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伊利静悄悄,为什么牛奶的标准这么低,还能喝吗
中国的食品问题,可能是最容易牵动国人关注焦点的大事。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历年都有各种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见诸报端。要不是前段时间湖南郴州大头娃娃的事,估计很多人都不会知道奶制品标准这么一回事。
前两天,一篇名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的文章刷屏全网。后来,文章迅速被删,原因都懂得。其中最主要就讲了这么几个问题。
平价奶越来越没味了
其实奶越来越没味了,之前就有很多媒体报道过牛奶标准,不过后来都没有下文了,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都能直接感受到的问题,没味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奶越来越淡,但是添加剂越来越多,因为要混过检验。
说到添加剂,自然就会想到三聚氰胺,现在看来,三鹿只不过是当时的一个替罪羊而已,当时各个奶制品企业为了抢夺市场,降低成本,都有添加三聚氰胺,只是三鹿处在舆论的中心,受到影响最严重的而已。
标准区别对待
之前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国内奶企由于无法添加其他原料,无法提高国内奶源质量和制奶技术,为了让产品能顺利过检,怎么办,降低标准就成了最简单的方法。
比如蛋白质含量,由不低于2.95克/100克降低到了2.8克/100克,看似不高,实则可以为奶企节省大量的成本,美国的标准是不低于3.1克/100克,欧盟更高为3.3克,就连伊利蒙牛销往香港奶制品都比国内要高。
再说牛奶里面的菌落数,在原奶加工成乳制品的过程中,乳企要对牛奶进行杀菌处理,杀菌过程后不可能完全没有细菌,针对菌落数,我国的标准是不高于200万CFU/ml,美国是30万,而欧盟是10万,这标准基本上就是全世界最低了。
这标准刚出来的时候就有人炮轰过,“这简直是一夜退回25年前”,1986年蛋白质标准是2.95,03年的菌落标准是50万,针对这样的情况,有关部门也出来解释过,我国的奶牛多为散养,生活环境以及饲养条件比较差,自然而然的就产不出高蛋白的牛奶,环境不达标,细菌比较多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专家也表示无奈,要还按照以前的标准,全国的牛奶没几家是合格的。
按照一般情况,行业标准不是用来倒逼产业升级的吗,怎么到了伊利蒙牛这里反倒是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而制定,其实我们从广告费上就能了解一些情况,2018年伊利花在广告上的费用就有109亿,全国排名第二,而当年营收也不过才800亿牛奶标准,可以说我们喝的不是奶,而是广告。
根据数据,2019年全国广告经营额达到8674亿元,伊利蒙牛2019年广告投放总额190亿,它们为整个中国广告市场贡献2.19%,在如此高昂的营销费用下,乳品企业的利润却并不低,2019年,伊利营收900.09亿,净利润69.34亿;蒙牛营收790.30亿,净利润41.05亿,这样生产出来的牛奶还真的是牛奶吗?真的是标准低,还是不愿意投入成本应该也都有结果了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