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汉朝开国功臣,帮助刘邦建立汉朝成就霸业。在他未出道之前有这么一段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这段故事被史书称为"胯下之辱"。先回顾一下故事情节:
韩信未出道前家境贫穷本人又没有事干,依靠他人的施舍、救济度日。平日里身上总是佩戴一把剑,虽然称不上地痞流氓却又是不务正业。某日,在淮阴城中闲逛被一个屠户(痞子)拦下,嘲笑他: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韩信人高马大,佩戴着刀剑看着像是个一个侠客,但其实是一个胆小鬼。吃瓜群众不嫌事大,看到有热闹就一群人(痞子的同伙)围了过来煽风点火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韩信想要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的话就一剑把屠户杀了,否则就从屠户的胯下钻过。韩信最终选择了从屠户的胯下钻过,被众人笑话是个胆小鬼。
屠户为何会找韩信的麻烦?
整个事件是屠户等一群痞子挑起,为什么淮阴县那么多人偏偏要找韩信的麻烦?根据司马迁的描述,韩信平日里喜欢带着一把佩剑,这就耐人寻味了。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的兵器全部回收到咸阳,销毁熔铸成钟鐻,普通百姓是不允许持有兵器的。这一点从大泽乡起义也可以看出,当时起义的陈胜吴广等人的装备也不过是竹子而已,称不上兵器。而韩信手中的剑,确实实实在在的兵器。
易中天先生曾给出解释:韩信—落魄的贵族。确实,当时的社会也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够佩戴宝剑而不受到官府通缉。这一点,从韩信之前的经历也可以看出。大娘施舍粮食给韩信充饥,韩信说必定回报,大娘怒斥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王孙,在古时是对贵族子弟的称呼。司马迁在记录这件事情的时候将韩信称为王孙,又岂是空穴来风?要知道,韩信后来被刘邦以谋反的罪名铲除,这个罪名一直到司马迁生活的年代也没有平反,司马迁并没有必要给韩信无端加上贵族的身份。所以只有一个解释,司马迁在前往韩信老家打听韩信的故事时,从当地人知道韩信是贵族后代才会如此描述。
一个落魄的贵族,整日无所事事却保持着清高,一群痞子又岂能看他顺眼?所以,找韩信的麻烦也是韩信咎由自取。
胯下之辱,韩信是真的胆小么?
韩信真的是个胆小鬼么?历史告诉我们韩信不仅不是一个胆小鬼。相反,他是一个不惧生死、临危不乱。当年,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分了十八路诸侯,将刘邦封为汉王流放巴蜀,韩信认为项羽心胸狭隘难成大事,从项羽的手下逃了出来跟随刘邦一起入蜀。当时,韩信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卒,某次因为犯事被抓,按照军法是要被处以斩首。古代犯了军法如果不是身居要职或者跟掌权者有很深交情的话那是必死无疑,和韩信一同犯事的人一共有十三人,当大刀将要砍掉韩信首级的时候,韩信面不改色,大声喊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按照正常的剧情发展,士兵一定会痛哭流涕,请求法外开恩。但是韩信胯下之辱,韩信并没有显露出一丝胆怯韩信胯下之辱,而是仰视夏侯婴,撇开自己犯的错不提,直取要害:如今汉军正是用人之际,我韩信没有选择势力庞大的项羽,而是投身汉军。原因就是刘邦想要夺取天下。如果现在把自己处死,那刘邦就没有得天下的打算。当时,夏侯婴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元老级人物,军中敢顶撞他的人屈指可数,而韩信并没有畏惧。难道一个痞子比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还要可怕么?答案肯定不是的。
那韩信究竟为何选择从屠户胯下钻过?
敌众我寡,避开是最好的办法
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孰视之,仔细观察对方。韩信为什么要仔细地观察他?我个人认为这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韩信确实是在仔细审视屠户。我们都知道,从一个人的外貌长相、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韩信观察对方之后,发现对方是一个痞子无赖,这种毫无由来的人祸就像天灾,撞到了只能承认自己倒霉。解决办法只有一种,想方设法避开它,如果非要跟他们对着干,即使侥幸战胜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层是韩信不光在看屠户,还在观察周围的情况。当时,因为屠户的挑衅引来了一群痞子的围观,我相信这群痞子和屠户是一伙人。韩信观察发现,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动手势必会遭到一群人的围攻,势单力薄必定讨不好什么好处。然后,一群痞子会强行把自己按到屠户的胯子钻过去,甚至做出当众往自己身上撒尿等更加侮辱人的事情。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被迫受辱不如自己主动从屠户胯下钻过,早早了结此时,毕竟与一群痞子纠结自己占不到便宜。
秦朝刑法严苛
可能有人会说韩信不如打上一架,受这份窝囊气做什么?事实上,如果韩信真的动手我们就看不到后来的汉朝大将军,更不会知道如此多关于韩信的故事。
秦朝的刑法严苛是公认的事实。韩信若是因一时脑热与痞子们动手,甚至杀了屠户,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过着亡命天涯的日子,另外一种则是接受秦法的制裁,韩信虽然没有什么好的品德不能为官,但身处当时的环境也知道打架斗殴要受的处罚并不是自己能够承受的。更何况秦朝自商鞅变法以后,犯法者实行连带责任,重刑而连其罪。韩信虽然无亲无故,但是他的左邻右舍包括曾经给予他帮助的人都要受到秦法的严惩,比起牵连到他人连罪,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被司马迁记入《史记》,我们后人并没有因此对韩信有一丝的嘲笑。相反,他告诉我们人要学会忍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使我们更加钦佩韩信,难道这不是赞扬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