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红楼未完,留给读者无限惆怅……
众多青春的生命消逝,众多红颜经历了非人的磨难;黛死钗嫁,怡红公子遁世,空留蘅芜君于雪野,想来就揪心般的疼痛……
细节已经随着曹雪芹的逝去永远的埋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可是所有的红学爱好者总是不厌其烦地想要一探究竟。比如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林黛玉。
林黛玉的死无疑最令读者扼腕!潇湘妃子到底是怎么死的?何时死的?正常的油尽灯枯亦或有外部力量的刺激?其实若想探寻,《红楼梦》里的两个中秋节已经给出了答案。
小说一开篇讲故事,第一场重头戏就是贾雨村与甄士隐共度的那个中秋节。在这个中秋之夜,贾雨村做了两诗一联,一诗写他的苦闷与感情,一诗写他的雄心抱负,最有名的是这一联: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结合情景,这是在说贾雨村将自己比作玉、钗,信心满满的期待着飞黄腾达的那一天。可是此联嵌入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名字,深意就大大的不同了。而且,脂砚斋在此处也留有批语:
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很清楚,此联表象在写贾雨村此刻的心境,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写黛玉和宝钗,而且是书中正眼。这里我们只分析第一句,绛珠仙子下世只为还泪而来,她求什么善价呢?
这不是林黛玉求善价,尽管贾府的掌控者阻挠木石姻缘,还不至于要拿黛玉当作避祸的砝码,贾政是笨,可他有做人的底线,让亲外甥女做政治牺牲,他骨子里的孔孟基因使他做不出十分对不起妹妹妹夫的事。王夫人有这个心,可她不敢越贾政行事,贾赦夫妇虽然不是东西,可是对于黛玉,表现得比贾政更到位,贾琏王熙凤和黛玉的感情基础深厚,对其如同亲妹妹,是坚定的木石姻缘支持者,更不可能做出有悖于黛玉个人意志的事情来。贾母若还建在,更不用说了吧。
贾府落难之时,贾雨村已官至大司马,当年正是林如海的荐信、林家的银子,他贾雨村才得以重返官场,因为背靠四大家族,他贾雨村才能步步高升、官运亨通,林黛玉对他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关键时刻,他将罪恶的手伸向自己的学生也是自己的恩人林黛玉,这样的魑魅魍魉、人性丑陋真算是悲剧中的悲剧了。曹雪芹的“字字看来皆是血”,试着解读曹公的悲愤和《红楼梦》留给读者的无尽思考吧!
至于向谁求什么样的善价,有不少红楼分析者倾向于北静王,的确,林黛玉和北静王因为鹡鸰香珠、蓑衣斗笠等有过间接的交集,可是,北静王绝不是趁人之危之人,对于挚友贾宝玉的挚爱林黛玉,即便林黛玉和北静王后面有交集,北静王的行为,也一定是正向的。问题是,和忠顺王爷相比,北静王无论是权力还是在政坛兴风作雨的能量,都弱得多。《红楼梦》前八十回,四王八公政治阵营的对立面就只出现了忠顺府一派,当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就是贾雨村对林家、贾家落井下石、恩将仇报将黛玉献给忠顺王爷。可贾雨村的野心、贾雨村的趋炎附势、贾雨村的泯灭人性、贾雨村的临阵倒戈以及分析贾雨村一路走来的利弊权衡,决定了他一定可以干得出来这种事。
也就是说,黛玉大约有过一次被自己老师贾雨村出卖和利用的经历。
另一处是在七十六回贾府最后的一次中秋家宴后,黛玉和湘云两人在凹晶馆联诗,最后的一句,湘云作“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冷月葬诗魂”。
此“冷”大约不光是说时节,还有一份人心世情的寒冷和绝望;“月”证明是发生在一个有着泠泠月光的夜晚;“葬诗魂”,黛玉的亡逝时的气氛,应该是凄艳的、诗意的、甚至是优雅的,却又充满了无限的哀伤。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黛玉葬花那一节的整体氛围。
这一回的回目叫: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地,无论是黛玉葬花,还是冷月诗魂,用一个词概括,莫若“寂寞”最贴切。
绛珠仙毕竟是绛珠仙,质本洁来还洁去,贾雨村动歪心思可以,以他人为人梯铺平自己的青云之路,可是,在黛玉这个问题上,他不会真正的得逞,自古有一句俗语:人在做,天在看。已经变成了魔鬼的贾雨村,多行不义,害人终害己,致使枷锁扛,也是报应不爽。
他动黛玉的心思,天也不容他,屏山情愿这是作者也是对读者的安慰。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红楼梦(上下册)》(庚辰底本前80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