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永军
一个人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一个人提问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
这是为什么?
因为能够正确的提问,说明这个人拥有很强的好奇心,且乐于不断观察和深层思考,以获得洞见并主动寻求改变。
这类人总能带着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劈开迷雾,深刻洞察问题的本质,指引人们找到真正的答案。
他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愿意以开放的心态去主动获取知识,获得快速成长。做不到这些的人,就会处在无知者无畏的“愚昧之巅”。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假如只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拯救世界,我会先花55分钟去发现问题,然后再用余下的5分钟时间解决问题。”
因此,高质量的提问能力,是管理者和快速成长者的一种稀缺能力。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那么,要想正确地提问,应该注意哪些方法和禁忌呢?
指责性的反问会让对方开启防御模式
在热播剧《都挺好》中,女主角苏明玉在母亲眼中是最不重要且被牺牲的那个人,而且在母亲一次次的指责性提问中,被逼到人生的死角。
“你辛苦,难道我就不辛苦吗?”
“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难处呢?”
“不卖房子我们供得起他们吗?”
这样的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埋怨和责怪的负面情绪,并把答案藏在了问题里。
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还隐含着控制之意,即把对方强行拉入你的判断标准中,让他遵从你的意愿。
经常这样做是很伤人的,尤其是对最亲近的人。
多数时候,对方会开启防御模式。这会让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而离真正地解决问题也越来越远。
暗藏假设的提问,会让人陷入狭窄的视野
如果你提问想要得到客观答案,就不要暗藏假设。
什么意思?
比如有人问:“你们公司为什么就没有能干一点的好员工呢?”
这个问题背后,本身就暗藏着一个假设:你们公司所有的员工都不能干。
但是,这个前提真得正确吗?不一定。
预设假设是正确认知的陷阱,意味着你可能得不到真正的答案。
凡事在预设假设的前提下进行提问,很容易将人的视野限定在狭隘的领域,甚至只锚定一种可能,无法看到本来存在的其他可能性。
提出积极的问题,能改变困境甚至人生的方向
当你很想完成一项任务,但总是感觉困难重重。
如果你在心中自问:“为什么事情会不顺利呢?”
这样一来,你就会下意识地产生消极情绪,以“我最终还是会失败”“这是不是命中注定?”等为前提,将焦点聚焦在错误的事情上,并让自己丧失了自信心。
但如果换个方式提问:“是什么阻碍了事情朝顺利的方向发展呢?”“该怎样做才能让事情变顺利呢?”
这些问题是以“还没有失败”提问方式,“试试其他方法也许就能成功”为前提提出的,这样才能让自己积极去面对问题。
所以,正确的积极提问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让人一扫此前的阴霾,引导我们解决问题,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尽量用“how”代替“why”,才会避免无谓的托词借口
工作生活中的你,是否经常这样提问:
“小李,为什么你没有按计划实现目标?”
“为什么客户说我们的产品不实用?”
“事情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呢?”
“why”往往代表着追究,而面对追究,大脑最本能的反应不是找到真实的原因,而是做好自我保护。
同时,这些问题也是面向过去的提问,是引导你想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正因为已经过去,无法以当下还原真实,于是你收获的答案只会是一堆的理由和借口。
而“how”是从“到底怎么做才更好”的视角出发,是面向未来的提问。它能引导思考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最终收获更多的方法和可能性。
比如把前面的3个问题转化一下:
与其问:“为什么你没有按计划实现目标?”
不如问:“接下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才能更快地赶上进度?”
与其问:“为什么客户说我们的产品不实用?”
不如问:“客户是怎么形成我们的产品不实用的印象的?”
与其问:“事情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呢?”
不如问:“事已至此,接下来我们可以如何改善呢?”
不同的提问将使导向和结果产生变化,问对问题才可能得到你要的答案。
剥洋葱式地追问,才能直达解决问题的核心
有时候只问一个问题也许是不够的提问方式,想要获得更多信息,就要不停追问,通过抽丝剥茧,不断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或者了解到对方真正的需求。
同类方法中,最著名的是丰田公司提出的“5why”分析法,即当出现问题时,连续问5次为什么,问题的本质即解决办法可能会自动显现。
比如:
机器为什么停了?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断了。
为什么机器会超负荷?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为什么轴承的润滑会不够?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
为什么吸不上油?因为它的轮轴损耗了。
为什么轮轴会损耗?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杂质。
于是,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安装过滤器,阻挡杂质。
所以,通过不断深入地追问,你就能找到问题的本质,直达解决问题的核心。
精选文章不易,请点赞支持!看职场精选文章,关注这个知乎号就够了!
标签: #知乎提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