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本有机会称帝,却两次与皇位失之交臂的大清摄政王
实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统治者未能实现的野心,被努尔哈赤废黜其太子之位。同时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高兴之下的皇太极赐给他“1635年多尔衮成功招抚与后金多年为敌的察哈尔,并拿到元朝时期的传国玉玺呈献给皇太极,多尔衮作为自幼被抚育的弟弟以及传国玉玺的贡献者。多尔衮随同皇太极攻打朝鲜,多尔衮在军中威望与日俱增。
导语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位在清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特殊的人物。
他不仅率领满清八旗铁骑扣开山海关,入主中原,实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统治者未能实现的野心。
而且还是清朝近三百年唯一代行皇权的摄政王,后世的恭亲王奕訢总领朝政,被封议政王,但一字之差,差之千里,终其一生受慈禧挟制,抑郁而终。
末代摄政王载沣虽名为摄政,但大清分崩离析,载沣不过空有其名。
只有多尔衮牢牢掌控皇权,以一己之力搅动乾坤,只可惜本有机会坐上龙椅,却两次失之交臂,时也命也!
多尔衮的少年时代:独当一面的“墨尔根戴青”
1612年,多尔衮出生于建州左卫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其名字的满语意思为“狗獾”。
那个时候的满人文化发展程度不高,实在没有多少优雅的词汇可供起名,因满人发源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以自然万物起名并不少见。
多尔衮的生母叫阿巴亥,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阿巴亥年轻貌美,富有心机,讨得努尔哈赤宠爱。
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再加上老来得子,自然对多尔衮十分喜欢。
1620年,大贝勒代善因与阿巴亥私通,以及听信后妻谗言而虐待前妻所生的儿子硕讬,被努尔哈赤废黜其太子之位。
同时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
从此时起,八岁幼童之龄的多尔衮就跻身参预国政的行列。如果把出生后的孩子放在人生起跑线,我们还未开跑,人家已经到了终点了。
然而多尔衮又是不幸的,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其母阿巴亥被逼殉葬,十四岁的多尔衮同时失去了父母,只能被皇兄皇太极养在身边。
不过多尔衮并未沉沦,反而愈加成熟,在母亲死去的翌年,就随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并表现出优秀的军事天赋,此战大破敌军,高兴之下的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的美号。
此后的五年时间里,多尔衮多次率军征伐明朝,作战勇猛,屡次击败明军,1631年皇太极设六部,多尔衮掌管吏部,这一年他仅仅19岁。
1635年多尔衮成功招抚与后金多年为敌的察哈尔,并拿到元朝时期的传国玉玺呈献给皇太极,这为皇太极称帝创造绝佳外部条件。
激烈的皇权角逐:以退为进,拥立福临上位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论功行赏,多尔衮作为自幼被抚育的弟弟以及传国玉玺的贡献者,赏赐自然不会低。
当即封他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六大铁帽子亲王之一,仅次于礼亲王大贝勒代善,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随后的五年里,多尔衮随同皇太极攻打朝鲜,俘虏朝鲜国王家属,断明朝侧翼,解除清朝后顾之忧,并参加与明朝的松锦大战,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会战。
经过两年激战,最终以明军惨败告终,指挥将领祖大寿、洪承畴先后投降,明朝在山海关以东只剩下宁远一城,多尔衮在军中威望与日俱增。
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病逝,因他生前未立太子,继承人的人选只能由诸位王公贝勒共同商议。
八旗宗亲中,有三位有实力继承大统,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
其中:代善是皇太极的长兄,掌管正红旗、镶红旗,虽然实力强大,但年过花甲,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已过世,早已不问朝政。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比多尔衮年长三岁,掌管正蓝旗,军功卓著,得到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的支持。
加之皇太极生前的集权措施和封建化改革,使得包括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以及很多王公朝廷大臣都倾向于他,因此豪格才是多尔衮真正的竞争者。
而多尔衮身后则是正白旗、镶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阿济格、多铎作为坚强的后盾。
不久,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共同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
矛盾主要集中在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互不相让,剑拔弩张,火药味十分浓厚。
由于两黄旗、两蓝旗都不支持自己,多尔衮明显处于劣势,权衡利弊后,多尔衮提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此议得到代善支持。
代善虽然曾被努尔哈赤废黜太子之位,但其资历深厚、两红旗实力犹存,其态度左右了事态的发展。
1643年九月,福临在代善主持下登位,是为顺治,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
幼子上位,亲王辅政的格局是多尔衮争夺皇位无法得逞后提出来的,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济尔哈朗虽然是豪格集团的代表,但他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并非嫡出,性格柔软无主见,并无野心与多尔衮争权。
顺治继位不久,济尔哈朗就晓谕诸大臣,凡事先向多尔衮上报,书名也以多尔衮为先,多尔衮自己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
无冕之皇:从皇叔父摄政王到庙号成宗皇帝
1644年四月,多尔衮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的农民军,长驱直入杀入关内,实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君王为之努力的梦想,四月末李自成撤出北京西逃,清军正式接管北京。
多尔衮进入京城后严禁抢掠,为崇祯皇帝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然后迎接顺治赴京登基。
两个月后清朝将都城由盛京迁往北京,以实现称霸中原,统一九州,建万年不拔之业的野心。
当年九月,多尔衮受封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而同为辅政大臣的济尔哈朗被为信义辅政叔王。
一个“摄政”,一个“辅政”,虽一字之差,权力之大却高下立判,从此,多尔衮凌驾于诸王之上,并以摄政之名执掌清朝最高权力。
此时的满清面临的是一个割据破碎的局面,李自成虽然退出北京,但牢牢控制山西、陕西等西北地区,张献忠则统一全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国。
残明势力则拥戴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南京,控制中国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三大势力共同构成清朝统一中国的障碍。
对此,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坚决消灭,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
从1644年十月至1645年五月,清军分两路大军西进、南下,西路军攻克山西、陕西,在湖北诛杀李自成,消灭大顺军。
南路军先后占领山东、江苏,李自成失败后攻克扬州,史可法殉难,接着,清军渡长江,占领南京,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1645年多尔衮晋封皇叔父摄政王,权势极其煊赫。政治家的野心往往是从礼制上开始,比如魏晋时期,皇权更迭的标志就是封王,加九锡。
多尔衮加封后,围猎、出师等大礼,王公贵族俱要“列班跪送”多尔衮,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后,就要去朝贺多尔衮。
上朝时,多尔衮在午门内下轿,而诸王则需在午门外下轿,一切细微礼节的变化都是在昭示着多尔衮躁动的内心。
1646年,多尔衮更进一步,以调兵遣将便利为由,竟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此后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而同为辅政王的济尔哈朗的仪仗只有15种。
这一切都说明多尔衮不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
更过分的是,1647年以后,如果官员奏书中描述“皇叔父摄政王”不用全称,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分。
而且规定多尔衮不用再向顺治行礼,而济尔哈朗却因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被罢免辅政大臣职务。
1648年多尔衮又以隐瞒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豪格逮捕下狱圈禁而死,至此多尔衮扫清了所有障碍,终于可以一步步实现十年前未曾实现的理想。
1648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晋封皇父摄政王,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及礼仪排场均向皇帝看齐。
而且未奉顺治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一切政务,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
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其生母阿巴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看到这里,如果有人仍认为多尔衮是个忠臣,那一定是被清宫剧洗脑了。
就在多尔衮接近皇位毫厘之时,却在三个月后的北古口行猎时坠马跌伤,不久病逝,享年38岁。
顺治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照皇帝。
多尔衮生前没有完成的事情,死后倒是让自己的侄子圆了梦。
后记
纵观多尔衮一生,既辉煌又可叹,虽然一统华夏,枭雄一世,却始终没有皇帝命,第一次没实力,第二次没时间。
死后被封成宗不久,即被政敌清算,带头的就是济尔哈朗。他们揭发多尔衮的大逆之罪,隐忍多年的顺治顺水推舟,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
其党羽纷纷被夺职下狱,其多年培植的势力顷刻土崩瓦解,几年后有官员称颂多尔衮的功勋,但被济尔哈朗骂了个狗血喷头,全部流放宁古塔。
直到1778年乾隆为其翻案,对多尔衮的评价才算有了定论,毕竟多尔衮对清朝立下的不世之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施加的几条罪状罪所能掩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