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从忍受胯下之辱,到最后憋屈的死于一个妇人之手,也是度过了憋屈的一生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白起之后,张良未遇韩信贫,如果韩信自己挑摊儿单干,这是一个憋屈的韩信。韩信吃不饱,看着韩信可怜,等韩信过来吃饭时,韩信憋屈的走了,饿着肚子的韩信学姜太公,韩信牢记在心,项羽把他父亲要煮了喝汤时,刘邦居然说,这个道理萧何最明白,萧乡长从始至终都在辅佐小流氓刘邦,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财辅助军队征战。韩信始终就没弄明白,韩信能征善战谁都知道。韩信要攻打齐国时。
在中国历史人物中,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人肯定有韩信。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
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
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后来人评价他,在刘邦和项羽之间,战争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如果韩信得到项羽的重用,那么最后失败的是刘邦。
所以,李白说: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如果韩信自己挑摊儿单干,那么秦朝以后直接就是三国演义了,
什么西汉、东汉呀,没汉!
可惜,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的韩信,不是一个政治家,
战无不胜的韩信,甚至不是一个职场上的成功者。
如果仔细看,这是一个憋屈的韩信。
一、憋屈人生的开始:
父母早亡,哥嫂不待见,这是古代很多故事的开始,包括牛郎织女。
韩信吃不饱,就经常去村长家蹭饭吃。
吃不饱,找领导,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由来已久。
这是对领导的信任,领导是群众的主心骨。
那个时候的村长都不错,看着韩信可怜,每天让他来吃饭。
可时间长了村长的老婆不干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于是,村长老婆天不亮就做饭,在床上就把早饭吃完,等韩信过来吃饭时,碗都刷完了。
韩信憋屈的走了,肯定是含着眼泪,从此记恨在心,衣锦还乡时,对村长也没给好脸。
饿着肚子的韩信学姜太公,到河边钓鱼,找灵感。
在河边洗衣服的妇人看他可怜,给他饭吃,吃了三十多天,
他激动地说,将来我要报以千金,
老太太说,你一个年轻人怎么能这样瞎混日子呢?我不图你回报,
越是无心,越显得有真意,韩信牢记在心,后来果然报以千金。
在他心里,村长管他饭是村长的责任,吃他是应该的,不给吃是罪过,
所以,记恨在心。
漂母给他饭吃是额外的恩情,所以他必须报恩。
恩怨分明的人容易睚眦必报,终究都是普通人,
大丈夫应该胸怀全世界,哪能在这些小事上没完没了的纠缠。
该忘掉的一定不要记着,你看人家刘邦。
刘邦是政治家,项羽把他父亲要煮了喝汤时,刘邦居然说,分给我一碗喝!
看人这胸怀!连人性都不要了。
二、患得患失是大忌
在人人都知道的励志故事里,有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
韩信不像杨志,杨志落魄卖刀,遇到牛二,牛二说,你拿把破刀,敢杀人吗?
杨志同志咵咵两刀杀了牛二,然后开始逃命,
韩信则从屠夫的胯下钻过,继续装怂。
同样的问题,两个人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可见,与杨志相比,韩信从来就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
韩信胯下一钻,也成了历史上的千古一钻。
直到去年,还有人讨论,韩信在胯下向上看了看......
后来,韩信还以德报怨,给了那个后来做了屠夫的人一个不小的官职,以(假装)体现自己的大度和胸怀。
想要一个好的名声,也体现自己的大将风度。
功劳是领导的,好名声也是领导的,这是职场上的最普通的道理。
这个道理萧何最明白。
刘邦还是村长的时候,萧何已经是乡长,可是,萧乡长从始至终都在辅佐小流氓刘邦,萧何除了月下追韩信外,还有萧何自污的故事。
刘邦称帝不久,黥布谋反,刘邦御驾亲征。
萧何作为丞相,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
刘邦不放心,派人数次问候萧何,回报说:“因为皇上在军中,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财辅助军队征战。”
这时有个秘书就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提拔。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
现在您为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安心的。”
萧何认为有理,便依计行事,抢夺百姓田地。
正面角色不好演,反面角色太容易了。
后来,高祖得胜回朝途中,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
得与失之间,韩信始终就没弄明白。
韩信能征善战谁都知道,刘邦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凡是话都要两面听,夸奖的话更要反过来听。
可韩信不行,领导一表扬,就飘飘然。
韩信要攻打齐国时,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儿叫郦食,喝完酒的时候和刘邦说,你可以派我去齐国游说,让齐国和咱们一伙,就不用攻打了。
刘邦还真就让郦食去了。
郦食也是一个大忽悠,还真的给忽悠成了,齐国撤掉守备,相当于和刘邦结盟了。
过去有句话叫“瞎参谋烂干事”,
韩信身边这个瞎参谋叫蒯通,原来就蒯彻,后来因为避讳“彻”这个字,史书上就改为蒯通了。
韩信本来没有攻打齐国的想法了,可蒯通说:你打了一两年,才打下了赵国的五十个城,可人家老蒯,一通说,就拿下了齐国七十个城。
再者说,你接到汉王停止进攻的命令了吗?
打吧!
人家齐国把兵都撤了,韩信没用费劲,一下子就打到了齐国首都临淄。
你非常能打的名声有这么重要吗?
三、想称王是病。
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都是王国,
陈胜起了个头,反对秦朝的统治,陈胜提出的口号就是“大楚兴、陈胜王”。
然后大家就都响应。
据吕思勉老师的说,秦朝灭亡后,人们都认为秦朝以前的形式是正常的,觉得“王”最大,和斗地主似的。
所以在刘邦成事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封王的问题。
此前,刘邦已经封张耳、英布、彭越等人为王了。
可韩信这么能打、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却没有说法。
该提拔的不提拔,不该提拔的瞎提拔,能不有意见吗?
可站在刘邦的角度,你比我都能打,敢提拔你吗?
韩信占领了齐国后,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说,为了确保齐国局势稳定,你假装封我为齐王,管理齐国的地界。
刘邦此刻北围,正着急呢,本来就对韩信不放心,一看到要封王的信,一下子就急眼了,要骂街。
可这个时候,张良和陈平悄悄的踩了刘邦一脚,这叫“蹑足”,被很多人写到了诗里。
(明)于谦:蹑足危机肇子房,将军不解避锋芒。
功成自合归真主,守土何须乞假王。
(明)常伦:汉代推灵武,将军第一人。
奇祸缘蹑足,功大不容身。
蹑足,悄悄的踩了一脚,不是关系非常好的基本不敢这样。
耳边说悄悄话的、偷着踩一脚的都是很可怕的事情。
潘金莲失手,竹竿打到了西门庆,王婆在家里宴请西门庆和潘金莲,西门庆故意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去捡筷子时摸了潘金莲的脚,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武松杀西门庆,逼上梁山。
陈平和张良踩了刘邦的脚,刘邦马上就明白过来了,现在打仗还离不开韩信,于是就大声说:要当王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呀,于是就写诏书,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咽下了到了嘴边的国骂,可把仇恨记在了心里,于是,韩信悲惨的命运就在蹑足时决定了。
这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宋朝有一个叫钱若水的,过韩信庙时题诗:
筑坛拜处思虽厚,
蹑足封时虑已深。
隆淮若知同鸟橼,
将军应有五湖心。
学学范蠡,成功以后泛舟五湖而去,不是也很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