和‘天命’,王室得到神明的保佑、击败叛臣之事更加理直气壮。
败于皋浒后,若敖氏在和楚庄王的对峙中全军覆灭,从此基本退出了楚国的政治舞台;而整个若敖氏宗族中,只有贤相子文之孙、斗般之子、楚国箴尹(外交大臣)斗克黄因勤恳辅弼王室、忠于职守,又在斗越椒发起叛乱后,主动从出使的齐国赶回楚国,向楚庄王请罪,使楚庄王感念先令尹子文的功勋、及斗克黄的忠诚,发出了“若子文无后,将何以劝善!”的叹息后,赦免了斗克黄,让他改名为“斗生”,继续担任楚国箴尹,以奉贤相子文一脉的祭祀。
另外,斗越椒战败身死后,他的儿子斗贲皇在混乱之中得以幸存,并随即逃离了楚国,辗转前往晋国,投靠晋成公;晋成公将斗贲皇封于苗地,并改其名为“苗贲皇”,授其为大夫,出仕晋国。
此后,苗贲皇于晋景公、晋厉公在位时期受到两代晋侯的重用,多次于晋楚争霸作战中向晋侯献计,以对付自己原本的母国楚国。在多年以后,晋楚两国展开的第三次大规模会战——‘鄢陵之战’中,就是因为苗贲皇的献计,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才不敌晋成公的孙子晋厉公,而被迫从鄢陵退兵,晋国因此重新取得对楚国的战略优势;苗贲皇也被誉为晋国“八大良臣”之一;而这些,都是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击灭了权臣若敖氏宗族之后,继位已经十年之久的楚庄王终于完全掌握了楚国的军政大权,恢复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地位;经过此后数年的‘宽刑缓政,大兴农耕、沥清吏治’治理,又任用贤臣、廉吏、治水能手孙叔敖(即蒍贾那个逃脱若敖氏追杀的儿子)为令尹、辅佐国君施教导民,楚庄王的政绩显明斐然,楚国朝野团结一致,国家的凝聚力比楚成王、楚穆王在位时期更加强大而稳定。
若敖氏覆灭后,稳固了位置的楚庄王为了向北扩张,便在当年冬天以‘郑不服楚’的理由,又一次讨伐郑国,但是这次出兵的规模不大,也许楚庄王是在以此试探晋国的反应,总之史书上只记载了‘冬,楚子伐郑,郑未服也’这几个字。
周定王三年(前604年)冬,楚国再次攻郑,这一次的理由是‘郑国收受贿赂,故意放跑宋国右师华元’(当年郑国奉楚国的命令,与宋国开战,并俘获了宋军主将、右师华元;但宋文公向郑国私下行贿,请求郑国释放华元,郑国同意了;可宋国的赎金只给了一半,华元就自己跑回来了,之后宋国也没再给另一半的赎金,这件事就这么算了;但楚国还是以此为借口,要讨伐郑国)。
面对一年之内两次来犯的楚军,新任郑国国君郑襄公当然没有能力单独抗击,因此派执政卿士公子宋(此时公子宋还没被诛杀)出使晋国,去寻求盟友的出兵援助。
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后,晋成公(其实是赵盾)命上军佐荀林父领兵出征援郑;但荀林父有样学样,并没有直接去郑国,而是联合了卫国、组成联军,改道攻打楚国的盟友陈国,以此来解郑国之围(这一招指东打西之策,晋楚两国都用得溜溜熟)。
晋、卫联军伐陈之役一直打到第二年春天,而楚国试探到晋国坚决保护郑国的意图后,也顺势从郑国撤兵;荀林父见援郑目的达到,于是也撤军回国。
晋军刚刚撤回国内,楚军便在当年秋天再次入侵郑国,郑襄公按老规矩向晋国求救,但春天还发兵伐陈、迫使楚军撤退的晋国,到了冬天却不再管郑国这个盟友,没有出兵援郑,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原委,留到下一篇文章再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