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为什么有很多字无法识别?

网编 439 0

甲骨文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此前,也有部分先商文字的零星发现,但是是偶然的,个别的,构不成词语。有的是符号文字,犹如记号式――“物勒工名”。商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学中,是初生的婴儿,他还会成长,壮大,成熟,衰老,再生。又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后来的继承者金文便是。

甲骨文之前,可能就有写在软质材料上的,或者同时代就有。比如写在泥板,树叶,草叶,皮革,丝绸,竹简上的,只是没有保留下来而已。商代王室事事卜,时时卜,故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此外,还有他们的记事文字,青铜吉金文字。就统一用甲骨文做代表称呼商代文字。

甲骨文不可能突然诞生,它必然有个长久酝酿的过程。这个造字的过程,我们的先民,就成了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个个动手造字,经过贞人的整理采纳,文字就创造了出来。字是他们造的,不存在他们不认识的情况。当然最先造出的一批就是象形字,这就是甲骨文的一级字。后造的是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其次序是依据能够识别的甲骨文所占比例推演出来的。这些个就是二级字,甚至三级字。再后,又有了“假借,转注”,此两种不产生新字,但可以扩大文字的使用范围,所以“六书”原则,是“四造二用”法。

甲骨文约有4500个,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当时很可能不止这点,没有看到的,可能被金文等古文字所继承,文化不可能割裂,断层。先秦文字,近百年来,陆续有发现,如侯马盟书,楚国简椟,古帛书等,对于甲骨文金文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因为先秦时期人们看到的古文字,要比今人看到的多的多。

今人能够认识的卜文约三分之一强。大多数还不能认识,造成它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象形字是甲骨文的基础,但,那些未知的独体象形字,它像什么形?由于某些器物(石器,骨角器,竹木条编器,土陶器,青铜器,生产工具等),动物,植物,或消失了,或者特征不明显了,一般根本看不出来。

二,有的人名,族名,地名,方国名,动植物,武器名,事物的名称,是无法和后来的名称对应,也就无法确认。有的成了死字,有的估计成了古今字,或尚在探讨中的文字。如① 甲骨文有个(上屮下皿)会意字,余将它隶定为菜。因《说文》云“菜,草可食者”,这就是在探讨中的卜文,需要专家的首肯才可以确定。②卜词方国有个(上工下口),无法确认。③还有一种用来祭祀祖先的饮品(酉+彡)左右不别,卜词常见“酉彡太甲”酉彡王亥”,专家只给了一个范围,究竟是什么,也无确指。《甲骨文字典》编写者徐中舒们,释为“饮”,与甲骨卜词“出虹自北,饮于河”之饮(酉今欠)字,多半不合,所以还是一桩悬案。

三,先秦没有字书,有个词书《尔雅》,是秦汉时期整理先秦文献记载而编写成的,可做参考而已。《说文》是产生于后汉时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以解释小篆为主,甲骨文没见过,商周金文见到的也不多。给卜文研究者造成了巨大空白。

四,此外,还有古今语音(读音)的变化差异,使我们找不到甲骨文和如今的那个汉字对应。我国历史久,地域广,民族众,方言多。研究甲骨文,形音义三者,缺一不可。若与后世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一一对应起来,困难还不少,哪一条中间链条的缺失,都会是一笔不清不白的糊涂账。但,我相信,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刚发现甲骨文时,能认识的不到一百个,后来到几百上千个。今天甲骨文的爱好者们几乎能够看到全部卜文,在众多的甲骨文爱好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重新发现它的蛛丝马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一定会出现,也必将使其研究再放光彩!

甲骨文为什么有很多字无法识别?

甲骨文为什么有很多字无法识别?

甲骨文为什么有很多字无法识别?

标签: #甲骨文 #文字 #金文 # #卜文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