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神舟十三”三名航天员公布!龙江人翟志刚,再探苍穹
这个贫寒的农村孩子并不知道何为航天。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是一个巨大跨越,飞行员仅需持续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员需要连续5天保持负6度卧姿;航天员在模拟失重水槽进行出舱训练 朱九通/摄,他没有多少时间陪伴、照顾家人,他也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孝敬父母,景海鹏(左)在返回舱训练。刚刚入选首飞梯队的翟志刚更是不敢懈怠。当首飞梯队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出现在电视屏幕时。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划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缕飞行轨迹。这年,翟志刚四岁,他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家中兄妹6人,母亲努力维持着全家的生计,这个贫寒的农村孩子并不知道何为航天。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光荣诞生,翟志刚成为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面对五星红旗,14名航天员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中国航天史册自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太空和天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对人的要求却是天壤之别。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是一个巨大跨越,横亘其间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低压缺氧训练,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都持续30分钟以上;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仅需持续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员却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头低位卧床训练,航天员需要连续5天保持负6度卧姿,头低脚高、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同时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洁个人卫生……
航天员在模拟失重水槽进行出舱训练 朱九通/摄
陪伴、团聚,对于寻常人家这是再简单不过的愿望,但对于翟志刚和他的家人却是种奢求。航天员公寓到家属楼,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如同隔了万水千山,相距天南海北——这么多年,他没有多少时间陪伴、照顾家人,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辅导孩子,没能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这么多年,他也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孝敬父母,休假的次数用手指都可以数过来;这么多年,他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了教室里,留在了体训馆,留在了训练场……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中),刘伯明(右),景海鹏(左)在返回舱训练。资料图
2003年9月下旬,中国首次载人飞行进入倒计时。全系统都在紧张备战,刚刚入选首飞梯队的翟志刚更是不敢懈怠,也不能有丝毫懈怠。就在这时,远在黑龙江省龙江县的母亲却因突发脑溢血,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
翟志刚在家是“老疙瘩”,上有2个哥哥、3个姐姐,母亲生他时已42岁。由于孩子多、负担重,父亲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全靠母亲一人走街串巷卖瓜子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磨砺了翟志刚的坚强意志,更浓厚了母子深情。病榻上的母亲,整日盯着翟志刚的照片发呆流泪。10月15日,当首飞梯队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出现在电视屏幕时,病床上的母亲终于看见了朝思暮想的儿子。此时,老人虽然已不能说话,但神情激动,眼里闪烁着泪花儿。
2003年11月21日,就在翟志刚37岁生日这天,母亲永远闭上了眼睛。临走前,昏迷多日的她挤出最后一句话,“别让志刚为我耽误工作”。噩耗传来,翟志刚千里奔丧。“妈,儿子回来了!”他一进屋,就跪在母亲灵前,连磕了3个响头。选择航天员这个不同寻常的职业,就选择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奉献和牺牲,面对小家与大家、生命与使命的碰撞,翟志刚毅然选择了后者。
神舟七号任务乘组出征太空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人乘坐神舟七号飞船出征太空。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就在翟志刚执行出舱任务时,相继遭遇舱门打不开和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险情。三人乘组沉着应对,9月27日16时44分,在地球上,亿万人看到了翟志刚在太空中挥舞着五星红旗的画面,在浩瀚的宇宙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太空步”。
翟志刚出舱挥舞五星红旗
神秘的航天城里,
翟志刚正和战友一起备战空间站任务,
时刻准备着再探苍穹。
作为一名航天员,
翟志刚为能将自己的梦想
纳入时代的轨道而感到幸福。
"
我小时候没有航天梦,当我被选入了航天员大队,已经成为一名正式的航天员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未来我要上太空。国家的强大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机遇和平台,才造就了我们个人的梦想。
"
晨光熹微,船箭沐辉;
人声鼎沸,塔架待备。
中国载人航天即将迎来
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静静伫立在发射塔架中,
中国载人航天准备出发!
加油中国航天!
加油龙江娇子!
来源:人民日报微博、央广军事、中国载人航天、CNR国防时空、齐齐哈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