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看到这个问题真的很激动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当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质疑飞将军的时候,我又不自觉的想到这个个诗句,这本来是汉代军功体系的悲哀,现在却是历史文化断代,道德价值体系缺位的悲哀。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匈奴怕李广,不是因为打不过李广,而是因为即使胜也是惨胜,每当遇到李广,他们都面临最激烈的对抗。战争最终极的胜利无外乎歼灭他们的肉身和摧毁他们的意志。然而当匈奴人面对李广的时候,却感受到一股坚不可摧无比强大的意志力,这让他们即使赢得了战争,也丝毫无法庆幸,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李广还在,他们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最最顽强的抵抗,永远无法轻松应对,永远无法“屈人之兵”。
有人说李广一生几乎没有打过胜仗,后世对他评价却很好,是不是有些鼓吹了呢?
今天,我不想赘述李广将军的生平,我相信其他答友做的回答一定十分详尽,我只想让大家明白,为什么一个看似失败的人,却让对手尊敬和畏惧,让军士百姓爱戴,让千古文人追捧。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这是史公司马迁对飞将军的评价。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太史公说“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确实如此,至今河西走廊一带仍将一种小而圆的杏子称作“李广杏”,把一种表皮发黑,成熟后吃起来香甜的桃子称为“李广桃”。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这是王昌龄对飞将军的追忆;”短衣匹马随李广 看射猛虎终残年”这是杜甫在精神上对李广的追随;“生拟入山随李广 死当穿冢近要离”陆游曾多次咏诵追随李广的诗句。古人追忆李广的诗句还远不止于此,在现代以前,人们对李广的评价远高于卫青霍去病,甚至是任何一位边将。
李广死于漠北之战,汉军最终大胜而归。当时的情形就如历史评价一般矛盾。本该举国欢庆,然而很多百姓却自发的丧服素衣为李广守孝,甚至都忘记了我们最终打了胜仗。
李广因罪自杀,在朝廷的记录甚是不佳,但是在民间,却天下为之举哀恸哭。所谓国丧亦不过如此。
一个英雄在人民心中的价值,在这里才真正体现。
是非黑白,美丑善恶,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不以官方话语为转移。
我们的悲哀在于,根本不了解李广的生平,不在同一个时代也感受不到李广的人格魅力。却仅凭只言片语的史书,妄自评价一位立德立功的英雄。
标准?争论?没错,只按照胜负的标准去评判,李广确实不如霍卫,功绩也不足以封侯,然而人的一生真的只有胜败嘛?
在我看来,千古英名在,何必意封侯。只是在经历了近代史残酷的摧残之后,中华民族出现了无法想象的文化断代。从此我们只学习该知道的历史,我们只使用可以用来完成日常交流的文字,我们被称作现代人。当我们回首华夏历史的时候,已经自然而然的将自己与古人区分开,仿佛没有一丝的联系,唯有一点点骄傲的归属感残存。
当你和外国人一起的时候,除了黄皮肤黑眼睛,谁能区分出你是中国人?为什么维京战舞和毛利战舞让人震撼?为什么提到和服全世界都想到了日本?因为这是传承!
当一个外国人问你,如何证明你是中国人?你会可会想,这还用证明吗?土生土长啊。然而仔细一想,证明自己是中国人真的那么容易吗?当我们断了传承,我们仅能证明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如何证明自己是华夏子孙?
这就是功绩主义的悲哀,我们只注重成败,那么那些最最重要的过程,就将泯灭在悠悠历史长河。胜败只是结果,过程才是精神和精髓所在!人无德而有术,绝对可以取得成功,因为他可以为了成功用尽手段。如果这种成功得到标榜,那么全社会都会抛弃道德而追求谋术,就像一个追求金钱的社会,刨除空虚,我们还剩下了什么呢?
自古成王败寇,这点没有任何争议,但是你可知胜者为何都毫无例外的极力抹黑败者?试图抹除败者所有的痕迹?因为他们也清楚的知道,有时会结果胜了,不一定是真的胜了。
到底是道德重要还是功绩重要?到底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这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场口水战了。我人微言轻,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只希望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这个问题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让人们都认真的思考,去讨论,人生的真正意义。
对于一些口号,我曾不以为意。然而当我回答了越来越多的历史问题。逐渐接触到一些历史价值观,对比现在一些“杠精”网友的评论,我看到的是现代人对历史的不屑,对文化传承的一无所知...
有些事你了解到越深入,痛心的感觉就越真切。泱泱华夏如此璀璨的历史文化,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却是那一层最最丑陋的斑斑锈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