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瑜跟随荀慧生学排《红楼二尤》,她的一句话让她心情跌到谷底
这一切都要从她对京剧如痴如醉的前半生说起。无疑是一块唱京剧的好料子,刘长瑜9岁时就进了中国戏曲学校学习京剧,便马上以她的淘气贪玩闻名于老师和同学之间,性格外向的她打进学校起就是班里的文艺骨干。从小生活优越的刘长瑜却并不娇气,刘长瑜和其他同学就脱下自己的小棉袄脱下来铺在地上练。乐观的刘长瑜总能甘之如饴,很快她将老师教的东西都学的有模有样。刘长瑜跟随荀慧生学排《红楼二尤》。
有人享受舞台之上聚光灯的光环,
有人选择退居幕后默默无闻,将自己一生都献给艺术。
而刘长瑜就属于第二种人。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拥有“第一花旦”名号的刘长瑜,为何会在演艺事业最为红火的时候选择退居幕后,直到如今还在弘扬京剧艺术,培养新一代优秀杰出的京剧演员。
这一切都要从她对京剧如痴如醉的前半生说起。
01
1942年,刘长瑜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旧官僚家庭,父母分手后随了母亲姓氏。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周大文曾经出任过北京市长,也是北京城有名的京剧票友。
那时候的刘长瑜活泼好动,嗓音甜亮。
对于爱好京剧的父亲来说,无疑是一块唱京剧的好料子。
在父亲的安排下,刘长瑜9岁时就进了中国戏曲学校学习京剧。
一入校,便马上以她的淘气贪玩闻名于老师和同学之间。
性格外向的她打进学校起就是班里的文艺骨干,一旦有什么活动她总是毫不吝啬的展示自己。
跟着大人在街上一起扭秧歌,载歌载舞。
一对眼睛滴溜溜的乱转,大家都会笑着说:“小人精又来跳舞了。”
虽然贪玩,从小生活优越的刘长瑜却并不娇气。
当时练毯子功学校没有毯子,又正值春季,冰雪严寒。
刘长瑜和其他同学就脱下自己的小棉袄脱下来铺在地上练“抢背”、“扑虎”等基本功。
一天到晚不知疲惫的练功,导致她的手差点生冻疮。
面对环境的简陋,练功的艰苦,乐观的刘长瑜总能甘之如饴。
而且因为年纪小,肯吃苦,身体又特别灵活。
她学东西总是一学就会,一练就过。
很快她将老师教的东西都学的有模有样。
这时的中国戏曲学校汇集了一批京剧名家,刘长瑜先后受教育三十多为老师,包括荀慧生、于连泉。赵桐珊、华慧麟等大师。
而荀慧生无疑是对她影响至深的一位。
也正是荀慧生老师让她在学戏的道路上第一次开了窍。
02
1958年,刘长瑜跟随荀慧生学排《红楼二尤》,能够得到“四大名旦”之一的亲自指导,让她激动不已。
一向顽皮的她也收了心性,学得异常用心。
在实习演出时,还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称赞,这让刘长瑜有些小得意。
然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演出后荀慧生的一句话顷刻间就让她的心情跌到谷底。
“行了行了,你别糟改我了,我不教你了,你甭学了。”
听到这句话的刘长瑜大脑一片空白,怔怔的愣在原地。
她觉得自己这么用功,就连外人都说像老师荀慧生。
怎么到老师这里就得到了糟改二字,甚至扬言不教自己。
一向顽皮几乎没哭过的刘长瑜,眼泪控制不住的往下掉。
“老师我到底怎么了,您能不能告诉我”。
“你演谁呢,你演的是尤三姐,干嘛要演我荀某人,我六十来岁的一老头子,你演我呢”。
“你们演谁啊,得知道这个人的千五百年,后五百年,我要知道他在什么环境生长,他的性格是什么,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他这一切一切都要了如指掌,我要钻到他的魂儿里面去,才能把他演活。”
荀慧生的一番话,彻底触动了刘长瑜。
她这才反思到,以往的学习都是口传心授,完全按照老师说的做。
在这以后,她开始学会亲身琢磨体会,分析人物心理,揣摩人物动作。
将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
不再是一味的模仿。
03
戏曲学校的八年时光为刘长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刘长瑜留在了学校的实验剧团。
在教学的同时也有了许多正式演出的机会。
三年中,刘长瑜排演了十六出戏,以青衣戏为主,也演花旦,刀马旦。
而让她成名的是《卖水》中丫鬟“梅英”这个花旦角色。
花旦,是戏曲旦角中的一支,扮演的多为天真浪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少女。
而性格活泼,嗓音脆亮,外形娇小甜美的刘长瑜似乎天生就是演花旦的料。
正是因为她的这些特质和天赋,中国戏曲学校为刘长瑜量身打造了《卖水》。
《卖水》这部戏源出处山西蒲州梆子《火焰驹》“卖水”一段。
1961年,中国戏曲学校将它移植改编为京剧。
这出戏的表演难度很大,尤其是“表花”这一段,更加考验演员的唱功身段,口齿清晰,眼神灵动,唱腔甜美。
再配合手中扇子与手帕的表演,考验演员唱念做打全方面的能力。
早在《卖水》之前,刘长瑜就利用各种机会学习了多种地方戏。
在排演这部戏时她又特地去学了“武安落子”的《端花》一戏。
为了练出灵活的眼神,刘长瑜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每天晚上熄灯后,她点上香盯着亮点慢慢耗着。
缓缓升起的香烟将她熏得眼酸流泪,就为了将眼睛练得更加有神。
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悟性,刘长瑜将传统花旦戏里特有的“退步圆场”和“晃摇肩膀”程式表演达到了极致。
演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丫鬟形象。
《卖水》在北京、上海、武汉演出时都引起了轰动,并从此成为花旦表演的保留剧目。
1960年,刘长瑜跟随剧团前往武汉演出,观众非常欢迎。
她一唱一念,台下就响起热烈的掌声捧她。
演出完毕时,观众不依不饶的要写“大字报”贴在剧场门口,
要求刘长瑜在重新表演《卖水》和《辛安驿》。
闲暇时,刘长瑜想和张曼玲俩人出去逛街都不行。
街上的观众都认识二人,隔大老远看到她们就追着跑来,吓得二人连忙跑回剧院。
可见当时刘长瑜多么受武汉网民的喜爱和追捧。
04
1962年,因为出色的表现刘长瑜被调到中国京剧院开始专攻花旦。
在这个更为宽阔的舞台上,她将迎来一个重要的机会。
1963年,全国各地掀起了排演现代京剧的热潮。
中国京剧院也着手将沪剧《红灯记》改编为京剧。
刘长瑜幸运地得到了这个机会。
但对于她来说这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红灯记》讲述的是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与母亲、女儿一家三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现代戏的表演方法与传统京剧有很大不同,
这让演惯了传统戏的刘长瑜有些无所适从。
在最初的排练中,花旦表演的行当痕迹成为了她的桎梏。
花旦角色一出场,就透着活泼、喜人,笑眯眯的格外招人喜欢。
而刘长瑜在扮演“李铁梅”一角时,也是按着花旦表演来的。
一出场就是快步走到台前亮个相。
领导看了后说道:“长瑜,你怎么这么高兴就出来了”
听到这句话后,刘长瑜深知领导这意思是在批评她呢。
又想起曾经恩师荀慧生先生的话,她在私底下独自揣摩角色的心理,总算拿捏了“李铁梅”这一角色。
05
俏皮伶俐又坚定果敢,“李铁梅”这样一个革命英雄儿女形象不能简单地套用过去的花旦表演方式。
于是刘长瑜开始日夜琢磨这个角色,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她几乎全凭着一腔激情去演绎,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排戏时,刘长瑜全身心投入到角色当中,将嗓子都哭哑了。
但这种效果已经变成了歇斯底里,表演过度,反而不能将观众打动。
最初的受挫让刘长瑜明白到,澎湃而激烈的感情并不是靠嗓子喊出来的。
她开始学习如何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
而同剧的演员都被她当成了学习的对象,
饰演“李奶奶”的高玉倩,“李玉和”的最初扮演者李少春都给了她非常多的指导。
在前辈演员的指导下,在自己的摸索中,刘长瑜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现代戏的表演技法。
她深知古装戏的扮相和动作都是夸张的,
而演现代戏为了贴切生活,必须用更加细腻真实的表演方法。
感情要充实,潜台词要准确,外部要适当地收敛。
从丫鬟“梅英”到巾帼“李铁梅”,刘长瑜经历了古装戏夸张的表演方式到现代戏的真实细腻,从娇俏柔弱到英姿飒爽的身段。
她开始改变多年习惯的漫长过程。
1967年6月,《红灯记》参加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一亮相便获得满堂喝彩。
197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它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轰动一时。
而身穿红底白花小扎袄,甩一条乌黑大辫子的“李铁梅”也成为了深刻在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英雄小儿女形象。
让刘长瑜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全民偶像。
历经八年,前后改动两百多次,《红灯记》成为舞台艺术精益求精的范本。
也为刘长瑜未来在京剧艺术上的时尚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现代戏中摸索出的许多经验,后来也被她用在了传统戏中。
特殊时期结束后,刘长瑜将这些老戏重新梳理了一番。
复排并出演了《辛安驿》、《春草闯堂》等戏。
而这部《春草闯堂》改编自蒲仙戏剧本,创排于1963年。
是一出唱、念、做、舞俱全功夫吃重的花旦戏,首演时就大受欢迎。
1976年,当刘长瑜和寇春华等人重新编排这出戏时,更是将这部老戏改编出了别样的风姿。
她们打破流派观念的限制,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地方戏和多种流派的表演方式。
剧中“抬轿”一场的设计是学习了邢台豫剧的抬花轿表演。
而刘长瑜在台上拿伞的动作,则借鉴舞蹈《春雨》。
她把相府小姐贴身小丫鬟“春草”那股善良、机智又调皮的气质表演的淋漓尽致。
为京剧荀派留下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艺术形象。
刘长瑜深知绝对不能将这一角色表演为油滑充满市侩气的成年人。
在念白当中就不能按照老戏“京白”的念法,要念的很清澈像小姑娘一般。
所以她只是单单站在那儿,不用做任何动作,不用露出任何表情,大家就知道她现在表演的是“梅英”、“香草”还是“李铁梅”。
然而就在刘长瑜光芒正盛的时候,她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惋惜不已的决定。
她选择从光鲜热闹的舞台上退下来,为的是培养年青一代的演员。
90年代中期,她组建了中国京剧院青年团,吸纳了一批有潜力的青年演员。
并亲手培养了耿巧云、吕慧敏、管波等十多位学生。
她想培养一批优秀的好演员,让这些演员能够有所成就,但她的这一行为却将自己给耽误了。
六七年后,等她再回想起时也丝毫没觉得可惜,自己培养的这一代学生也已经小有名气。
能够做一些有益于戏曲的事业。
如今站在舞台上的已经是刘长瑜的学生,而她则选择在聚光灯照耀不到的地方,默默地散发自己的光热。
除了教学生,近年来刘长瑜还一直忙于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的工作,。
组织了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高级进修班。
邀请一批老艺术家亲自给京剧教师上课,以提升京剧专业的教学质量。
同时,刘长瑜还策划了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老艺术家谈戏说艺项目。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老艺术家的访谈,
抢救他们在学艺、表演、教学等过程中的宝贵经验,独门技艺。
目前已经完成了一百多部专题访谈纪录片,为京剧的未来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热心善良,机智可爱演了大半辈子花旦,形容花旦的美好词语也都能用在刘长瑜身上。
过去,她演尽世间伶俐女子,为的是给人间锦上添花。
而如今,她收起自身光芒,全为了雪中送炭。
自始至终没变的是她有一颗红亮的心。
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花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