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陵

网编 508 0

唐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都城长安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历经千余年的沧桑岁月,如今能够体现唐代灿烂文化,让人直观地感受唐代社会蓬勃发展磅礴气势的文化遗存已是凤毛麟角。位于今陕西乾县梁山之巅的唐乾陵陵园和位于今西安北郊龙首原的唐大明宫遗址,作为唐代保存至今的唯一可能没有被盗掘的唐代一对夫妇皇帝合葬陵和最高规格的皇宫建筑遗址,无疑是这一辉煌时代最好的历史见证。大明宫和乾陵陵园的设计、营造时间,正值唐朝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上升时期,二者的设计思想、营造规模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突出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唐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理念。笔者试对大明宫和乾陵陵园的设计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大明宫遗址与乾陵陵园概说

唐都长安有三大皇宫建筑群,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合称三大内。大明宫是其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处建筑群,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朝及其以后的朝宫所在地和政治中枢。文献记载,贞观八年(634)十月,唐太宗李世民为备太上皇李渊“清暑”,于龙首原南坡修建,由“百官献赀以助役”。初名永安宫,贞观九年称为大明宫。龙朔二年(662),武则天以高宗患风痹,筹资大规模修建,并改称蓬莱宫。宫殿建成后,高宗与武则天自太极宫移居于此。咸亨元年(670)三月,又改称含元宫。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十一月,复称大明宫,遂成定称[1]。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北禁苑内东南的龙首原上,坐北向南,地势高亢,南接长安城外郭城之北垣,西接宫城的东北隅,东、北两面有禁苑围护,占据城北龙首原高地形势,规模比西内太极宫更为宏伟。宫城中轴线为南北向,自南而北,依次有丹凤门、含元殿、宣政门、宣政殿、紫宸门、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太液池、玄武殿、玄武门、重玄门等。并于宫南新开辟丹凤门前大街,街宽一百二十步。大明宫是盛唐初期规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建筑,遗址位于今西安市东北郊龙首原大明宫乡(今西安火车站北约1公里处)。据考古调查,遗址平面略呈一南宽北窄的长方形,其中西宫墙长2256米,北宫墙长1135米,东宫墙长2310米,南宫墙即长安城北郭城东边的一段,长1647米,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整个大明宫可分为两部分:南部为朝政区,规划严整,以含元殿为第一座正殿;北部为后宫区,依地形建有太液池和多座殿宇,以麟德殿的规模最大。丹凤门是大明宫宫城的正门,门内即主殿含元殿,其后是宣政殿。这里是自高宗龙朔年间及其以后皇帝举行“外朝”大典和处理朝政的场所,成为实际上的国家政治活动中心。

唐朝立国290年,历21帝,其中有19位皇帝死后葬于陕西渭河以北的第二道黄土高原和北山山脉各主峰之南麓,因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24-705)与其夫唐高宗李治(628—683)合葬一处,所以成陵18座,人们称之为“渭北唐十八陵”或“关中唐十八陵”。位于最西端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其所居之梁山为一石灰岩质山峰,四周开阔,平地涌出三峰,北侧主峰挺拔峻秀,海拔1047.3米,南侧东西对峙之二峰稍低,分别海拔941.8米和932.5米,二峰呈东北——西南方向,间距约380米,距梁山主峰分别为1290米和1550米。按照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埋葬制度,乾陵寝宫凿建于梁山主峰之中,是唐代帝王“因山为陵”葬制的典范。乾陵陵园的地面布局仿唐京都长安城格局,分为内城、外城和陪葬墓区三部分(分别相当长安城的宫城、皇城和外郭城)。据文献记载,乾陵“周八十里”[2],占地20余万亩。陵园原有城垣两重,内城周长591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内城垣四面正对山陵处置东、南、西、北四门(或称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门)。城内外建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六十朝臣画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遣右谏议大夫平章事崔损充修八陵使,及所司计料,献、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378间”[3]。这是乾陵地面建筑被破坏后的第一次修葺重建,与合葬武则天相隔92年。乾陵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陵园内现存有唐代大型石刻120余件,其中内城朱雀门(南门)外现存113件,依次对称排列于长达649米的司马道两侧。从南侧双乳峰之间沿司马道主轴线往北,计有八棱形石华表(又称石望柱)1对,翼马(又称天马或飞马)1对,高浮雕鸵鸟1对,石仗马及牵马人5对,戴冠着袍拄剑的中郎将石像(或称直阁将军或奉阁将军,又称翁仲)10对,石碑2通(无字碑和述圣纪碑),蕃臣石像61尊(东群29尊,西群32尊)。内城四门外各置石狮2尊,北门外另有石仗马及牵马人3对。这些石刻,高大雄浑,雕琢精美绝伦,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乾陵的东南隅即陵园神道以东为陪葬墓区,分布有皇亲国戚和重臣等陪葬墓17座。文献记载,陪葬者有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邠王李守礼、义阳公主、新都公主、永泰公主、安兴公主、特进王及善、中书令薛元超、特进刘审礼、礼部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右仆射刘仁轨、左卫将军李谨行、右武卫将军高侃、左仆射杨再思等。[4]这些墓葬,分别依墓主人生前的地位高低,由远及近排列。

二 大明宫与乾陵陵园之营造缘起及总策划者

唐王朝取得天下后,选择隋代首都大兴城为国都,改其名为长安。同时,改大兴城中心的大兴宫为太极宫,其正殿大兴殿改名为太极殿。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年号武德,将位于长安城中心的太极宫作为唐帝国的统治中枢。唐王朝的开创者虽然登基于此,设朝于此,但却多次声称太极宫地势卑下潮湿。这种态度,说明唐朝统治者对太极宫并不满意,将太极宫作为朝廷的统治中枢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贞观年间,唐太宗听从了公卿的建议,开始另行择地,营建一处新的朝廷,这处新朝廷即历史上著名的大明宫。

大明宫之营建缘起,最早出自众公卿的建议。《旧唐书·太宗纪上》载,贞观二年(628)八月,太宗李世民“以军国无事,每日视膳于西宫”,公卿奏曰:“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但时值国家初定,国库空虚,李世民以“糜费良多”而不许[5]。贞观六年(632),监察御史马周上疏提出:“(大安宫)尚为卑小,於四方观听有所不足,宜增修高大,以称中外之望。”[6]正式提出建筑新宫之议。直到贞观八年(634)十月,唐太宗李世民为备太上皇“清暑”,才正式决定营构,由“百官献赀助役”。《资治通鉴》卷194记载,贞观八年七月,“上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上皇以隋文帝终于彼,恶之。冬十月,营大明宫,以为上皇清暑之所”[7]。初名永安宫,次年正式改名为“大明宫”[8]。大明宫是唐朝初期新建的一处宫殿区,但是,宫还未建成,太上皇李渊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在大安宫了。大明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据有关专家考证,唐太宗贞观八年给太上皇李渊最初营建的“永安宫”不在唐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应该在唐代麟游县的九成宫附近。次年以“大明宫”为名称时的营造地点在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9]。

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唐高宗永徽六年(654),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实现了她政治生涯上的第一次大转折,可以直接影响高宗施政,而高宗偏偏在此时患风痹,百司表奏均由天后详决。武则天开始凭借天后的身份,以高宗患风痹为由,决断朝事,开始兴修宫宇。她选中了太宗贞观九年(635)在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为其父高祖避暑而修建的“大明宫”旧址,以司农少卿梁修仁充使营造,大兴土木修建大明宫[10]。《旧唐书·高宗纪上》载:龙朔二年(662),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并改名为蓬莱宫。当时为修此宫曾征关内道陇、雍、同、岐等十五州户口,并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龙朔三年夏四月,“丙午,幸蓬莱宫新起含元殿”。《旧唐书·高宗纪下》亦载:咸亨元年,“三月丁丑,改蓬莱宫为含元殿(应为含元宫)”[11]。其中麟德殿大约是改元为麟德时建造。“大明宫”建成后,武则天与高宗即徙居与此,直到高宗去世时。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修茸。如玄宗开元元年(713)曾修大明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十三年曾两次增修大明宫宫殿,“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疏浚龙首池,起承晖殿,等等,这些工程只是增修补茸而已。以上说明,大明宫在太宗朝并末完成,直至高宗与武则天朝,方基本建成。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丁巳(初四日),高宗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贞观殿,武则天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即着手营建陵寝。她选定了位于太宗昭陵之西的梁山为陵地,以司徒摄司空霍王李元轨为山陵使,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刘齐贤为山陵副使,户部郎中、朝散大夫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开始营建乾陵寝宫[12])。文明元年五月丙申(十五日,公元684年6月3日),唐睿宗李旦护送高宗灵柩回长安。八月庚寅(十一日,公元684年9月25日),葬天皇大帝于乾陵。神龙元年十一月壬寅(二十六日,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之仙居殿,终年82岁。“遗制袝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13]。次年正月丙申(二十一日,公元706年2月8日),中宗李显护送则天灵驾还西京。五月庚申(十八日,公元706年7月2日),与其夫李治合葬于乾陵玄宫。

祸国十四阙19楼_唐代阙楼最高等级_高颐墓石阙西阙立面

武则天当皇后时期的第一次大兴土木,是为高宗和自己修筑新的朝寝之所——大明宫。临朝称制的皇太后时期的第一次大兴土木是仿都城长安城的格局,营建高宗李治的“万年寿域”之地——乾陵。无论是当皇后还是当皇太后,实权在握的武则天无疑是这两项浩大工程的总策划者。

三 中轴对称的设计思想

大明宫南部的朝政区,严格遵循中轴线对称的思想来设计布置。这条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排列有丹凤门、御道、含元殿、宣政殿以及内朝的紫寝殿等建筑。轴线东西两侧各配有左、右金吾仗院,东、西朝堂,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史馆、弘文馆、命妇院、集贤院等衙署,对称地布置在宣政殿和含元殿之间的空间内。

乾陵陵园平面南部集中地布置阙楼、石刻。从南到北,以神道、内城南门(朱雀门)、司马道、献殿、玄宫和内城北门(玄武门)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有鹊台、乳台。乳台、朱雀门和献殿之间,左、右对称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及牵马人、直阁将军(翁仲)、蕃酋像、石狮等100余件大型石刻。

中轴线对称布局是中国历代正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应用在一个规模建制宏大的建设区内,除了给人以传统、规则、整齐的感觉外,还能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四 自然地形与人工修筑相结合

唐朝尊崇道教,崇尚自然,结合自然地形进行人工修筑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在大明宫内各个宫殿和乾陵陵园的整体布局和营建上。

大明宫建筑在一片起伏不平的高地上,建筑物的布置大都结合自然地形进行人工修筑。从大明宫主要殿宇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的现存遗址可以看出,主要殿宇所在的地势高亢,其南、北、东三面地势均低。三面皆低本是自然地形,人工修筑时充分利用了这种地形,以自然的地形作为区划,将南部高地修筑成朝区,北部低地修建成后宫区。如宫内前朝的第一座正大殿——含元殿,利用了龙首原南沿的自然高差作为台基。在太液池西岸自然形成的高地上,修建宫内规模最大的麟德殿。这两处宫殿的建筑以自然地形营造了一种宏大的气势,又以人工修筑极尽渲染。后宫的中心——太液池,分东西两池,中间以水渠相连。考古钻探证实,其西池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20余米,池岸高出池底3—4米,池中最深处低于现在地面达5米多;东池南北长220米,东西宽约150米左右。太液池挖出的土放在何处?清朝的颐和园和圆明园中的池平地取土,取出的土就地造景,堆积成山,而大明宫内无这样的人造山。今遗址内巨大的大福殿、三清殿夯土墩台遗迹、池心的蓬莱岛遗迹都是人工修筑而成。从含元殿遗址内发现的砖窑遗迹可知:大明宫内曾有砖窑厂烧砖,以供工程所需。宫中大殿多是高台建筑,修筑大殿的台基、土墙和烧制工程所需的青砖,需较大量的用土。

程大昌《雍录》曰:“……其北遂为蓬莱殿,殿有池,则平地矣,大明之东有苑,苑有池,龙首渠水自城南,而注入于此,则可见其不在上山也,惟其三面皆低,而大明之基独高。”[14]太液池本身以自然低洼地作为选址,人工挖掘的土方量不如平地掘池那样巨大,修筑起来既省工时、又省物力,基本保持了原始地貌,又为建造宫内其他殿宇提供了充足的用土。亭台楼阁、蓬莱仙山、太液池水组合而成的大明宫,将中国古代理想的神话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达到了自然与人工修筑的和谐统一。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_高颐墓石阙西阙立面_祸国十四阙19楼

关中地区的唐陵分为“堆土为陵”和“因山为陵”两种形式。“堆土为陵”即在平地上开挖墓室,修筑地宫,上面复土,建成覆斗型的陵台。这种修筑陵墓的方法,全靠人工的力量来营造高大的气势。“因山为陵”即以自然的独立山峰作为陵丘,在南部山腰开凿地下玄宫,修建陵园。自然山丘所营造的这种宏大气势,仅靠人工修筑是无法达到的。

乾陵属于因山为陵,以梁山海拔1047.3米的主峰为陵丘,以主峰南侧两座略呈东北——西南走向的自然对峙的山峰作为东西乳台的选地,在其上人工修筑了两座高大的三出阙阙楼,高耸于峰巅,造成直插云霄的视觉感受,将主峰衬托得更加雄伟高远。这两座自然的山峰在地理位置上,并没有达到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要求,而是西峰偏南,东峰偏北。自然地形不能满足整体设计思想的要求,就要用人工修筑来进行弥补。发掘资料表明:东乳峰阙楼遗址底部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4.3米,残高14.4米,顶部有部分铺地砖,其高度应是东乳峰三出阙的原始高度;西乳峰阙楼遗址底部东西长15米,南北宽8米,残存高9.7米[15]。人工修筑的东阙大于西阙,根据远小近大的透视规律,造成南面视觉上的对称,以达到中轴对称设计思想的要求。

自下而上的神道是梁山自然山体的延伸,地形呈现东高西低,难以达到均匀的坡度,结合了人工修筑平整地形,使其坡度均匀。富于变化的自然地形经过人为的整理,既显得生动、活泼,又显出庄重、规整,使人的设计思想在自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 最高等级的体现

作为唐代最高等级的建设工程——皇宫和陵寝,体现了唐代帝王对最高等级的要求。最高等级这种规格,在武则天掌握实权时期设计营造的大明宫和乾陵上,得到了连续的、明显的体现。

(一)最高等级“三重”之制的体现

中国古代,“三重”为最高等级。大明宫和乾陵就有多处体现了这一形制。大明宫内的含元殿坐落在三重台基之上,唐人李华《含元殿赋》描写说:“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就是说龙尾道沿含元殿前三重台阶蜿蜒而上,其东西两侧有向南伸出的翔鸾阁、栖凤阁,两阁相距约150米。据考古发掘探知,栖凤阁为唐墓壁画中常见的三重出阙的形制,简称“三出阙”。麟德殿台基上三座殿宇前后相连,典籍中常称之为三殿。三重大殿构成一个整体,高低错落,与楼、亭组合在一起,非常壮丽。

前朝区构筑三道平行的宫墙,东侧、西侧对称设门并且南北相对,在通往后宫的通道上,形成三重门。程大昌《雍录》曰:“……含元之北为宣政,宣政之北为紫宸,地退北辄又加高,至紫宸则极矣。”[16]沿中轴线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重大殿,且在三大殿的一线又营造出三层逐步升高之势,至紫宸殿地势最高。紫宸殿向北直通后宫,向南连着朝政区,居于宫内大致中心的位置,是历代皇帝既可听政又可入寝的殿堂。对能够被宣召进入紫宸殿议事的官员而言,这是一种非常的荣耀,其占据三重大殿的最高之势,代表了紫宸殿非同一般的地位。

同样,乾陵陵园的整体设计表现在整体地势上,也突出地“营造为三阶三阙之效果”[17]。从南向北营造出三层的视觉效果,以鹊台为南端,其北为第一层;以乳峰阙台为界,其北为第二层;以陵园内城南门(朱雀门)为界,北为第三层。第三层之上即是地宫和寝殿的所在地。鹊台、乳台、南门之处分别建外阙、乳阙、朱雀门阙三重阙搂。南门以内、献殿、主陵所在,同样营造出三重升高之势。从正南望去,双阙相对,一峰高耸,状如大明宫内的含元殿。主峰在这层层的衬托之下,越发显得高大、突兀,其地宫所在的主峰与大明宫内的紫宸殿层层而高的地势相似。

祸国十四阙19楼_唐代阙楼最高等级_高颐墓石阙西阙立面

(二)唯我独尊帝王气象的体现

大明宫内含元殿的修建沿袭了高台传统,不同的是,以龙首原南沿做为基台,台基高于地平均约15米,高大巍峨、气象森严,主殿殿堂巍然耸立于三层台基之上,与传统的宫殿相比,显得更加气势宏大,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向南可远眺终南山,山峦迭起;近处则可以将整个长安城尽收眼底。

乾陵依梁山主峰而建,山顶与陪葬墓所在的原野形成明显的落差。从西侧望去,其主峰孤峰高耸,直入云霄。

生前的朝寝之地高高在上,死后的陵寝之地也要高高在上,这种独高的气势体现了帝王“唯我独尊”的思想。

六 武则天女权思想的体现

高宗和武则天于龙朔三年(663)四月迁入大明宫内居住之后。即着手修建宫内前朝巍峨的含元殿,随后在后宫区靠近西宫墙处修建了壮丽的麟德殿。据《唐六典》记载:“大明宫在禁苑之东南,……南面五门:正南曰丹凤门,……丹凤门内正殿,曰含元殿,夹殿两阁,左曰翔鸾阁,右曰栖凤阁。”[18]含元殿东西向南伸出的两阙,东名“翔鸾阁”,西称“栖凤阁”。含元殿由主殿、角楼、飞廊、翔鸾阁、栖凤阁、两条龙尾道共同组成了一组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五凤楼形制”[19]建筑组群。南面的丹凤门到含元殿之间有一条长达610余米的御道。由丹凤门进入大明宫,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状如展翅飞翔凤凰的大殿,御道就像凤鸟的长尾。整个建筑虽连绵相接,但又各成一体,主次分明,大殿如鸾凤翘首,两阁如双翼舒展,布局形式非常协调,雄伟壮观。说明设计者有意做了这样的安排布局。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鸾鸟、凤凰是诸女性神仙的化身。麒麟作为瑞兽,常和诸男性神仙相伴。武则天不但把大唐帝国政治中心的第一座大殿设计成状如飞凤的外形,还以“鸾、凤”作为后宫大殿的名称。这种迹象体现了她的女权思想,反映了她当时已具有问鼎和涉足最高权力的政治野心。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她选择了位于太宗昭陵之西的梁山给其丈夫修建陵寝——乾陵。经过人工整理修筑的乾陵,从东侧望去,状如女子仰卧的侧影,或称“睡美人”。俯瞰乾陵,一只高昂着头、展翅向东北方向飞翔的凤凰展现在眼前。主峰如同高昂的凤首,两个乳阙如同展开的双翅,神道如同曳着的长尾。这一形制和大明宫内第一座正殿含元殿的外观相同,与其说是设计上的巧合,不如说这是设计者刻意所为,是武则天女权思想的又一种体现。

总之,唐大明宫和唐乾陵陵园是高宗武则天时期大兴土木之杰作,这两处代表最高权力的宏伟建筑群,因武则天的实际掌权,使得两处工程在设计思想上体现了连续性、共同性。本文力求探讨两处建筑群的一些设计思想,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等提供有益的帮助。但因笔者学识浅陋,阅读的文献资料有限,文中提出的观点有待进一步扩展、深化,期望能引起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

祸国十四阙19楼_唐代阙楼最高等级_高颐墓石阙西阙立面

注释:

[1][8]《新唐书》卷37《地理一》记载:“大明宫在禁苑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长千八百步,广千八十步,曰东内,本永安宫,贞观八年置,九年曰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百官献赀以助役。高宗以风痹,厌西内湫湿,龙朔二年始大兴葺,曰蓬莱宫,咸亨元年曰含元宫,长安元年复曰大明宫。”中华书局1975年,第960页。

[2](宋)宋敏求:《长安志》卷19,山川风情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23页。

[3]《唐会要》卷20《陵议》,中华书局1955年,第400页。

[4]关于乾陵的陪葬人数,《唐会要》卷21《陪陵名位》记为16人,《文献通考》加左仆射杨再思共17人,两《唐书》明确记载的仅10人,其他如泽王李上金、邠王李守礼、特进刘审礼、右武卫将军高侃、新都公主、义阳公主和安兴公主等7人,未明确记载陪葬处所。

[5)《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35页。

[6]《资治通鉴》卷194唐太宗贞观六年条。

[7]《资治通鉴》卷194唐太宗贞观八年条。

[9]高本宪:《唐朝大明宫初建史事考述》,《文博》2006年第6期。

[10]《新唐书》卷10《契苾何力传》载:“龙朔中唐代阙楼最高等级,司稼(农)少卿梁修仁新作大明宫,植白杨于廷,示何力曰:‘此木易成,不数年可庇护。’何力不答,但诵‘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之句,修仁警悟,更植以桐。”中华书局1975年,第4120页。

[11]《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94页。

[12]杨东晨、李爽:《乾陵营修和安葬等问题考辨》唐代阙楼最高等级,《乾陵文化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2-49页。

[13]《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页。

[14][16](宋)程大昌:《雍录》卷3,山川风情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90页。

[15]资料未发表,此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建林研究员提供。

[17]秦建明:《乾陵地貌的考古研究》,《乾陵文化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5年。

[18](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7,中华书局1992年,第218页。

[19]杨鸿勋:《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应为五凤楼性质》,《文物天地》1991年第5期。

[作者:刘向阳,陕西乾陵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邹林,西安大明宫文管所助理馆员]

乾陵文化研究(三)/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标签: #大明宫 #武则天 #含元殿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