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请收好这份志愿填报指南
因此大学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学科实力、校风建设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本科院校作为学生的第一学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就业造成影响,一般会有专业、毕业证、保研比例、政策等方面的差异:高校会根据办学需求对招生进行一定调整,如招生计划调整、招生专业变动、实施大类招生、专业招生政策等,一般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综合实力较强、招生计划数较少的高校可能会出现”
高考结束,接踵而来的就是志愿填报,考生和家长需要在成绩公布后的短短几天内,考虑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决策。为了使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尽量规避风险,较为科学地选择理想院校和专业,北京日报教育版邀请海淀区教育招生和考试中心原党支部书记马红,总结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决策因素,助力考生进行志愿填报。
[1]高层次院校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大学是学生下一阶段的发展原点,因此大学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学科实力、校风建设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我国高层次院校的通常名称为:“C9联盟高校”、“985工程”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高层次的院校具有更科学、更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的培养方案、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硬件设施,还是国内外专业领域交流的机会、深造机会等诸多方面,都是其他院校不能比拟的。此外,本科院校作为学生的第一学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就业造成影响,因为高层次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高层次院校的毕业生也会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般情况下,层次较高的院校保研比例也较高,学生可从学校发布的相关文件中查看毕业生的深造去向。
[2]分校与分校区不是一回事
分校、分校区办学是高校为拓展办学场地、拓宽办学范围常见的形式,考生在进行志愿填报时,应注意报考的是某院校的分校还是某院校的分校区,这在入学后的培养和毕业中可能会有显著性的差异,一般会有专业、毕业证、保研比例、政策等方面的差异。
分校区:有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设置了分校区,分校区与“本校”(或“本部”)除地理区位不同外,其余方面皆保持一致的“本校分部”,在各方面都直接受“本部”领导。因此学生毕业证的颁发单位跟“本部”一致。但分校区学生的专业一般会与“本部”有所不同。例如同济大学有四个校区(四平路校区、嘉定校区、沪西校区和沪北校区),各校区的专业设置有所不同,所有理学院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和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
分校:分校是另一个独立的办学机构,其办学性质可能是独立学院,学生毕业证的颁发单位可能也不是本校。
考生在选择分校、分校区志愿时,一定提前咨询学校招办,了解清楚办学差异,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3]招生分数有“大小年”现象
高校会根据办学需求对招生进行一定调整,如招生计划调整、招生专业变动、实施大类招生、专业招生政策等,招生信息一般都会在其招生官网上进行公布,考生报考时需仔细比对。
一般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综合实力较强、招生计划数较少的高校可能会出现“大小年”现象,例如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等地的高水平建设高校。“大小年”现象是由于报考某所高校的考生人数非常不稳定,出现了各年的录取分数线起伏较大的现象。所谓“大年”是指某年报考某高校的考生人数过多(超过学校招生计划许多倍),导致当年该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提升至较高水平,“小年”指的是由于前一年或几年报考人数激增,提高了某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因此当年考生对被该校录取的信心不大,报考该校的考生人数骤然减少,出现录取分数线显著下降。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综合考虑历年该校的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及对应的位次变动情况,如发现近几年某些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及对应位次差异较大,可从中寻找规律,推断报考当年是“大年”还是“小年”,结合自身情况谨慎报考。
每年各高校会根据教育部对其招生的要求,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各省(区、市)的生源情况,调整招生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重新制定招生计划。考生可通过生源所在地的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当年各院校对生源所在地考生的招生计划。如果考生发现某高校某专业的招生人数较少,需要谨慎报考该专业。
[4]要客观认识“热门专业”
近年来,北京新高考志愿填报的方式从院校组形式演变为院校专业组形式,考生在选择志愿时考虑专业因素的比例较以往有显著提升,更多考虑“热门专业”及学校的专业实力。
一个专业之所能成为“热门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2)目前就业形势利好;3)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较好,薪资待遇较高。例如,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作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并且从业人员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因此新的职业逐渐形成。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顺应未来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趋势,人才缺口量大,基础薪资较高且经验对薪资加成较大,势必导致近几年学生专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变化。
考生在进行志愿填报时,首先要对“热门专业”建立客观的认识。因为未来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难以准确把握,“热门专业”的热度能维持的年限难以估计,同时未来“热门专业”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会将就业压力数度放大,未来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未必能有充足的就业岗位满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其次,考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择报考“热门专业”,认真考虑一下“自己是否对热门专业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未来从事相关工作需要具备的品质是否自己已经具备或者有培养潜质”“自己是否了解从事相关工作需要克服的困难”等问题。因为只有自己乐于在某个专业领域认真学习,潜心研究,才能克服学习和就业时的各种困难,才有可能日后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5]院校、专业、城市哪个该优先
在考生圈定好可报考的院校专业组后,就面临着各院校专业组排序的问题,一般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院校优先。指的是考生非常重视院校的层次,一定程度上忽略能被录取的专业。通过选择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院校、不太热门的专业,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院校的层次。院校优先可能较为适合于没有清晰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学生,可借助高层次院校的平台,接受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同时,如果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发现有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可根据学校政策在大一、大二时转到自己心仪专业学习。
二是专业优先。指的是考生更加注重能否被自己有倾向选择的专业录取。此种情况,考生已经对自身情况、倾向选择专业的学习课程及就业方向等内容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并打算在本专业领域“深耕细作”。
三是城市优先。一般而言,院校所在的地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未来的人脉集中区域和就业区域,因此考生也应先对我国各省市的气候条件、风土人情、支柱型产业、经济发展情况等进行了解。优先考虑城市的考生可能更偏向于毕业后确定在某地区工作和生活。
在院校专业组排序中,马红建议分两个层次进行综合排序,第一层次首先将院校专业组按照录取分数划分为“冲、稳、保、垫”四个层次,保证志愿设置的合理性;第二层次是在“冲、稳、保、垫”四个层次中按照自己的排序优先规则进行排序,选出最佳组合。在实际的院校填报中,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以及对未来学习和发展的规划,认真权衡院校层次、专业实力和高校地理位置等影响因素后,再确定填报志愿次序。
[6]“零门槛转专业”没那么简单
转专业政策是高校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提供的二次专业选择机会,一般学生如果觉得对自己被录取的专业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或者学习的专业不适合自身发展,可在本科一年级或者二年级时提出转专业申请。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学生、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不得转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中要求:提前录取专业学生、国防生等属特殊类型招生的学生不得转专业。中央财经大学《关于做好2022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1)保送录取的外语类保送生,入学后不得转至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2)艺术类考生不得转入非艺术类专业学习;3)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国际贸易/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的考生,不能申请转专业。
近年来,部分高校在招生宣传中一直对考生家长宣传“零门槛转专业”,吸引了不少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实际操作中,考生和家长需留意转专业分为“转出”和“转入”两个阶段,学校宣传的“零门槛转专业”指的是在“转出”阶段“零门槛”,而在“转入”阶段需要根据计划和申请人数进行综合考量,一般拟转入学院(系)会采用笔试、面试或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对拟转入的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在通过考核后方可转入申请专业进行学习。学生需要注意,在转专业后,原则上应按新转入专业的同一年级教学方案的要求进行培养,补修全部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在原专业已修课程学分,经转入专业所在学院(系)认定后,计入转入专业相应类别的课程学分。
[7]报考大类招生专业要留意分流政策
大类招生是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后,按一个大类招生,而非按照具体专业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通过大类招生的方式被录取的考生,在本科阶段的一至二年内会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在学生对学科和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等,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即进行专业分流。这种招生方式拓宽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权,有利于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促进学科融合,也给尚未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学生预留了充足的时间。
目前大类招生的形式主要包括:(1)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招生。例如,很多高校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3个专业统一纳入“数学类”进行大类招生;(2)按院系招生。例如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在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首先接受以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小班通识教育,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自择专业,全面发展;(3)按“基地班”“试验班”模式招生。例如清华大学的“社会科学试验班”、北京大学“工科试验班”、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等。
考生和家长在报考大类招生专业时一定要留意专业分流政策,认真阅读学校的招生章程,确定有倾向报考的院校专业是否采用大类招生的方式进行招生。如是,则需要进一步了解专业大类中包含的具体专业,是否有自己不愿意学习的专业,以及专业分流的时间及分流方式。例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专业分流方式为:考生填报一个方向加五个专业,按照志愿优先的原则,按照大学一年级绩点高低排序依次录取(绩点并列者均被录取),不设专业志愿级差。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专业分流方式,则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高考成绩和能力测试成绩,计算方式较为复杂。
[8]报试验班需谨慎考量
很多高校设置理科试验班、工科试验班和文科试验班,学校会为试验班的学生设置更为优厚的培养条件和连贯培养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专业选择范围、本硕博连读等方面。例如北京科技大学理科试验班的培养方式如下:(1)理科试验班单独培养方案,独立成班;(2)大三上在全校范围完成专业选择,无比例要求;大一末申请全校范围转专业;(3)1-3学期成绩排名在前50%(含)且无不及格课程的理科试验班学生,在第四学期申请直博;(4)大四上可申请保研,要求1-3学期成绩排名在前50%(含),并且4-6学期的成绩在所选择专业排名前50%(含)的学生有资格申请保研。但有的院校对试验班采取“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方式,学生的专业选择范围比较有限,考生在选择时需要慎重考虑。
考生在选择试验班招生时也要综合自身学业发展规划,一般而言,试验班内学业竞争压力大,取得好的学科排名较为困难,在保研时申请去外校读研的难度更大。因此,考生在选报试验班时,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谨慎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