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氏系列之神农氏:神农氏真的是炎帝?
神农氏是公认的中华文明的始祖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司马贞的《三皇本纪》中记载:“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感神龙而生炎帝,长于姜水,火德王。”依此推测,神农氏是生活在姜水流域一个姜姓部落的首领,“姜”字的原意是牧羊人,可见,这个姜氏本是一个游牧或者半游牧的民族;“女”字底则表明这个姓氏应该是源自古老的母系社会。
以上还提及炎帝就是神农氏,难道神农氏真的是炎帝?
实际上,在研究我国上古史的论著里,经常出现“炎帝神农氏”的连称,将炎帝和神农氏混为一谈,基本都是由秦汉时期的《世本》发其端,到汉代的《大戴记》又推波扬澜。
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世本》直接称“炎帝即神农氏”。由于该书史料翔实,也曾是《史记》的主要依据之一,还得到班彪、班固父子的肯定,因此他在《汉书》中就承袭此说。在《汉书•古今人表》中的“上上圣人”一栏中,他首列“太昊帝宓羲氏”,次列“炎帝神农氏”,再次列“黄帝轩辕氏”,完全按照《世本》的组合排列。又释“上中仁人”栏中的“少典”为“少典,炎帝妃,生黄帝”炎帝神农氏,炎黄由原先的兄弟关系变成了父子关系。《世本》中的“炎帝神农氏”经班固的附和宣扬后,得到广泛流传。
而认为炎帝与神农氏不是一个人的理由也很充分。
第一个理由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曰“轩辕氏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又曰“炎帝欲侵陵诸侯,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据此,清代考古辨伪学家崔述曾这样推断:“夫神农氏既不能征诸侯矣,又安能‘侵陵诸侯’!既云‘世衰’矣,又何待‘三战然后得志’乎!且前文言衰弱,凡两称神农氏,皆不言炎帝,后文言征战,凡两称炎帝,皆不言神农氏,然则与黄帝战者自炎帝,与神农氏无涉也。其后又云‘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又不言炎帝,然则帝于黄帝之前者自神农氏,与炎帝无涉也。”
崔述又推测:“《(史记)封禅书》云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指管仲)所记者十有二焉: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综上,崔述断言:“夫十有二家中既有神农,复有炎帝,其为二人明甚,乌得以炎帝为神农氏也哉!”
第二个理由就是先秦典籍中的记载。如《易传》、《春秋传》、《战国策》、《国语晋语》、《孟子》等书,有的记载“神农在黄帝之前”,有的认为炎帝“在黄帝之后”,或云神农?而不云炎帝”,还有的说炎帝“不云神农”。据此,崔述推测:“然则……神农氏之非炎帝也明矣”。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是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不做探究,因为我们要说的重点是神农氏对人类的贡献。
传说中,他教给人们种植五谷,发明了农耕的农具,还传授给人们制陶乡织的技术,因为这些显赫的功绩而,他被尊为农业之神,或者五谷帝仙。《周易•系辞》里这样记载他的功绩:“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耗,揉木为来,来褥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其实,神农的神话传说是中国原始社会从采集、渔猎转化为农业生产阶段的现实反映。这个人使原始社会有了农业生产,还教给人们农耕技术,因此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传说中,除发明农耕技术外,神农氏还尝百草,发明医术,是医药之祖。《史记•补三皇本纪》曰:“神农氏作蜡祭,以褚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又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搜神记》也写道:“神农以猪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
原来,神农氏选出五谷,开垦田地,粮食充足,人们可以吃饱了,可是,有人因为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而中毒,或是经常会生病,或是渔猎时受伤。生病之后,人们不知道怎样缓解病情,只能挺着炎帝神农氏,有的人挺过去了,有的人就病死了。
看到这种情况,神农氏十分着急,他向很多人征求意见,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火烤、水浇、冷冻等,但是效果都不理想,有时还会加重病情。
神农氏带上助手和简单的行装,就朝大山走去。日夜兼程,他们终于来到高山脚下,这时腿肿了,脚磨起了水泡,可他还是停都没停就开始翻山。
山上奇花异草,神农每看见一种植物,就摘下来放到嘴里尝尝,然后记录下这种植物的特征、性状,吃到嘴里的感觉和吃后身体的反应。
一次,他刚将一棵草放到嘴里嚼了几下,顿时身体麻木,失去知觉,倒在地上。身边的助手连忙将他扶起。他明白自己吃了含剧毒的草,可全身麻痹,说不出话来,只好用尽力气抬手指着前面一棵发着红光的草,又指自己的嘴巴。助手连忙摘下红草放到嘴里嚼,再喂给他吃。吃下这棵草,神农身上的毒立即就散了,身体也不麻,头也不昏,也能说话了。神农用来解毒的那棵草就是灵芝草。于是,后世就流传着灵芝草能起死回生。
后来,神农采草药时,误尝断肠草,不能解毒,就这样去世了。神农氏为百姓找到五谷,还以身试药,发明了医药,为纪念他的伟大功德,民间有许多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为他建造庙宇,并于每年的正月初五至正月二十举行祭祀活动,同时也祈求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