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哭和笑都是人类情感的宣泄与流露,但是人们更喜欢笑。
笑大多因欢喜之情而发。鲁仲连谈笑之间,退却秦军;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豪气牵云,响应唐玄宗的召唤,飞奔洛阳;杨玉环看着快马加鞭从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苏轼春游,“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虽也有“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反被无情恼”的丝丝烦恼,然而内心终究是痛并快乐着的。
不过,笑并不全是快乐的。正如喜极而泣,亦有笑中含悲。《史记》中记载的项羽唯一的一次笑就包含着浓烈的悲壮色彩。
突围至乌江,项羽拒绝亭长救助,面临着一生最痛苦的生死抉择。前有大江,后有追寇,“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阁序》)”,复杂纷繁的心态、百感交集的思绪,司马迁举重若轻地拈出了一个“笑”字,把这一场面乃至项羽一生的悲剧色彩渲染得无以复加。
项羽自刎前的这一笑,是单纯的笑,更是复杂的笑。这一笑蕴涵着太多的意味:悲凉、愤恨、无奈、无畏、蔑视、高傲、感激、愧疚、痛苦、留恋……从这一笑之中,我们能够感知到的是一个慷慨悲壮、“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项羽。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清代王夫之评价这几句诗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司马迁写项羽一“笑”的点睛之笔,则是以笑写悲,愈加增其悲。
如果说霸王别姬因有虞姬的存在,尚给人凄美之感;乌江拒渡,一笑之间,拔剑自刎,给人的则是悲壮,是崇高。
《三国演义》中写“三江口周瑜放火,诸葛亮智算华容”时,曹操有过三次仰天大笑。
第一次是曹操兵败逃到乌林之西、宜都之北。“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他认为诸葛亮无智,周瑜少谋,如果自己用兵,一定会在此埋伏人马。一笑未了,引来了常山赵子龙。第二次是走到葫芦口,曹操躺在树林里,又一次仰天大笑。这一笑引出了张翼德。第三次,走到华容道,曹操第三次仰天大笑,笑声未止,大将关云长,手提青龙刀,胯下赤兔马,截住去路。
逃亡途中曹操的三次“大笑”,本是自作聪明、嘲笑他人,想显示自己的智慧,是小说的写法,给人的是诙谐、是幽默,更加衬托出诸葛亮的多智。
与爱笑的曹操相反,项羽最爱发怒,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至少写了项羽的十次大怒。面对乌江亭长,项羽却笑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悲凉的一笑之后,项羽就决定以死明志了。
人在顺境时会情不自禁地笑,但在遭遇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却很难笑得出来。其实,最该笑的时候,正是身处逆境之时。项羽在“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的情形之下,面对渡江的船,面对好心的船夫,他最后的一笑,悲壮而体面地凝结在了他的脸上。
刘邦的心声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为汜水之阳。
(五年五月)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九年)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十二年)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刘邦,字季。按古代兄弟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看,他应该排行第四。但史书中没有记载他还有个三哥,所以一般都认为刘邦排行第三,人称刘三。
刘邦少时不事农事,游手好闲,经常受到父亲的训斥。他有两大爱好:喜嗜酒,好美姬。刘邦是个美男子,如何好色史无详细的正面记载,喝酒倒都是不给钱的。这时的刘三,就是一个无赖。不知为何,后来混了个泗水亭长之职。起用刘邦,可能是出于以暴制暴的考虑吧!
于是刘邦有了经常到秦都咸阳出差的机会。有一次,他看到了秦始皇的巡游队伍。场面宏大,气势威严,让撅着屁股跪在路边的刘三开了眼界,喟然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这一声长叹正是他心声的真实表达,一个“当”字,活脱脱勾勒出了刘三的志向,对于权力的无比垂涎与艳羡。
刘邦在押解劳役去骊山途中,在劳役大都逃之夭夭的无奈之下,被迫揭竿。他虽然没有多少军事指挥才能,但他善于用人。韩信也曾说刘邦“善将将”。张良、萧何、韩信都在刘邦的器重之下为汉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项羽面对秦始皇巡游队伍也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感叹,但刘三以“咱俩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煮你的老爹,不要忘了分我一杯肉汤”的无赖做法,最终胜项羽而出。
在尊其为帝的呼声中,刘三忸怩作态,推让三次,在故作极不情愿状中,坐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刘邦此时的那番话语,实在是十足的虚伪与矫情,不过也开了后世汲汲篡权、却又矫揉造作的先河。
未央宫落成大典,太上皇庆祝寿辰。刘邦借机追问他爹,“看看我的产业比我二哥如何”。此番话语,既是对早年他爹训斥他不务正业的耿耿于怀,更是功告垂成后耀武扬威的表达。在群臣的大笑与高呼万岁声中的太上皇,不知该是如何的尴尬。这是刘邦真实的心声。
高祖还乡,不乏炫耀。与旧日酒友的高歌与热泪盈眶却也真实表达了从一个无赖到汉朝大帝的感慨,这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刘邦自己知道。
病重之际,拒绝就医,那一番天意的表达虽愚昧但也是一七尺男儿的刚烈写照。只因如此,《大风歌》才会传遍帝国。
刘邦的发迹史虽包含太多的偶然,但与他怀大志、善将将、重情意是分不开的。有道是,天道酬勤。天道也酬志、酬智。
哥不是个传说
初,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馀,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馀岁,羊致千馀头,买田宅。而其弟尽破其业,式辄复分予弟者数矣。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原输家之半县官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问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分争。式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顺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人!无所欲言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馀,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项羽的评价,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边』,乃赐式外繇四百人。式又尽复予县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史记》卷三十《平淮书》
卜式,河南洛阳人氏,主要从事种田、畜牧工作。
起初,卜式父母去世了,留下卜式和一个弟弟相依为命。等到弟弟慢慢长大,可以独立门户的时候项羽的评价,卜式就与弟弟分开过。父母为他们兄弟俩留下了点遗产,卜式作为哥哥,分家的时候只要了家中养的一百余头羊,而将家里所有的田地、房屋和财物都全部给了弟弟。
卜式与弟弟分家之后,自己带着这一百余头羊上山,开始了他的创业史。卜式牧羊十余年,收获颇丰,一百余头羊十年间变成了一千多头,有羊就有钱,卜式创业成功了!与卜式相对的是他的弟弟,当初分家的时候卜式将家里的财产都给了弟弟,但是十年时间弟弟却捣鼓破产了,所有家产全部败光。卜式回来后不能看着弟弟流落街头,于是又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财产分给弟弟一部分,如此这般的事情重复了好多次。一个是从无到有,一个是从有到无,这就是二者的差距,这也可以看出卜式的不俗之处,卜式有着不同凡常的头脑与智谋。
卜式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自己主动入山十年,其间与外界几乎割断了联系,十年后带着一群羊重出江湖,那么,这十年他是怎么生活的?他是怎样从无到有聚积财富的?这都是一个谜。《史记》中记载的另外一件事情似乎可以略微透露点信息。后来汉武帝任命卜式做郎官,卜式不愿意做,武帝便劝说他:“我的上林苑中有羊,但都不是很肥壮,想要你去饲养它们。”一听这话,卜式很高兴,在天子眼皮底下干起了他的老本行。自然,卜式这个中郎官就有点与众不同,他的官服是布衣草鞋,专职工作是牧羊。在上林苑待了一年多,羊长得很肥大,而且繁殖也快,数量增加了不少。武帝路过时看见上林苑羊群的变化,对卜式称赞有加。卜式说:“不只是牧羊是这样,治理百姓也是同样的道理。按照时令放养羊,不好的羊立刻赶走,不使让一只坏羊危害一群羊。”武帝认为卜式是奇才,就任命他为缑氏县的县令来考验他,看看他这套“牧羊哲学”在现实中有何实际效用,结果缑氏县的百姓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个好领导,可以带领大家致富,走向新时代。后来又调为成皋令,治理漕运,成绩显赫。如此看来,卜式哥确实不是传说!
其实,卜式哥的传奇还有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捐助一半家产给国家。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