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与渣男未婚同居后被抛弃,崔莺莺的做法让女人清醒

综合网编2023-05-11 18:195020
通常认为是寒门书生张生对贵族小姐崔莺莺,但《莺莺传》中莺莺与张生分手后,张生与崔莺莺不过是谈了一场分了手的恋爱,其实莺莺一直很清醒,敢于自荐枕席跟张生幽会的是她,相比于《西厢记》中张生金榜题名迎娶莺莺的大团圆结局,不拘于只爱一个男人的清醒人,身为贵族小姐的崔莺莺为何自荐枕席,莺莺与张生的第一次相见。张生因为跟崔母郑氏带一点亲戚关系,而是找丫鬟红娘帮他偷情,见了莺莺太饥渴了。

唐.元稹 莺莺传_元稹的莺莺传和会真记_元稹与崔莺莺

《莺莺传》是唐代文人元稹根据真实经历创作的小说,也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原始版本。

对于《莺莺传》的解读,通常认为是寒门书生张生对贵族小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

但《莺莺传》中莺莺与张生分手后,并没有过得悲惨。她另嫁他人,生活良好,以至于张生再次登门,她都避而不见。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张生与崔莺莺不过是谈了一场分了手的恋爱,谁也不亏欠谁。

在两人的恋爱过程中,其实莺莺一直很清醒,敢于自荐枕席跟张生幽会的是她,跟张生决裂,另嫁他人不再纠缠的也是她。她是自愿投入、自愿退出的。

相比于《西厢记》中张生金榜题名迎娶莺莺的大团圆结局,《莺莺传》的悲剧更符合现实,崔莺莺的形象也更让人着迷——

她不是一个把终生寄托于情郎的痴情女子,相反她是一个看透人性,敢爱敢恨,不拘于只爱一个男人的清醒人。

一、拒而后迎,身为贵族小姐的崔莺莺为何自荐枕席?

莺莺与张生的第一次相见,是在普救寺中。

当时她不幸丧父,母亲带着她和弟弟举家回京,路过蒲州,在普救寺留宿,又赶上兵乱。张生因为跟崔母郑氏带一点亲戚关系,又跟蒲州的将领认识,就出面保护了莺莺一家。

崔母为表感谢,设宴款待张生,让儿女出来与他相见。莺莺以礼自持,起初称病,不肯见。被她母亲呵斥后,才常服素颜,不加修饰,出现在张生面前。

而即便是这样,她“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形象,依然让张生大惊失色。

唐.元稹 莺莺传_元稹与崔莺莺_元稹的莺莺传和会真记

张生的形象,实在猥琐。作者开头给他立的人设是:“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

然而这样温润、坚定、孤傲,坐怀不乱的美男子,为了得到莺莺,他想到的不是明媒正娶,而是找丫鬟红娘帮他偷情。

红娘问他为什么不三媒六聘,他说:

“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意思是他从小没接触过女人,见了莺莺太饥渴了,如果等三媒六聘一套程序下来,要好几个月,他恐怕早渴死在干鱼铺。

这样见色起意的男人,并非大家闺秀的良配。红娘本应拒绝,但她并没有道德操守。

她对张生说小姐善于写文,要他以情诗乱其心志。张生立马就写出《春词》二首,让她帮忙传递。

男女之间让第三个人传信,微妙之处在于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双方不见面,只能通过文字语言去猜对方的心意。猜来猜去,会忽略现实的不堪,不断编织爱情的幻象。

莺莺给张生回了一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理解为这是一封幽会邀请函。但当他顺着杏花树爬墙抵达西厢房的时候,门倒是半开着,躺着的却是红娘。

等红娘把小姐请出来,莺莺端服严容,数落张生:

“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

面对这些义正言辞的反问,张生惭愧无言,只能扫兴而归,心生绝望。

但过了几夜,莺莺居然让红娘抱着被枕,自己送上门来了。

元稹的莺莺传和会真记_唐.元稹 莺莺传_元稹与崔莺莺

这里让人奇怪,崔莺莺明明拒绝了张生,为何又要自荐枕席呢?

按《红楼梦》里贾母的话来说,莺莺不自重,违背了大家闺秀应守的道德,“见了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

但从人性上来说,莺莺那时只有十七岁。

一个家教良好、思想保守的花季少女,不是没有情欲,只是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来。

那一晚莺莺是被红娘扶着来见张生的,她“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天将亮时,“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

这两人中间是怎样度过的,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以莺莺保守的思想,羞涩的性情,她应该是一言不发,任张生摆布。毕竟做出这个决定,已经冲破了她的道德极限,她经历了一番强烈的思想挣扎。

二、迎而后拒,得到爱情后的崔莺莺为何要与张生决裂?

与张生度过第一晚之后,过了十几天,莺莺都没与他联系。张生写下了《会真诗》三十韵,托红娘给莺莺,于是两人又继续相会。张生晚出早归,与莺莺私会于西厢房,一直瞒着崔母。

交往了将近一个月,张生起身前往长安。几个月后回到蒲州,又跟莺莺相会了几个月。

唐.元稹 莺莺传_元稹的莺莺传和会真记_元稹与崔莺莺

这是一篇不成熟的小说,前文交代了崔家是要前往长安的,只是暂住在蒲州普救寺。而过了这么多月,为何崔家还在蒲州?

而且之前两人恋爱是瞒着崔母的,怎么过了几个月,又能顺利在一起?

对此,可能是元稹创作时,把虚构内容和真实情况混淆了。据说现实中,元稹为了迎娶韦丞相的女儿,抛弃了与自己相恋的表妹崔双文。他跟崔双文应该是公开同居过,否则也不会为人所知。

在张生与莺莺同居的那几个月里,莺莺精于写文,但从不向张生展示。夜里时常独自弹琴,一见张生在偷听,又立马不弹。直到张生又一次提出要走,她说: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随后,她弹了一曲《霓裳羽衣》序,哀音怨乱,曲不成声。弹完,丢下琴,泣下流连,回到母亲家中,不再与张生相见。

现实中,元稹抛弃崔双文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他笔下的张生要抛弃莺莺,他并没有给出让人可信的理由。相反,他还为张生辩解,说张生曾经向莺莺打听过崔母的意思,想要跟她成婚,只是无可奈何。

按照文中的设定,莺莺家资颇厚,但张生也不是寒门,能够与崔母娘家有亲戚关系,还能认识蒲州将领,从容游走于各地,至少是个小富之家。

如果张生有意上门提亲,崔母未必不肯。而张生没有这么做,说明他根本不想娶莺莺。

元稹与崔莺莺_元稹的莺莺传和会真记_唐.元稹 莺莺传

从古至今,很多男人最后娶的,都不是跟自己婚前同居过的女人。人性如此,对于得到手的东西,并不会珍惜。况且莺莺丧父,无法给他带来事业上的帮助,男人比女人更现实。

但莺莺的性格,也不像她的名字那样娇弱。她是有骨气的,不在张生面前作文、弹琴,是不想取悦于他。张生要离开,她没有苦苦挽留,是不想放低姿态。

自古“聘者为妻,奔者为妾”,她明白这个道理。从一开始她就知道张生这人不可托付终身,但她还是经不起爱情的诱惑,坠入了陷阱。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这段话里饱含了她对他的怨恨,对自己的悔恨。她是爱他的,但与其苦苦纠缠,忍受反复的分离和无望的等待,还不如就此一刀两断。

她肝肠寸断地为他弹完一曲后,主动离开,这是在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和底气。

三、结局:被抛弃的女人,活得好不纠缠,才是最大的体面

莺莺与张生分手后过了一年,张生科考不中,又写信联系她。她的回信很长,文辞优美,缠绵悱恻,其中有爱、有恨、有忧、有喜,有期待、有失望,也有自责自悔中曲折地表现出来的,对他的怨恨。

但即使如此难分难舍,她也不愿与他复合。信的最后是对他的拜别,她说:“心迩身遐,拜会无期……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这是她消磨了自己最后的爱意写出来的。而且这封信很有可能是现实中元稹情人的亲笔,以男人的心思,再有文采也写不出来。

而可悲的是,张生收到信后,居然与周围好友分享,把这当成引以为豪的风流韵事。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娶莺莺,他道貌岸然地把她比作祸国殃民的尤物、妖孽,说“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痛割爱。

元稹与崔莺莺_唐.元稹 莺莺传_元稹的莺莺传和会真记

在感情上,男人是自私的,却总要求女人无私。

张生享受了莺莺的肉体和感情付出,却不愿为她承担责任。当莺莺清醒过来,不再爱他之后,他又念念不忘,想继续享受她的好处。被她拒绝后,他还诋毁人家,败坏她的名声。

后来莺莺另嫁他人,张生路过她的住所,得到她丈夫同意后,想以兄长之名见她。莺莺避而不见,给他写诗说: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几天后,当张生要走时,莺莺又写了一首诗送给他: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莺莺或许还爱着张生,但她也有对他的怨恨、讽刺,以及永不相见的决绝,他们之间不可能在一起了。

元稹在文章开头说张生坚定孤傲,但从后文来看,莺莺才是坚定孤傲的人。

她以一个风骨凌凌的文艺女青年的形象告诉我们:

爱一个人,可以不顾道德,不顾体面,可当你消磨尽了我所有的爱,我也绝不卑躬屈膝!

更多文章:

《白鹿原》在守活寡中死去的鹿冷氏:她的一生只有两次性

和尚与母鹿相交,生下鹿女,汪曾祺《鹿井丹泉》到底想表达什么?

汪曾祺《小姨娘》:16岁少女与同学偷食禁果,揭示自由恋爱的悲剧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