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看《孔乙己》的英译
摘 要: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说翻译的艺术在于成功保存原文的文体特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讨论鲁迅先生名篇《孔乙己》的英译,旨在说明对原文文体特征有透彻的了解和把握,并在翻译中具有文体意识,译者才能更好地保留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孔乙己》;翻译
作者简介:朱印(1995.5-),女,蒙古族孔乙己原文,湖北省利川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2
1.文学文体学
文学文体学在传统文学批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文本的细读,反对完全凭主观地阐释经验、直觉以及洞察力,要求言必有据。同时,文学文体学的观点认为,只有借助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较深入理解语言的作用,对语言特征作出系统、精确地描写。
2.文学文体学与翻译
申丹教授指出文学文体学是文学与语言学的桥梁,是一门具有独立地位的交叉学科,分析方法可操作性比较强,容易掌握,适合引入翻译学科。(2002:11)她还指出,传统小说的翻译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可以被归纳为“假象等值”。(1998:7)这种现象是指译文与原文看上去大致相同,但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相去甚远。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就应该对原文进行深入细致的文体分析,把握原文中的语言成分与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的有机联系。
3.《孔乙己》的翻译
近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所著的《孔乙己》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小说语言十分凝练,全文不到3千字。本文将从词汇、句法、修辞和篇章四个层面来评析杨宪益夫妇和蓝诗玲所翻译的《孔乙己》。
3.1词汇层面
《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体现了鲁迅先生写作的许多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是着力表现的特点之一。
例1: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鲁迅 1973:295)
杨译本:they would continue: "How is it you never passed even the lowest official examination?"(杨 1960:22)
蓝译本:Next:‘How come you never managed to pass an exam?(Lovell 2009:34)
“捞”多用在“没有捞着好处”,“狠狠地捞了一把”等地方,带有较强烈的贬义和嘲讽意味。这里用“捞”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众人认为孔乙己这个旧知识分子白日做梦,也想通过科举“捞”到点好处。但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半个”这个词用在这里更具讥讽意味。杨译本和蓝译本中对这句话的处理,为了达意都放弃了原文的表达方式。“捞”字所传达的文学意义和美学价值在翻译中荡然无存,不得不说翻译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3.2句法层面
同样地文章的文体特点表现在分句和结构上。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里特别多地运用连动句式和兼语句式,尤其是连动句式,这些句式都是表达连续作所必须的,从而使这篇小说的语言显得特别活泼生动。
例2:
写账要用。(鲁迅 1973:294)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鲁迅 1973:295)
杨译本:you'll need them to make up your accounts.
Kung I-chi was very good company,
蓝译本:youll need it for your accounts.
And so it was that Kong Yiji spread joy wherever he went;
通过以上两个译本的对比,可以看出,杨译本在处理原文连动句式方面更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特征,保留了更多动词,在英文表达允许的范围内更好体现出原文语言活泼生动的特点。
3.3修辞层面
如何保留文中修辞丰富的文体意义,是译者需要重视的。
例3:……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鲁迅 1973:298)
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反复咏叹的作用,酒店掌柜冷漠精明、锱铢必较的性格和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在文章后几段回环起伏,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杨译本中,最后一次“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被处理为“he said the same thing again”。译者在这里放弃了重现原文反复的修辞手法,使得原文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效果没有充分体现。蓝译本中,每一次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都被译为‘Kong Yiji still owes me nineteen coppers!原文的重复在译文中以同样重复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充分实现了原文修辞手法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效果。
3.4篇章层面
《孔乙己》这篇小说中极少用连接词来实现衔接,而是通过意合的方法。如何在英文语法允许的范围内减少连接词的使用,也原文的衔接方式靠近,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杨译本中,多处用了连接词,而蓝译本中则有意识地采用了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的方式来避免连接词的使用。可以说在篇章衔接的层次上,蓝诗玲更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文体特征。
4.结束语
通过对《孔乙己》从词汇、句法、修辞和语篇层面进行文体风格分析孔乙己原文,原文的文体意义和美学特征清楚展现出来。杨译本和蓝译本各有千秋,但总的看来,蓝诗玲在翻译《孔乙己》这篇作品的过程中更有意识地照顾到原文的文学意义和文体特征。
参考文献:
[1]Dan, Shen. 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 Beijing: Peking Univ. Press, 1998.
[2]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2(01):10-14.
[3]陈妍颖.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看《布里尔小姐》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4(05):106-107+109.
[4]Lu, Xun. KUNG I-CHI [A]. 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 [M]. trans. Yang, H. Y. &G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60:20-24.
[5]Lu, Xun. Kong Yiji[A]. 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C]. trans. Lovell, Julia. Penguin Books, 2009:32-36.
[6]魯迅.孔乙己[A]. 鲁迅全集(第一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92-297.
[7]朱琼.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显身[D].中国海洋大学,2014.
[8]amychi200_qsrhz.孔乙己英译《网络(http:///s/blog_6269c66d0101g6fz.html)》.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