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这两句话,到底在讲什么?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凡是看过史记的,或者稍微了解点兵圣孙武的人,都知道上面这句话。
确实,吴王阖闾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和孙武有莫大的关系。但是本文并不是来称颂孙武的,而是来讲一讲孙武的不足。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对正面人物的宣传性写法,正面英雄往往没有任何缺点,成为完人。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写法,这世界上并没有完人。
一,成为春秋霸主的吴国迅速败亡
公元前506年,孙武助吴王阖闾伐楚,吴国以3万之众过义阳三关进入楚国,如入无人之境,最终在柏举之战一举打败了总兵力至少40万的楚国。
这就让人产生了一个为什么:为什么3万吴军能做到如此壮举呢?
但是如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10年之后的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檇李与越王勾践交战,战败身亡。2年后,其子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伐越,打得越王勾践一败涂地,越国差点灭国。
又12年后的公元前482年,吴国在黄池与晋国为首的中原诸国会盟,压倒晋国成为盟主,国势声望达到了顶峰。
可是仅仅9年后,越王勾践就灭掉了如日中天的吴国,成为了新的霸主。
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为什么:吴国败亡的为什么这么快?
如果用通常所说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吴王夫差杀害忠臣伍子胥,不先灭越国,反而北上与晋国争霸消耗了国力来进行解释,显然是解释不了。
1、吴国北上争霸,并没有打太大的仗,兵力并没有很大伤亡。
2、吴国本来的核心地区在宁镇地区(南京、镇江),吴国的强大是一部对外扩张的历史,正是对苏北、淮南、淮北等北方地区的不断征伐和扩张,才让吴国成为一个地方千里,日益强盛的大国。向北扩张,是从吴王寿梦到吴王夫差以来7代吴王的既定国策,更是行之有效的国家战略。
3、越国根本不是那么好灭的吴国夫差,越王勾践的越国其实只是众多越人中的一支吴国夫差,当然也是比较主要的一支,那就是于越。越人号称“百越”,其实是一个多钟多源的蛮族统称。除了于越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越人部落。后来楚灭越国,越人实际并没灭亡,只不过分成多支,或称君,或称王,对越国原有的旧土,楚国根本没形成有效统治。再后来,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但对越人也没有完成征服,越人反而成为反秦的主力。体量远小于秦国的吴国如果真想灭掉越族,势必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之中。
吴国的兴衰是一个大历史,可以单独写成一本书,所以本文仅仅从一个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孙子兵法》中这两句话到底在讲什么?
这就得从《孙子兵法》说起。《孙子兵法》在第一篇《计篇》里有这么两句话“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这就是所谓的“五事七计”中的两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 “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两句话,相信初中生都能明白。
可是,至少到目前为止,很难看到有一本关于孙子兵法的书籍,能把这两句话解释清楚的。
而这两句话是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来注释的。
正如前文所说,春秋末期的柏举之战,楚国的总兵力至少40万。怎么会有这么多?
春秋末年,诸国因为常年互相攻伐,原有的国人兵役制趋于消灭(注:所谓国人就是当时住在城里的人,用古罗马的话来说,这些人才有公民权,才可以当兵),大量原来没有资格当兵的“野人”补充进入军队(注:所谓野人就是种地的农民),因而军队数量大大膨胀。
当时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大规模扩军备战,比如常年的霸主晋国在平丘之会就一次性出动兵车4000乘(《左传▪昭公十三年》“七月丙寅,治兵于邾南,甲车四千乘,羊舌鲋摄司马,遂合诸侯于平丘。”)。
就连小小的郑国在子展、子产伐陈国,也出动兵车700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六月,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遂入之)。
楚国更是仅陈、蔡、不羹几个大县就能征集各千乘的兵力(《左传▪昭公十二年》:“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
按照春秋末期的兵制,一乘75人,而楚国特例,一乘百人,所以刚才说到楚国总兵力至少40万。
别说楚国了,郑国都有至少5万兵力。可吴国攻楚,集结了全国绝大部分的兵力,却只有大约3万人。
这是什么原因?
那知道,当时的吴国地盘早已远远超过郑国,可是军队数量却少于郑国。
第一,吴国当时的核心区域苏南在现代是极为发达地区,在当时却是极为落后地区。经济落后,产出低下,就会产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养不活更多的人,这就缺少了当时最关键的资源——人。
第二,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兵众孰强?”的真正含义。古代的兵役制度,男子从18岁到60岁都要当兵。当各国普遍让“野人”参军后,军队的规模和员额数量是大大增加了,但是随着而来的问题就是战斗力却无法保证,在孙武看来这样的军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孙武有针对性的提出,不能这样搞,得走精兵路线,挑选精壮,组成精锐部队。而剩余的人可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又不会影响国力。
孙子之后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叫吴起。所以有句话叫“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所以,你说吴起的魏武卒部队没有借鉴孙武的经验,我是绝对不相信的。
再看下一句“士卒孰练”。春秋时期,各国是怎么进行军事训练的?贵族中有御和射。而军队叫做“蒐”和“狝”。所谓蒐狝,就是田猎。用古人的说法就是“蒐于田隙”,“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农忙的时候种田,农闲的时候才以田猎的方式进行军事训练。
这样子的军队,训练水平必然不高。孙武又说了:这样不行,要建立职业军队,进行专门的军事训练。所以吴国在五湖(今太湖)之滨有专门的练兵场所,“选练士,习战斗”(《吕氏春秋▪首时》),“习术战骑射御之巧”(《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建立了一支强大而精悍的常备军。吴国以此为基础彻底打败了楚国,愈发强盛。
这是孙子对古代军制做出的巨大贡献,从此军队职业化,步兵真正成为战场的主宰力量长达几千年。
三,让吴国强盛的密码,偏偏正是让吴国衰亡的原因
可是,导致吴国迅速衰亡的原因正在这。
对吴起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吴起一手创建了“魏武卒”制度,凭借这支精兵,吴起几乎百战百胜。
而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吴起手下的魏武卒和当年孙武训练出来的吴国精锐部队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吴国和魏国也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两个国家地盘并不广大,国家整体实力也并不算强,但是都依靠一支精挑细选、严格训练的军队成就了霸业。然而两个国家的霸业都未能维持很久,很快就衰落了。
我们来看一下魏武卒的经历,特别是吴起离开魏国后,由魏惠王重建的魏武卒部队。大约在公元前364年,魏惠王重建了魏武卒部队,后来在庞涓的率领东征西讨,几乎无往而不利。可是在10年后的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中魏武卒被田忌、孙膑所率领的齐军击败。在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中魏军再败,从此魏武卒退出了历史舞台,魏国也走向衰落,再也未能雄起。虽然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将庞涓都败在孙膑的计谋之下,可是魏武卒部队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力。要知道战国时代的人是这么评价魏国和齐国军队的:“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
可为什么魏武卒就不能发挥实力挽回败局呢?
我们再来看看强大的吴国军队的结局。在檇李之战后的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重建了失利后的吴国军队,在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军,报了一箭之仇。在12年后的公元前482年,吴国军队在黄池之会中依然显示出强大的实力,震慑了第一大国晋国,达到顶峰。可是仅仅在短短的10年之中,吴国军队屡次败给昔日的手下败将——越军,简直毫无抵抗能力。在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灭亡,曾经无比强大的吴军变得不堪一击。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国家维持霸期的时间差不多都是10年,也差不多都在10年之后部队开始慢慢失去了以往强大的战斗力,在20年后到达谷底。
其实,这正是孙武和吴起所采用的兵役制度的弊端。
1、他们都从全国范围内精选强壮的男子从军,这就使得他们的军队在年龄结构就和其他诸侯国的军队不同。其他国家的军队都是18岁到60岁的男子,数量虽然庞大,但战斗力参差不齐。而孙武和吴起的军队,因为严格的选拔标准,基本都是20到30岁的壮年男子。这样,在先天上就具有优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年后,因为按照他们的兵役制度,这些人仍然在继续服役,这支军队的年龄构成一下子变成了40到50岁,战斗力自然急剧下降。
2、为什么这两支军队的士兵年纪大了以后还继续在服役呢?这两个国家都不是幅员辽阔的大国,人口数量先天没有优势。要组建一支精选的军队,势必从全国范围挑选。从古人的记载可以知道,魏武卒大约7万人,吴国的精锐军队大约3万人,这两个数字正好是这两个国家机动兵力的极限。在完成一次挑选后,想要再进行一次选拔重新达到这一员额,至少需要10年时间。
3、10年时间似乎跟之前所说20年时间的衰落周期不一致啊?这就是因为还有第三点。如前所述,这两个国家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国,而魏武卒采取的制度却是一旦被选中,一辈子免徭役、给田给房子,还不能剥夺。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国家不管有功无功,就给出大量的物质基础变成私人所有,直接导致国家税收下降。当这支军队在强盛期,对外征伐能够胜利,那么问题暂时会被掩盖。一旦年老体衰,作战能力下降,无法通过对外胜利来弥补国家开支,问题马上凸显出来。
因为之前给出去的田地是无法剥夺他们的,这就会导致无法用同样的手段去组建一支新的强军。
所以战国时人早就一针见血指出了这个问题:“(魏武卒)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因此古人指出:“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为什么呢?秦国采取二十等爵制度,要有功劳才有赏赐,而且不是一步到位,要慢慢积累逐步提升。是通过这种激励制度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调动出士兵的积极性,用严苛的法令和爵位提升的诱惑去激发士兵的本能。这样子的军队和魏国、吴国的军队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战斗力是始终保持,并不断提高。而魏国、吴国的军队制度其实是在增长军队的惰性,因为他们能拿到的一开始就全拿到了,虽然在初期实力强大,但是再拼死作战拿到的奖励也不会超过之前的水平,哪里还有进取之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腐化。而因为受限于国家整体实力,无法及时更新换代,换不起,代价太大。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兵役制度始终在变化,但是不到非常时刻,再也没出现过像孙武时期的吴国军队、魏武卒这样制度,因为虽然能横行一时,但却不是国家长远之计。
这就是吴国迅速衰落其中一个原因。孙武有没有责任?肯定有。他的办法让吴国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但隐患埋下了。
本文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自媒体、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权保护,任何敢于抄袭洗稿盗图者,都将受到“视觉中国”式维权打击,代价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谓言之不预也。
本号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