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舞依依
那些减肥“智商税”
到了“肉隐肉现”的季节,与“减肥”相关的话题总能霸占流量C位。正是如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流行一种全新的减肥风潮,比如轻断食、戒糖减脂……不断变化的流行减肥方法,都在为“躺瘦”贡献智慧,越方便执行越好。最近,号称可以“快速燃烧卡路里”的暴汗服异军突起,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简单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商家将暴汗服的定价与面料的科技含量挂钩,“纳米银涂层科技”“远红外升温”这些描述听上去“不明觉厉”,实际上都是利用不透气的衣服材质,将身体置于半封闭状态,运动时,热量无法散发,导致体表温度上升,因此大量排汗。难怪有人吐槽,与其叫“暴汗”还不如叫“捂汗”。如此确实会有减掉的体重的效果,但轻的那几斤都是身体的水分,倒是勉强可以和消肿偷换一下概念。
女星刘涛、金晨晒出身穿暴汗服的自拍
暴汗服让人联想到也曾一度被关注的“保鲜膜束身法”,以及“全身涂抹即可瘦身”的纤体膏,它们都是通过使皮肤表面暂时脱水,从而造成“用后即瘦”的假象。为此,不少理智的声音在劝诫那些“暴汗”之后,成就感满满的人,如果出汗量过大,水分补充又不及时的话,很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的紊乱,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
但凡以将减肥视为“终身事业”自居的人不会不知道,减肥的本质是减脂,跟排汗是两码事。要减肥,就得控制摄入同时增加消耗,制造热量缺口,也就是被广为传颂的六字箴言——管住嘴、迈开腿。然而,和发财一样,在减肥这件事上谁不觊觎捷径呢?
《来自星星的你》剧照
为了“管住嘴”,有人生吞魔芋粉等代餐来抑制食欲,有人强调低脂高纤维,还有人沉溺于更能满足口腹之欲的生酮饮食法,后两者亦可享受到消费社会用食物为他们划分的阶层仪式感。对于他们来说,健康餐的安慰剂效应就像一层健康光环( Halo),让其对部分饮食的缺失欣然接受。尤其当不吃精致碳水被塑造成中产消费的标签,更有人愿意追随了。
在好莱坞名流的菜单中,低碳饮食的确备受推崇。詹妮弗·安妮斯顿只将豆类和蔬果作为碳水来源;梅根·福克斯声称戒掉了所有的面包和碳水化合物;金·卡戴珊选择的阿特金斯饮食法,将每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控制在60克以下,成功将体重减掉50多磅。
《老友记》剧照
《经济学人》曾在世界展望系列中讨论,生酮饮食等各种新颖的饮食瘦身法是否有效,唯一能够明确的结论是个性化营养才是最佳方式。事实也是如此,镜头暴露的是明星公式化的膳食结构,可背后专门的营养团队在如何平衡他们身体所需,却是鲜有人关注的。有趣的是,那些竞相效仿的低碳饮食一族,一边鄙视米饭和白面,一边时不时拥抱一下贝果。这未免双标了些,明明它的碳水含量和白面馒头不相上下啊。
为了“不迈开腿”,各种新奇的尝试也不少,比如甩脂机。据说如果是在寒冷的情况下,人体骨骼肌颤抖产热来维持体温,这种抖动确实会消耗热量。曾有媒体报道,巨石强森就教过金刚狼类似的减肥方法。而靠甩脂机带动身体被动抖动,自身并不会有什么消耗,当然减不了肥。同样的,过度或是不当使用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就有专业人士提醒道,在高频剧烈的外力振动下,人的骨骼内脏脊椎神经都有可能受影响。
《西虹市首富》剧照
要“瘦”,是自我控制还是迎合凝视?
于是,不禁有人要高呼,现代人太难了,不仅为工作焦虑、为房子焦虑,还要为外貌和身材焦虑。事实上,即便穿越回古代,生不逢时的话,同样有身材焦虑。
《墨子·兼爱中》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楚灵王对瘦有偏执,不只要求妃子有细腰,连胖一点的官员都会被贬官。由此,朝臣盛行减肥,每天勒紧裤腰带只吃一顿饭,饿到扶墙。三国时期,华佗发明了“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形态,百姓通过它来健身和减肥。到了宋代,又出现过搓澡减肥法,将泡过冷水的毛巾在身上的某一部位反复搓,达到消耗热量的效果,甚至连《济生方》里都有减肥茶的药方。
华佗的“五禽戏”,包括了呼吸方法、肢体运动、器械辅助运动、模仿动物等动作要领。
在西方呢,节食最早具有宗教目的。古希腊的贵族中保持着一种适度摄取食物的理想,它标示着自我控制。到了中世纪,以类似的实践来表明精神要比肉体更坚强。维多利亚晚期的节食从高阶层人群扩散到了中等阶层,与此同时,规定食物摄取量的方式,也不再出于“精神”层面的考量,而是为了拥有一个理想的、苗条的身体。但肥胖仍然被看作一种标志,揭示了懒惰和缺乏意志力的一面。从那以后,这种趋势愈演愈烈。
进入后现代时期,身体对于理解自我认同具有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时尚在与身体形状的关系方面,展现出了相当的自由度,在两者的持续“对话”中,体形会影响时尚,反过来,时尚也会影响体型。诚如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所说,时间长河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面孔,但每一段时间里,会根据当时的品味挑出一副面孔作为欢乐和美丽的理想形象,其他的面庞就只能竭力去模仿它。
《爱情而已》剧照
所以有人把时尚视为人类冲动的证据,每次冲动都渴望让身体逼近一种难以捉摸又短暂的理想。在20世纪80年代推崇的结实身体,反而会被一位哥特时代晚期的人视为怪异;17世纪初期的鲁本斯不会对凯特·摩丝的身材有什么好印象,相应的,鲁本斯的模特儿也不适合出现在今天的T台上,她们顶多出现在大码模特的广告里。
时尚没有定式,仅限于20世纪,腰身“自然的”位置,就在胸部和臀部之间上下移动过多次。即便人们早有共识——环肥燕瘦,所谓的理想形象都是各美其美的存在,还是不免被当下的潮流所裹挟。怪不得“金句之王”奥斯卡·王尔德说,“人没有身体才能真正符合中世纪的要求。人没有灵魂才能真正符合现代的要求。”
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把节食、健身等行为视为“自愿奴役”的新形态,并把其规训力归咎于电视、杂志和其他媒体的影响,更确切的说是消费社会的影响。当被他人认可的欲望超越了自我,人们便会自愿被他人的眼光所支配。瘦是不是等同于健康姑且不论,但减肥确实被营销包装成了自律的代名词,这门与自制力相关的生意让创业者们很感兴趣。
市场上一系列围绕着减肥和健身的项目中,有个可以签订协议的网站,用户在上面设置一个目标,签署协议并抵押一部分可观的金额。如果他们不能坚守承诺,完成目标,这笔押金将会打给他们不喜欢的朋友或者捐赠给他们不感兴趣的慈善组织。只有当目标完成,这笔钱才会返还。我好奇的是,对于那些愿意尝试且成功的人来说,到底是自律产生的效果更大,还是对那位不喜欢的朋友的厌恶更有用。
这些督促人们减肥的“解决方案”都佐证了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的观点——消费世界不允许无聊的存在。过去是签订协议的网站、代餐,今天是暴汗服,明天还会有别的。只要你还没和自己的身材“和解”,就会有一茬又一茬的“新花样”。
不得不承认,减肥是一件复杂的事。对于希区柯克来说,减肥这件事可能跟拿奥斯卡最佳导演一样意难平。在他30多次于自己电影中充当人形背景板的“龙套编年史”里,最具“自黑”气质的的莫过于《救生艇》(1944年)了。细心的观众扒出电影中闪现的一则减肥广告,希区柯克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了报纸上减肥前后的对比图,顺便圆了一个瘦身成功的梦。他曾对媒体表示过,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服装店里自由挑选款式,而不是一辈子都依靠裁缝定制大码西装。数次减肥未遂让希区柯克放弃了对体重的执念,也得益于此,显眼的肚子和双下巴构成了他最经典的形象。
我的一位朋友也曾深受减肥之苦,就像楚灵王那些朝臣一样,她迫于领导的喜好,被动减肥。这位领导很有意思,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一个体重称,每每在业务讨论中出现僵持不下的情况时,都会以“上称”的方式来决定——若建议人比之前瘦了,意见就会被采纳。可想而知,我这位朋友的体重肉眼可见地随着项目进展忽上忽下。就当大家还在帮她搜罗减肥速成法时,她决定换个老板。进入新工作之后,她虽然胖了点,但体重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平稳,“果然把自身脂肪的生杀大权,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惬意的”。
所以,你可以追求瘦,但不要因为一种病态的理由;你也可以减肥,最好是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至于暴汗服,就算了吧。
排版:孙孙Boy /审核:同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