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第一王爷睿亲王多尔衮:生前荣耀煊赫,死后掘墓鞭尸

网编 314 0
小时候看《孝庄秘史》就觉得多尔衮真的好惨一人,在其兄皇太极死后作为摄政王成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已经成为后金大汗的努尔哈赤见时机成熟,这其中有嫡长子褚英因贻误军机遭到处罚而心生怨恨,开始诅咒自己的兄弟和大臣而遭努尔哈赤幽禁,当然更有八卦说是因为代善和努尔哈赤的福晋富察氏关系暧昧,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三兄弟地位的提升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努尔哈赤后来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击败。

小时候看《孝庄秘史》就觉得多尔衮真的好惨一人,老妈被迫殉葬,心爱的女人孝庄(大玉儿)又被自己的哥皇太极(努达海)给抢了,终其一生也没当上皇帝,最后还对着孝庄咆哮:“玉儿,你咒我!我们这样的情分,你竟然咒我!”

虽然这部剧是戏说,但不得不说马锦涛对多尔衮的性格把握的非常好,我也一度以为历史上的多尔衮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当我们真正翻开历史,却发现大清自打建立开始,就一路充斥着腥风血雨,并没有什么电视剧中的情情爱爱。

而多尔衮身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在其兄皇太极死后作为摄政王成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清军入关后大清真正的政权缔造和奠基者,便是这场风雨的见证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清开国的功臣,却在死后遭遇顺治帝的掘墓鞭尸,并以“阴谋篡逆”的罪名抄没家产和所有封典,其党羽也是死的死贬的贬,不得不说,这又是个秋后算账、兔死狗烹的悲剧故事。

那多尔衮真的是叛臣贼子吗?这一切都要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说起。

多尔衮和皇太极_皇太极多尔衮努尔哈赤的关系_皇太极和多尔衮谁更强

一、少年英才

公元1612年,多尔衮出生于赫图阿拉,其名字的满语意思为“狗獾”,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发达,所以不论满汉,起的名字都极其的接地气,因为在古人看来这样比较好养活,当然多尔衮名贱命不贱,父亲正是后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但此刻他正准备建立后金政权,与明朝分庭抗礼。

六年后,已经成为后金大汗的努尔哈赤见时机成熟,便颁布“七大恨”诏书,正式誓师伐明,之后在萨尔浒等战役中他陆续击败明军,席卷辽东,成为了明朝关外最大的一个政权。

不过在后金迅速崛起的同时,其内部矛盾也不断发生,毕竟当时的后金还只是各女真部落暂时统一而组建成的联盟,尤其是努尔哈赤的几个儿子,都随着父亲逐渐年迈而开始了对汗位的觊觎。

这其中有嫡长子褚英因贻误军机遭到处罚而心生怨恨,开始诅咒自己的兄弟和大臣而遭努尔哈赤幽禁,还有嫡次子代善听信后妻谗言,虐待前妻的两个儿子被努尔哈赤发现,随即被废除太子名位,当然更有八卦说是因为代善和努尔哈赤的福晋富察氏关系暧昧,虽然最后代善洗心革面,杀了后妻向父亲赔罪,但自此也退出了继承人的竞争行列。

两个最大的儿子相继被废,剩下的但凡和努尔哈赤有点血缘关系,几乎都想跃跃欲试,为了平衡朝局,努尔哈赤下令“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自此年仅八岁的多尔衮开始以幼童之龄跻身于政坛。

一个八岁小孩竟然能和成年的哥哥们一道参与政事?后来的顺治、康熙直呼内行,而努尔哈赤之所以敢这么提拔,主要是因为现任大妃正是多尔衮的生母乌拉氏阿巴亥,后者虽然和努尔哈赤相差了十几岁,但却备受宠爱。于是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三兄弟地位的提升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可惜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后来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击败,抑郁而终,没来得及留下遗诏,而身为老八的皇太极因“才德冠世”,在长兄代善及其他众贝勒的鼎力支持下登上了汗位,不过皇太极上任的第一件事并不是为父报仇,而是为了清除内部对自己汗位的威胁,他首先把矛头指向的,便是多尔衮三兄弟和他们的母亲阿巴亥。

在继位不到九个时辰内,皇太极先逼迫阿巴亥为他爹殉葬,随即为了制约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的权力,他将年仅十五岁的多尔衮封为贝勒,但同时又剥夺了多尔衮之兄阿济格的旗主之位,这么做除了出于平衡各方势力的目的,也是意在削弱多尔衮三兄弟的力量,毕竟年仅十五岁的贝勒,是不太会对皇太极的汗位产生威胁的,但眼睁睁看着自己生母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整死,这无疑给青少年时期的多尔衮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

不过母亲殉葬的阴影很快因为自己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而逐渐散去,天聪二年,年仅十六岁的多尔衮跟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并破敌于敖穆楞,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戴青”(聪明的统帅)的美号,次年他又随皇太极深入内地,与莽古尔泰等直逼北京,并且在广渠门外大败袁崇焕、祖大寿等援军,后来大军班师回朝,多尔衮又作为返程的开路先锋,一路大破明军。经过这几场战斗,聪慧多智、谋略过人的多尔衮逐渐成为后金军的主要统帅之一。

后来皇太极攻打锦州,多尔衮在清军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冒着明军炮火亲自冲锋陷阵,不过好在自己走位风骚,加之锦州守将祖大寿后来投降,这才免了差点步他老爸后尘的命运,而此战之后,皇太极也对多尔衮越发赏识,更有趣的是祖大寿投降后有天和多尔衮一同吃席,后者哪壶不开提那壶,特意向他吹嘘自己当时在炮火中的危险情形。

“幸好骑了有外挂的马,加上自己走位,不然咱们现在也不会在这里谈笑风生呐!”

祖大寿听完不经心惊肉跳,急忙道:“如果当时真的有火炮射中了王爷的马,王爷您怎么办?”

多尔衮则很坦然地回道:“那时候咱们是敌人,你肯定巴不得打死我,哎?我说你刚刚这话怎么说的这么言不由衷呢,哈哈哈……”

当然,令多尔衮名声大振的还是征服朝鲜和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据说皇太极有天召集诸贝勒和大臣们商议国事,问大明、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多尔衮二话不说,立马说道:“先打大明。”

“哦?为什么呢?”

“咱们阿玛当年就发誓和明廷势不两立,他老人家也死在明军炮火下,这是咱们爱新觉罗家的家仇,但是从未来的角度说,现在的大明积重难返,内忧外患,宛如夕阳西下,而咱们大金就像初生的太阳,迟早要壮大,我觉得咱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接替大明,入主中原,所以咱们不如现在起每年整顿兵马,每到他们谷子成熟时就深入明境,包围北京附近的地区围点打援,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然后再在边境上摧毁他们的屯堡,以消耗其国力。”

多尔衮的建议得到了皇太极的采纳,毕竟当时的后金政权综合实力还无法一口气消灭大明,何况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山海关内外还有明朝重兵把守,如果硬碰硬和大明干,皇太极几乎是毫无胜算。

不过要对付心头大患,必先要去除身边的肘腋之疾,蒙古察哈尔部和朝鲜历来是大明朝的左膀右臂,也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皇太极为了去除身边的这两个隐患,先是征伐察哈尔部获得大胜,迫使该部首领林丹汗走死青海,不过其部主力虽然被击败,但残部仍散落在长城内外。

为了彻底肃清残敌,皇太极又命多尔衮率军再度征伐察哈尔,这次多尔衮并没有一味的杀杀杀,而是采取恩威并济的策略,先是招降了林丹汗之妻和其众多福晋,接着又乘大雾包围了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但并没有发动进攻,而是劝其归降,最后额哲还是主动放弃了抵抗,自此察哈尔部彻底归降。

此次出征,多尔衮几乎不费一刀一枪,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意义的是多尔衮此次还获得了一个遗失两百多年的史诗级装备——元朝传国玉玺,这为后来皇太极称帝建立大清获得了一个可靠依据,而皇太极闻讯后也是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及众福晋出沈阳迎接,并对多尔衮大家褒奖。

之后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同朝鲜王子在江华岛对线,但双方基本属于打打谈谈,谈谈打打的状态,在这期间多尔衮竭力劝降,还对后来投降的朝鲜国王以礼相待,这不仅使得朝鲜君臣放弃抵抗,还减少了双方杀戮。

在两个肘腋之疾去除后,后金的局势顿时有了极大改观,加之皇太极使用反间计将袁崇焕去除,使得崇祯自毁长城,明军的势力也被削弱,现在的皇太极,可以完全腾出手一心一意对付明朝了。

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此时的大清在政治上已经和大明处于对等地位,而多尔衮因先前所立下的功劳而被封为和硕睿亲王,论座次被排在第三位,而当时的他才年仅二十四岁。

不过我们不能一概认为多尔衮此时只是个血气方刚的一介武夫,他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优异才能,政治上也颇有建树,除去先前为皇太极设谋对大明的战略外,他还在皇太极更定官制时提出建议,还推荐了像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并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此外皇太极还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其统摄,像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各部的王公贵胄的任命等都要经他之手,在此过程中,多尔衮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还为他后来的摄政提供了条件。

二、拥立福临

正当大清朝蒸蒸日上朝着一统中原的目标大步迈进时,皇太极却突然驾崩了。

关于皇太极的突然去世,历史上曾有多种说法,但大部分观点都认为死于脑溢血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同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一样,皇太极没有对身后事做出任何安排,因此一群王公大臣表面哀痛不已,暗地里却酝酿着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按当时的势力分布,能进大清皇位决赛圈的只有三个人:礼亲王代善、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以及睿亲王多尔衮。

我们先来看代善,八旗中掌管着两红旗,但先前的势力已经遭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削弱,何况他本人也已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多年,而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两个儿子也已英年早逝,显然,除了代善本人有着资历老,“德高望重”的人品光环外,其他的竞争优势几乎没有,因此他的角色只能是当砝码左右事态发展,而不是自己出来竞争。

其次是豪格,他是皇太极长子,掌管两黄旗,文武全才,皇太极在位时就已经被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几乎与几个叔叔辈平起平坐,而先前皇太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主的势力,豪格乘此机会又把正蓝旗搞到自己手中,因此这三旗的大臣们都希望能由豪格继位,这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父死子继也是自古的传统。

最后是多尔衮,其才能自不必说,身后还有两白旗和两个兄弟,而且正红、正蓝、正黄三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此外还有努尔哈赤的侄子,执掌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表示站队多尔衮,先前皇太极病重时,济尔哈朗就和多尔衮共同管理过朝政,因此有了这个外援,多尔衮可谓是如虎添翼。

因此最后的决赛圈变成了多尔衮和豪格的决战。

豪格的后援团有索尼、鳌拜、图尔格、图赖、塔瞻等大臣,大都属于两黄旗,索尼等人更是信誓旦旦的在豪格面前盟誓,愿意死生一处,永不背叛。

多尔衮一方有兄弟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其他一些贝勒大臣,他们的表现是“跪劝睿亲王,当继大位”。

两股势力可谓势均力敌,而新生的清王朝也正因为双方互不相让,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很快,多尔衮和豪格的正面交锋来临了。

就在皇太极死后第四天,多尔衮便召集诸王大臣在沈阳的崇政殿议立新君,不过当天黎明,先前追随皇太极的那些心腹大臣便在大清门盟誓,并派精锐部队包围宫殿,如遇情势变化,便准备立即动手。

而宫内的气氛远比外面要紧张许多,多尔衮见众人默不作声,便首先向正黄旗大臣索尼开炮,问他关于嗣君的人选,索尼的回答倒也非常干脆:“先帝有皇子在,必须立其中的一个,至于其他,我就不知道了。”

多尔衮还没说什么,一旁的礼亲王代善突然插话道:“古人云立嫡以长,先帝爷的长子,理当继承大位。”济尔哈朗也赞成代善的提议,多尔衮先是白了他们两人一眼,心里骂着墙头草,随即眼光落到了侄子豪格身上。

当年皇太极继承大位时,是“辞再三,久之乃许”,也就是拒绝了许多次,后面才答应,豪格似乎也想学习下父亲,让大家上演一出假辞众劝的戏码,于是“谦虚”的说了句:“我福小德薄,不能担此重任。”

多尔衮听完内心狂喜,好家伙,你以为你是你爸呢,随即马上抢过话题:“看来我这大侄子是没有继承大统的心愿啊!”

一旁的豪格脸色十分难看,内心独白道:卧槽,十四叔你不按套路出牌啊!但当着众人面,又不好直接说出我想继承大统这样的话来,于是便只能默不作声。

这时阿济格、多铎一看时机已到,便进言道:“既然肃亲王无意于此,我等便请睿亲王登临帝位!”

代善一看苗头不对,随即变卦说道:“若是睿亲王能继承大位,那是我大清的福气啊,真这样的话就不该拥立皇子。”

两白旗的王爷们一见代善不再坚持拥立豪格,虽然心里翻了无数个白眼(卧槽,你这货到底帮谁?),但还是阴阳怪气的说道:“是啊,要是肃亲王继位,我们就没活路了。”多铎甚至还抬杠道:“立我也行啊,要不请礼亲王您继承大统?”

代善听完急忙摆手:“别瞎说,我已是白发苍苍,哪有这个心思。”

正当形势偏向多尔衮时,先前在外包围皇宫的皇太极的心腹大臣们突然持剑闯进宫殿内,向多尔衮威胁道:“我们世受先帝厚恩,您要是不让先帝之子继位,咱们就跟着先帝爷一块儿走,去下边跟先帝爷告状去。”

在这样的“威胁”下,多尔衮不得已放弃了自己继位的打算,只得安抚他们道:“你们说得对,我也没说我想继承大位啊,这样吧,先帝的第九个儿子福临,虽然只有六岁,但天资聪慧,不如我等共同辅佐他为君,待到其成年之后,我等当即归政。众位觉得如何?”

虽然这是个折中方案,但此话一出,现场也没有人再敢多说什么,一场风波也暂时得以平息,不过从后世的角度来看,顺治无疑是八旗各自为政,势均力敌,为了达到平衡而弄出的产物。

不过对于多尔衮来说,这也算是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巅峰迈进了一步,不过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之后代善的一个孙子和一个儿子来到了睿亲王府,力劝多尔衮自立为帝,但此事被代善发现,后者立马将自己的两个骨肉交给多尔衮处理。

皇太极和多尔衮谁更强_多尔衮和皇太极_皇太极多尔衮努尔哈赤的关系

多尔衮见自己为帝已是不可能,同时也为了让反对派吃个定心丸,便立即将这二人以“扰乱国政”的罪名缢杀,随后在自己成为摄政王之后又开始着手打击政敌豪格,并唆使手下告发豪格“图谋不轨”,试想皇太极的儿子怎么可能会“图谋不轨”呢?明显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碍于多尔衮的权势,众王公大臣都没有一人敢反对,多尔衮随即以“言词悖妄”、“罪过多端”为由,要置豪格于死地。

标签: #努尔哈赤 #睿亲王 #中国古代史 #明朝 #历史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