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神秘的东周古墓
● 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 一坑47具棺木的奇特埋葬习俗
● 探访发掘背后的众多“推手”
● 4位一流专家亲临发掘现场指导
墓葬发掘现场
朱染织锦:此为狩猎纹饰的朱染织锦服饰。墓葬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织锦实物,且是由朱砂矿物颜料染线织造花纹,这是迄今中国出土的密度最高的织锦实物靖安古墓,每厘米织物经线240根,花纹有各式几何纹和动物纹样。
金质族徽:由内圈的圆形金质饰物和外圈的双环形陶圈组成,总体直径48厘米。圆形金质饰物直径30厘米,厚约2毫米。以模具捶揲技法装饰出里、中、外三圈龙形纹饰。金质饰物外围环以双层陶制装饰,其上刻有精美的云雷纹饰。整组棺饰装饰在主棺东侧外棺头部。这组器物造型独特、工艺考究,构图严谨、程式化、装饰繁复,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期体量最大的金器。
4月8日,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从初评入围的25个考古发掘项目中脱颖而出靖安古墓,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媒体在报道这一新闻时写道:
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高票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坑多棺”创全国第一;人类遗骸填补我国南方体质人类学研究空白;650件出土文物价值极高;纺织品将改写中国的纺织织造历史。
这些报道点明了该墓葬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有关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的发掘,国内外众多媒体以各种形式进行过上百次的报道。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的价值和影响不同凡响。
从发现古墓以来,为了及时、有效地保护文物,最大限度地提取文物信息,各级领导和专家耗费了许多心血,一个个协调会、汇报会、专家评审会……各方人员齐心协力、密切合作,从技术、安保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东周古墓考古发掘工作筑起了牢固的安全屏障。
发现
2006年12月28日,在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几名盗墓贼惊醒了埋藏了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在接到靖安县博物馆的报告后,江西省文化厅立即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长青前往处理。当徐长青顺着盗墓者使用过的木梯进入盗洞时,发现四周的填土有明显分层,棺板与填土交界处有一层厚厚的白膏泥等现象,推测这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至汉初的大型古墓。
在听取徐长青的汇报后,江西省文化厅领导非常重视,副厅长曹国庆和省文物局局长孙家骅组织省内专家对古墓进行再次勘查论证,被盗的青铜凿、漆勺等13件文物也由靖安县公安局全部追回。根据这些文物的特点,专家们普遍认为,这座古墓别有特色,年代当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距今2500年左右。
江西省文化厅根据专家们的判断,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在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后,2007年1月6日,省文化厅精挑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精兵强将,与靖安县博物馆联合组成文物考古发掘队进驻水口乡,县里垫付了10万元发掘启动经费,正式开始古墓发掘。
发掘
发掘工作在多方的精心组织下,按照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发掘规程有序进行。
3个多月后,考古人员准确找到了墓葬的四方墓边和东边残存的墓道。他们探明,这座古墓是一个土坑竖穴墓葬,南北长14.5米,东西宽11.3米至11.7米,墓口至底部深约4米。墓穴四壁陡直,表面抹有一层青膏泥作为保护。墓葬东南端发现有东西走向的斜坡墓道,墓道宽3.2米,受现代公路的影响,残存5米。
最让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只有160平方米的墓坑里,竟然埋葬有47具棺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结构最奇特的“一坑多棺”型墓葬。一坑47具棺木的奇特埋葬习俗堪称一绝。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说:“无论文献记载还是以前出土的墓葬,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是我国南方地区东周青铜文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研究
考古发掘成果令人振奋,可是考古发掘工作却遇上了难题,江南梅雨天气,雨水奇多,经常发生墓坑外下大雨,墓坑里涌“泉水”的现象。考古队采用抽水泵为墓坑排水,多的时候一天要抽20多吨水,这种方法却不能解决地下水和雨水浸泡墓葬的问题,更不能解决墓壁被雨水冲垮,墓坑面临坍塌的难题。怎样才能解决南方多雨地区古代遗址保护的问题?在接到考古队的请示报告后,江西省文化厅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应对措施,并邀请相关专家进入现场指导。靖安县政府拿出20万元资金,在墓葬上方搭建600平方米保护钢棚。省、县联动为全天候考古发掘和墓葬遗址的长期保护提供了必要条件。
考古发掘遇到的问题何止这一个,开棺是在室内进行还是在室外?棺内的有机质文物如何保护?南方酸性土壤中为何保存有人类遗骨?47号主棺镶嵌的金质饰物代表什么?埋葬遗迹如何保存?
2007年6月22日,江西省副省长孙刚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陪同下来到古墓现场调研,并对下一步的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考古发掘要尽量仔细,发掘一定要按照国家文物局专家的意见来做;二是要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在发掘过程中要注意文物的保护,既要做好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又要做好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必要的保护措施一定要跟上,不要让这些珍贵的文物遭到损坏;三是要科学考古,采取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四是要综合利用,发挥文物是旅游品牌和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活动的教科书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墓葬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品牌效应;五是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的支持。李玉英即使在外地学习期间,也不时地打电话询问发掘进展情况。曹国庆多次到李洲坳指导工作,并带队到北京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发掘进展情况,共同商讨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长远规划。
保障
2007年7月2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黄景略、徐苹芳、张忠培、徐光翼4位先生同机到江西,深入到李洲坳实地指导。这4位国宝级的专家,一般情况下是很少出现其中两人同乘一架飞机到同一个地方的,可是为了李洲坳墓葬,他们却破例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严格遵照国家文物局“边发掘边保护”的精神,邀请了众多国内一流多学科专家到李洲坳指导并具体参与发掘工作。为此,该所所长樊昌生经常坐阵考古工地,协调各方关系,统筹发掘进程。“一流文物保护专家到来后,很多看上去是一摊烂泥的东西,被专家们清洗整理、科学保护就变成了国宝级的文物。这里出土的文物很多就成了全国第一或是唯一的文物。”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如此感叹道。文物保护专家第一时间参与发掘,使得平时发掘中容易损毁的文物得以科学保护,是此次考古发掘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保护
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智勇在全国两会期间专程到国家文物局汇报工作,并听取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们的意见:目前该墓葬的性质尚未明确,今后应配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对墓葬周边地区进行重点考古调查,寻找与墓葬相关的古文化遗址;要继续加强出土文物的科技保护和多学科研究工作;要组织专家对李洲坳东周墓葬原址保护的可行性及博物馆的选址进行论证。
根据这个意见,江西省文化厅正在着手规划下一阶段的文物保护及文物普查工作。李玉英指出,要以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应对李洲坳周边进行调查,寻找更高等级的城址、宫殿和文化遗存。调查结果也是令人振奋的,在附近方圆10公里的高湖、烟竹、双溪镇等地漫山遍野分布着数十个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有一些面积达到数千平方米,具有相当等级的聚落形态。相信不久的将来,关于李洲坳以及周边古文化的谜底也会一一解开。
李洲坳东周墓葬“一坑多棺”的埋葬形式和埋葬遗存都是全国仅见的,如何加以保护?这里还出土了珍贵的席、剑、扇以及有可能改写纺织品历史的丝织物等,如何进行有效保护?这些都是摆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难题。为此,江西省文化厅专门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土遗址保护、竹木漆器保护、丝织品保护、体质人类学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制定相关保护方案,并准备在原址建立大遗址博物馆。一场更为宏大的文物保护工作已经拉开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说,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的文物保护还刚刚起步,文物工作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