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的权重怎样加入沪指上的?
新股的权重怎样加入沪指?从2007年初到现在,沪市新股上市第十一天开始计入上证指数。上证指数算法的演进历史,展现了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且让我为你慢慢道来。
上证指数是一种综合指数,即把沪市所有股票都纳入计算,其理论算法是:今日上证指数=今日沪市每个股票总市值(股价×总股本)之和/基期(1990年12月19日)沪市每个股票总市值之和×100(乘数100起着放大的作用)。但这个算法只适合于上交所成立之初,今日和基期股票一样多,才能互相比较。随着股票的陆续发行上市,这种比较就不对等了,因而目前上证指数的真实算法是把理论公式进行变形后形成的连环算法:今日上证指数=今日沪市每个股票总市值之和/昨日沪市每个股票总市值之和×昨日上证指数。这种算法,不是纯粹数学的变形,在新股上市前后和分红送股除权前后,股票的个数和股票的价格或数量就能巧妙地切换过来。
新股纳入上证指数计算经历还挺复杂,曾经采用上市后一个月计入指数的做法,也曾像深市那样上市第二天计入指数。2001年6月,上证指数到达2245点,从1996年初512点起步的五年大牛市宣告结束,后面将经历几年的熊市。2002年6月,跑了一年的市场主力发觉下跌时根本就很难逃脱,还以“暂缓国有股减持”发动了所谓6.24行情,以一步到位的反弹继续出局跑路。2002年9月,上证指数居然采用奇怪的算法:新股上市第一天计入指数。
暂且放下新股不表,来谈谈总股本,上证指数用总股本作为权重来计算指数是失真的。2005年之前,很多股票的流通股只占总股本的三四分之一,大量国有股、法人股(私企只有法人股)是不能流通的,这是市场成立之初的“稳妥”想法,发行公众股在市场中流通,但大量股份不能流通,防止被别人控股,也避免对市场形成太大的冲击。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上市公司方面发觉,发生并购的可能性较小,而这么多非流通股如果能卖出,那就是一笔巨款呀。每当有“国有股减持”的传闻出现,股市就应声下跌,因为股民只买单公众流通股,非流通股想来抢钱,大家只能以脚投票了。但是,2005年到2007年,国有股减持摇身一变为股权分置改革,通过给当时股民送股补偿的办法,改革顺利地进行下去。配合这场天翻地覆的改革,上证指数也从2005年6月6日的998点逐步上升。如果不是因为2002年算法的修改,998点也许就剩698点,可见,调整算法也能起到“宏观调控”的效果。
2006年10月,工商银行上市。2006年底,工商银行被指出是一群国际游资在炒作,秘密泄露的主力把当时的第一权重股工商银行拉高出局,造成上证指数的急速飙升。而不久后的2007年1月初,将有大权重股中国人寿上市。牛市时,市场主力还是尽量想让行情持续多一些时间的,因而在中国人寿上市前夕,上证指数赶紧调整算法:新股上市后第十一天计入指数,直到现在仍是这样计算。
后面,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效果的渐次显现,很多企业的非流通股经过一定限期后就可以流通了,上证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前后对比反差很强烈,2007年6124点时的沪深股市流通市值才8.5万亿,而到了2015年6月12日的高峰5178点,沪深股市流通市值已经到了57万亿,现在这个数字又回到45万亿。股改和新股上市的叠加作用,使得上证指数的分析意义让步于流通市值了。
在90年代初沪深股市刚刚成立时,买卖沪市股票的股民一般就看上证指数,而买卖深市股票的股民都要看深圳综指,深证综指的算法与上证指数类似。后来,深交所借鉴香港恒生指数和美国道琼斯指数这些成份股指数的做法,选取40个股票编制深证成指:今日深证成指=今日成份股流通市值(股价×流通股)之和/基期(1994年7月20日)成份股流通市值之和×1000,并在实际计算中采用了上述的连环算法。有了深证成指后,深交所一般都在行情软件最显眼的位置揭示深证成指,而深证综指还在编制,只不过在软件中要自己搜索找出来。但由于我国股市的特点就是股票轮炒,40个成份股能否代表深市的情况就存疑,股民对深圳成指还是不太适应,深圳综指找起来又麻烦,大家就逐渐把眼光转移到老牌的上证指数上来了。2015年初,深圳成指的成份股扩容到500个,部分股民也慢慢适应它了,但上证指数的独特地位还是无法撼动。
2000年左右,深交所准备学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搞创业板,主板股票的发行就交给上交所了。后来由于纳斯达克股票在2001年见顶回落跌幅太大,创业板的想法就暂时没法施行,又搞了折中的方案:2004年中小板上市。直到2009年,创业板才成功实现。这样,中国最大的公司尤其是大型国企很多都集中在沪市主板上市了,这使得原本是综合指数的上证指数也具有一些成份指数的特点,因而股民还是不得不看这个市场关注度最高的让人又爱又恨的独特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