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许官员们下乡?

综合网编2023-06-07 16:302500
朱元璋对治国的理解却与古人不同。朱元璋也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千秋万世。朱元璋的个性和刘邦完全不同。刘邦骨子里有股无法无天的放荡豁达,他沉湎于秦朝故宫的金帛子女,而在朱元璋的字典中从来没有"休息"二字。找不到比朱元璋更热爱”在生活中他会要求家里的一切物品都摆放有序:他一定会把公司管理得没有人敢大声说话。中国社会还在沿续着元朝末年的惯性继续动荡着,他感觉社会各个阶层都在垂涎他的巨大家业。

古人对"治天下"有多种比拟,如“治国如治病”,"治大国如烹小鲜",如"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些比喻里,"天下"是一个动态的东西,需要治国者因时而异,因势而动。

朱元璋对治国的理解却与古人不同。他偏爱用"建房子","盖大厦"来比喻治理国家:"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又说,"我以为建基立业,犹之盖大房子,剪伐斫削要用武臣,藻绘粉饰就非文臣不可。用文而不用武,譬如连墙壁都未砌好,如何粉刷?用武而不用文,正如只有间架,粗粗糙糙,不加粉刷彩画,很不像样。"

农民的世界观是静态的。在农民的眼睛里,世界是永恒循环的。天圆地方,日升月落,小小的村野四周,景色永远不变。

朱元璋也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千秋万世,永不垲灭的固态帝国。这个帝国能如同他安排的那样,永远在静态中循环,直到天荒地老。

这不仅仅是朱元璋一个人的梦想,也是每一个古代中国人的梦想。“平安”、“太平”、“安定”,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美好的词汇。

传奇皇帝朱元璋和朱元璋_朱元璋_张笑天权力野兽朱元璋3(大结局)^^^权力野兽朱元璋(全三册

虽然同为农民天子,朱元璋的个性和刘邦完全不同。刘邦骨子里有股无法无天的放荡豁达,他见到始皇车驾,居然大言不惭地说:"大丈夫当如是也!"攻下咸阳之后,他沉湎于秦朝故宫的金帛子女,一门心思想住下来快活一番。还是在身边大臣苦口婆心的劝谏之下,才恋恋不舍地把宫室。可见其享乐主义的性格。而在朱元璋的字典中从来没有"休息"二字。穿上皇袍后,他没有把一分钟的时间浪费于享受胜利之中,而是匆匆奔向下一个目标:巩固帝业。在农村,家中有了几块银子,还要深埋进坑洞或灶间,何况这么大的家业,怎能不妥加打点!

遍数古今中外,找不到比朱元璋更热爱”安定”的统治者,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热爱甚至成了一种偏执和狂热。从心理学角度讲,朱元璋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强迫症患者往往意志超人般坚强。他们倾向用自己的意志来规定世界,最不能忍受的是混沌的无秩序状态。他们渴望把一切安排得条理分明,对任何事情都要求按部就班。比如,在生活中他会要求家里的一切物品都摆放有序:洗漱间挂的毛巾花纹要对齐,刷牙杯子的手柄要一致,厨房用品摆放位置要固定。甚至性生活都要严格按规定,固定在星期几。

朱元璋就是这样。如果他终生只是一个农民,他也一定是一个治家极严的家长,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家里一切东西都要摆得整整齐齐,田里的庄稼一定伺弄得精精神神。如果是一位公司老总,他一定会把公司管理得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成了“予一人”之后,朱元璋端居九重之上向下看去,中国社会还在沿续着元朝末年的惯性继续动荡着,到处充满混乱、矛盾和冲突,如同一个混沌、巨大、无序旋转着的星河。这让他感觉眩晕和害怕。他感觉社会各个阶层都在垂涎他的巨大家业。他怕乱,怕社会的自由演进,怕任何一颗社会原子逃离他的控制。

朱元璋的素质其实最适合当一个村长,给他一个百十户人的村子,他能治理得井井有条。以他事必亲躬的工作作风,他会深入每家每户,掌握每只家畜的膘情。他会手把手地指导村民们每块地上应该种些什么。我们可以想象朱乡长拉着他那张驴脸,背着手,威严地行走在乡间的道路上,仔细观察每一株庄稼的长势。村民们见了他,远远地就向他行礼、打招呼。他微微点点头,走到他们身边,长篇大论地教导他们如何生产,如何生活,告诉他们尊老爱幼,热爱朝廷。

不幸的是,命运慷慨地把整个国家交给了他。对于朱元璋来说,中国社会过于庞大了,过于复杂了。国家可不是村子的累加,治国不同于治村。对于在农村骑惯了驴的朱元璋来说,巨大的中国如同一头没有见过的恐龙,他骑在上面,虽然紧紧地握住了缰绳,还是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他熟悉驴子的秉性,可有点摸不透这头恐龙的脾气。

不过,村长自有村长的办法。为了一个人的“省心”,他必须使其他人都“静心”或者“无心”。在朱元璋看来,要保证天下千秋万代永远姓朱,最彻底、最稳妥的办法是把帝国的每一个成员都牢牢地、永远地控制起来,让每个人都没有可能乱说乱动。就像传说中的毒蜘蛛,朱元璋盘踞在帝国的中心,放射出无数条又粘又长的蛛丝,把整个帝国缠裹得结结实实。他希望他的蛛丝能缚住帝国时间之钟,让帝国千秋万代,永远处于停滞状态。然后,他又要在民众的脑髓里注射从历代思想库中精炼出来的毒汁,使整个中国的神经被麻痹成植物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从根本上扼杀每个人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他们驯化成专门提供粮食的顺民。这样,他及他的子子孙孙,就可以安安心心地享用人民的膏血,即使是最无能的后代,也不至于被推翻。

朱元璋_张笑天权力野兽朱元璋3(大结局)^^^权力野兽朱元璋(全三册_传奇皇帝朱元璋和朱元璋

把社会改造成原子状态并不是朱元璋的最终目的。因为散沙在风吹日晒之下,也会自由流动,形成沙丘,构成新的不均匀不稳定状态。朱元璋采取了"草格子治沙法",用政权把沙子们固定下来。他的草格子就是一系列固化社会的诏令。

元代统治者马上治国,武勇有余,文采不足。蒙古人奴视汉人,统治手段粗暴野蛮,在中国政治技术史形成一个大的倒退。而朱元璋承大元之余绪,把元代统治者的野蛮强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大明王朝继承了元代严格的职业世袭制,把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三大类,在三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比如工匠之中,还分为厨子、裁缝、船夫等。军户之中,还细分为力士、弓兵、铺兵等。民户之中,除了普通农民外,还有沿海晒盐的灶户,为军队养马的马户,给皇帝家看坟的陵户,管园的园户,种茶的茶户。此外还有什么米户、囤户、菜户、渔户、窑户、酒户、蛋户、站户、坛户、女户、丐户等等,计80种以上(《赋役黄册与明代等级身份》,栾成显)。“籍不准乱,役皆永充”。也就是说,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任何人没有选择的自由。比如,如果你是军人,那么你的子子孙孙世世都是军人,除非做官做到兵部尚书一职,不许脱离军籍。同理,如果你爸爸是裁缝,那么你和你的后代永远都得以裁缝为生,不管你是六指还是残疾。

把人口分门别类后,朱元璋建立了中国古代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严厉周密的户口制度,也称黄册制度。

人口统计登记在现在也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确、科学的组织,动员庞大的人力物力。可以想见,在当时的通讯、交通、统计技术条件下,进行精确的人口登记会遇到多大的难度。不过,朱元璋的严刑竣法威力无穷。他在洪武初年发布的命令说:"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还不明白了俚。……我这里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这些军人去各州县里,下到地里去一本本地核查,看老百姓们写的真不真。经核查属实的便是好百姓,不属实的便拿来做军。如果有官吏敢隐藏户口的,将那官吏处斩。百姓们有躲避了的,依律要定了罪,通拿来做军。钦此。"他规定,全国人民一律编入户口,户口本上,要详细写明他家人口的姓名,职业,年龄以及田产等基本信息。这道杀气腾腾的命令宣布了中国户籍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帝国的军队组成一支支工作队,手持武器,深入各地的乡村田野,挨家挨户进行人口登记造册,因为户口册的封面用黄纸,所以称为“黄册”。

洪武时期的人口登记工作是在不断强化的血淋淋的法条下进行的。洪武二十四年,因为在人口登记中发现了弄虚作假行为,朱元璋又下命令,所有户口本都必须由家长本人亲自填写或者亲自口报,绝不许别人代为包办,如果有包办作弊,或者隐瞒人口不报的,经手人员"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

这样规模浩大的人口登记每十年重新进行一次,每家每户微小的变化,都细致地表现在户口本上。在高压政策、精密组织以及朱元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合力之下,洪武年间的人口调查工作准确度极高。全国的户口被调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配合人口制度,朱元璋又建立起鱼鳞册制度,即全国土地登记制度,每家每户的土地有几亩几块,每一块的位置,大小,四至,都写得清清楚楚,全国一家不漏。

传奇皇帝朱元璋和朱元璋_张笑天权力野兽朱元璋3(大结局)^^^权力野兽朱元璋(全三册_朱元璋

今天的玄武湖,是南京最吸引人的名胜之一,常年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但在三百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禁区,警卫森严,人际罕至。

不仅老百姓不能接近,就是官员甚至天子近臣也不能擅自来到这里。因为,玄武湖中的岛屿上,建有“黄册库”,存放着大明王朝的户口本。

对户口黄册何以如此紧张?因为户口制度是大明王朝一切制度的基础,是约束大明百姓的紧箍咒。

具体地说,户口制度维系着明代的职业世袭制,防止百姓自由迁徒,保证国家税收。离开了这些户口本儿,大明王朝就没法运转。

如前所述,明代实行身份职业世袭制。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这一制度自然方便了社会的管理,却在社会成员之间制造了巨大的不平等。比如军户,就承担着比一般家庭沉重得多的任务。首先,每一个军户家庭必须出至少一个男人到所属军队卫、所当兵,叫“正军”。今天参军入伍,路费军装士兵生活都由国家负担,而明代此类费用却都是由“军户”自己承担。“正军”一旦接到国家发来的入伍命令,他的家庭就要为他出“购置军装之费”,“买娶军妻之费”,“解送道路之费”,“军丁口粮之费”,所以“正军”上路,往往会使许多军户家庭一下子花掉所有家底。另外,还要另出一个男人随“正军”一起来到军队,他的任务是在军队屯田种地,打出粮食换钱,供给“正军”吃穿花用。虽然说名义上国家规定,“军户”家庭享受一定特殊政策,可以减免些赋役,但其实减得少之又少。

因此明代“人耻为军”。正如“充军”这个词所揭示的,明代人一旦去参军,就如同当了犯人,“有如弃市”(《大学衍义补》,固国本)。军户之子,连娶老婆都困难,许多人四十岁了还结不了婚,大家都怕一旦嫁入“军户”,自己也就成了囚徒:“武陵多戍籍,民家虑与为婚姻,徭赋将累已,男女年至四十尚不婚。”(《明史》卷一五八,《黄宗载传》)

因此人们当然千方百计想摆脱军籍身份。在大明王朝建立不久,就出现了大量军人逃亡潮。据明史卷九二兵志四记载,到洪武三年,全国有记载的逃亡军人,就达四万七千九百余。这是统治者绝对无法接受的,因为这样就无法维持国防力量。

而黄册制度或者说户口制度,可以有效防止人们改变户籍。朱元璋建立黄册制度,要求全国每家每户,每十年一次,将自己的户口黄册报送到京师保存。全国山陬海隅每村每乡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被国家机器所清楚掌握。这样官府如果怀疑你是“逃军”,就会要求你出示自己的户口黄册,和南京黄册库中的黄册进行对比。这一对比,就能发现你祖上是什么职业,让你逃无可逃。

正是因为有黄册底本存放在南京,各地老百姓才没法买通官员,改换户口。用韦庆远的说法,黄册就是全国百姓的“紧箍咒”、“捆仙索”,是足以制每家每户于死命的最后王牌。

实行黄册制度的第二个目的,是防止百姓随便迁徒。朱元璋要求全国人民子承父业,一辈子不许随便迁移,不许随便改变职业。“如今士农工商都要各守本业,医生和算卦的只能在本乡活动,不得远游。”如果某地发生灾荒,人们跑到外地要饭谋生,在造黄册时被发现,“所在有司,必须穷究所逃去处,移文勾取赴官,依律问罪。”(《明会典》卷二十,黄册)也就是说“地方有关部门必然穷究你逃到何处,行文到那里,令当地官府捉拿你回原籍,依大明律问你的罪。”官府会要求你报出自己的户口信息,和本地直至南京黄册库中的信息进行核对,这样,你想谎报户口,随便到其他地方落户的企图就落空了。都要被押送回原籍,继续入黄册。

黄册制度的第三个作用是保证赋税。黄册与今天户口制度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光是用来记录人口信息,还要记载这一家的产业,用以确定应该承担多少赋役。因此,黄册既有人称为户籍黄册,又有人称之为赋役黄册。

历代王朝后期都会出现一种社会情形,就是豪强地主贵族等势力之家,招收人口,隐瞒土地,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黄册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普通百姓寄名到大户人家逃税。同时,豪家大户通过种种手段逃避税赋,将负担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由此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烈,最终会吞没这个王朝。黄册制度也可以把这一现象压制在最低范围。因此嘉靖年间有官员说:“国家之急务,莫先于恤民。恤民之实,在平赋役而已。赋役之平,在慎攒造(黄册)而已矣。故册籍之造弗慎,赋役之派弗均,奸豪得计,民弱受害,国计之亏缩,民生之凋疲,恒必由之”(万文彩《为申严赋役黄册事例以杜奸弊题本》,《后湖志》卷十)这些话确实说出了朱元璋的心声。可以说,没有黄册制度,朱元璋大移民、大土改、平均土地、财产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张笑天权力野兽朱元璋3(大结局)^^^权力野兽朱元璋(全三册_传奇皇帝朱元璋和朱元璋_朱元璋

全国人民都植物化,这毕竟只是朱元璋一个人美好的梦想。人毕竟是拥有双腿的动物,走亲访友,外出经商的权利实在无法剥夺。

如果大明天下的百姓迫不得已想到外地办事怎么办?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开“介绍信”。如果需要出门,请你到官府登记,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后给你开“介绍信”,或者叫“通行证”,用当时的话来讲,叫做“路引”。朱元璋规定,全国人民,凡出门百里之外,就必须办理通行证。到每村每镇,吃饭投宿,都要检查通行证。朱元璋教导人民:"各地百姓,遇到生人,要仔细检查他的通行证,看看他的穿着打扮,行动作派是不是和通行证上写的职业相同。"如果不带通行证出门,要受到严惩:"凡没有通行证私自出门者,打八十棍。经过关口不走正门,过河不由法定渡口而过的,打九十棍,偷越国境的,处绞刑。"

人本来是土地的主人,但是朱元璋却使土地成为农民的主人。全国农民都变成土地的附属物。

传奇皇帝朱元璋和朱元璋_张笑天权力野兽朱元璋3(大结局)^^^权力野兽朱元璋(全三册_朱元璋

正经过日子的农民最瞧不起的是“二流子”。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到了城里,最害怕的则是地痞流氓。作为一个从小家教严格的标准农民,朱元璋虽然曾混迹江湖,本性里对游手好闲之徒却有一种强烈的厌恶。

对于那些纵情玩乐的“败家子”,他从来都看不惯。

翻阅史料,偶然见到了朱元璋接见功臣子弟时的一篇讲话,录其片断,从中可以看到朱元璋的人生态度:男子汉家,学便学似父亲样做一个人,休要歪歪搭搭的过了一世。你每(们)趁我在这里,年年来叩头。你每(们)还是挨年这歇来(河南话,即“每年到这来”之意)。你每小舍人,年纪少,莫要学那等泼皮的顽。……你每这几个也年纪小哩,读书学好勾当。你每学尔的老子行。

有一次,听说京卫将士闲暇饮酒,就将他们召来训斥一通:“近闻尔等耽嗜于酒,一醉之费,不知其几,以有限之资供无餍之费,岁月滋久,岂得不乏?”对青年人下棋玩球吹箫唱曲更是异常痛恨,曾颁旨大加惩罚:“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圆的卸脚,做买卖的发边远充军。府军卫千户虞让男,故违吹箫唱曲,将上唇连鼻尖割了;又龙江卫指挥伏臾与本卫小旗姚晏保蹴圆,卸了右脚,全家发赴云南。”

做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又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游民们的可怕。历代农民起义,都是由游民牵头,他们有农民们所没有的胆量、野心和社会活动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社会上自由活动,因此,在天下大乱之时,往往成了燎原的星火。因此,登基之后,他把消灭游民做为控制社会的关键。

他规定,每个人都要从事固定的职业,社会上不许存无业之人。

他在《大诰续编•再明游食第六》中说:

再次申明不许不务正业,大家要互相知道彼此的职业。我这个命令一下,各地政府、邻人、里甲,对这些不务正业者,要告诫训诲,让他们立刻找活干。……一月之间,仍然不务正业的,四邻和里甲要把他拿赴官府。官府如果不管,你们送赴京来,为民除患。如果不拿,这样的人,非在官府帮闲做坏事,就在乡里当盗贼。……是诰一出,四邻里甲不能拘拿赴官赴京,使此人在地方做了坏事,案发之日,四邻里甲同坐其罪!的不虚示!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就是把人嵌入一个一个单位,变成"单位人"、"固定人",每个人只有依靠单位才能生存,才能领到工资、口粮。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个人的生活都最大限度地为国家机器所控制。

朱元璋在计划经济体制出现前五百多年,即已把传统的"里甲"制度强化成了镶嵌式的社会控制体系,用“里甲”这张大网对全国人民进行了网格化固定。他规定,全国人民,每十户编为一甲,每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一里包括十甲,另十户轮流为里长)。普天下人民,都有了自己归属的“单位”。

朱元璋的里甲制虽然是由历代沿袭而来,其严密程度却大大超越历代。他规定,“里甲”的首领有组织一里之内生产生活的权力。一里之内的居民,都有互相监督的义务。每家每户都要互相作保,实行连坐,一家犯罪,全体倒楣。他发布《大诰》说,一里之内的每一家都要了解其他家的情况:

要知道这家几口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比如,读书的,要知道他的教师和同学分别是谁,是上县学还是州学,要一清二楚。当教师的,邻里一定要掌握他的学生们的情况,看看每天出入他家的是不是这些人。

务农的,每天从炕头到地头,天天出来进去,邻里都看得见,这个情况就好掌握了。

做工匠的,邻里们一定要看看他的通行证,掌握他到哪去做工了,一般到远处做大活儿,在外呆的时间可以长些,在附近做小活,应该不久就会回家,邻里要密切掌握这些情况。

经商的,有做大买卖的,有做小买卖的,有走得远的,有走得近的,到哪去都有通行证可以检验,回来的期限就不必严格限定了。不过邻里也要勤打听点,如果一年到头也没有个信,两年还没回来,邻里就要到这个人家里去问问缘故。(《大诰续编》,互知丁业第三)

之所以要如此严密地掌握邻里情况,是为了一发现不安定因素,就可以立刻汇报给官府。"一里之中,如果发现了强盗小偷,逃出军队的人,逃归的犯人以及其他不守规矩胡乱生事的人,里长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就要召集同里的人抓来送到官府里去,如果不这样办,严惩不怠。"

在这样严密的社会控制之下,游手好闲之人当然没有了生存空间。朱元璋重申"一里之间,如果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里长们坐视不管,邻居亲戚也不抓他送官,那么这个游手好闲的人处死,里长们还有他的邻居亲戚们都流放到边疆!"

里甲制度如同一个个牢笼,"使(天下人)就约束,如鸟之在笼,兽之在柙,虽欲放逸,有不可得。"流浪儿出身的朱元璋坐了天下,当然要防止第二个朱元璋出现。

张笑天权力野兽朱元璋3(大结局)^^^权力野兽朱元璋(全三册_朱元璋_传奇皇帝朱元璋和朱元璋

社会底层已经被均匀而严密的大网牢牢罩住了,朱元璋的目光又对准了这张里甲之网控制范围之外的阶层:官员。

中国的官僚阶层有着矛盾的个性。一方面,他们惰性强烈,缺乏责任心、事业心,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敷衍塞责、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盛行。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富进取心和创造力,为了升官和发财,削尖脑袋,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一旦皇帝的监视稍有放松,他们就会创造出无数贪污枉法的新招来。

而大明王朝官员的这种二重性最为突出,盖因有明一代,官员的地位与前代相比大大降低。唐宋以前,官员一直享有很大的权力以及种种优待。譬如一家公司,皇帝是董事长,官员则是股东和高级雇员,公司的前途和发展关乎大家的利益,所以官员们的责任心比较高。而朱元璋把主要权力全部收归已有,官员只剩下执行命令和跑腿一种功用,成了皇族的高级奴隶。这些高级奴隶们没有自主思维和创造的权力,也缺乏创造热情,对公司的前途和命运更是漠不关心。与此同时,他们的多余精力势必要灌注到另一方面,在以权谋私的活动中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和创造力。

为了管好这些高级奴仆,朱元璋费尽了苦心。他用规章制度捆住官员们的手脚,令他们只能在他严格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他生怕地方官们办事不细心或者不尽心,亲自撰写了《授职到任须知》,对每一级地方官吏的职责都作出详细的规定。他把地方公务分为"发布公告"、"征收田粮"、"管理仓库"、"会计核算"、"受理诉讼"、"管理囚犯"、"管理官署房产"、"管理辖内读书人"、"管理地方渔业"、"管理地方窑冶"等三十一项,并且逐项开列地方官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对这些注意事项往往还列出许多具体的要求。比如对"管理囚犯"一项,不但要了解已经了结的案件有多少,在押犯人有多少,还要"知入禁年月久近,事体轻重,何者事证明白,何者情节有疑。明白者,即须归结;涉疑者,更宜详审,期在事理狱平,不致冤抑。"谆谆嘱咐,象个碎嘴婆婆,只恨不得一个个手把手教他们干,一身化为千万,在旁边严密监视。对于京官,他则制定了《六部职掌》,把每个部每个司每个科所有大小官员的岗位职责制定得明明白白,连每个月用多少墨水钱都算得清清楚楚,对他们进行精细化管理。

针对官员们强烈的贪腐热情,朱元璋制定了历史上最为严厉的反贪污法令。他严禁官员们公余出去潇洒,规定"官吏们嫖娼,罪亚杀人一等,虽遇赦,终身不得再当官。"对官员们的限制性规定的琐碎苛刻,几乎让人无法忍受。比如他规定,官员出差时,不能用公车运送私人财物:“凡因公出差,按级别可以坐官马、公车、用官驼等者,除了随身的衣物外,携带的私人物品不得超过十斤。违者,超过五斤的笞十下,以上每增加十斤加罪一等,到打六十棍为止。坐船的可以多带些,但也不得超过三十斤。违者,十斤笞十下,每二十斤加一等,打到七十棍为止。家人随从者,都不许坐公车。如果谁贪小便宜,求官员帮他带私物的,这个人与官员同罪,所寄之物没收。"

与现在鼓励官员深入基层体查民情相反,朱元璋做了一个奇怪的规定:不许官员们下乡。农民的经历,使朱元璋产生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印象:那些下乡来的官员,都是来大吃大喝、搜刮扰民的。当上皇帝后他说:"我在民间时,亲身体验到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在,心实怒之。"所以他规定,官员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官衙里,不许去体查什么民情。如果官员胆敢下乡,百姓见了可以捉了送到京师,由他亲自处死。

这条规定把官员捆在了官府里,与把百姓捆在土地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朱元璋条条绳索的捆缚下,官员们的主动性、自由度被压缩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版权说明:本文摘自《朱元璋传》(张宏杰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博集天卷授权微信公号读史发布。

作者简介: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热诚欢迎广大微友投稿,我们将在最显著的位置注明作者姓名、来源及作者打赏二维码。投稿信箱:(回复“投稿”,可查看投稿事宜)

| 天生丽人 | ID:

在这里,所有姐妹都可以做一个性感时尚的漂亮女人。

传奇皇帝朱元璋和朱元璋_张笑天权力野兽朱元璋3(大结局)^^^权力野兽朱元璋(全三册_朱元璋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