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婚俗(三):今天你要嫁给我啦!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一场璀璨的烟花,一身袭地的红裙,吸引着千万双注视的目光,这天注定不凡!
据说新郎家中的女眷,是不能吃早餐的,这不知道是怎样的规定?随后赶在中午新娘进门之前祭拜诸神明,撤掉供桌。
新郎在结婚前一晚洗澡,需要在水中放入硬币和鸡蛋,而结婚当天新郎的上衣也要缝上百元纸钞,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事......
”
成年礼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为成年人;在闽南则有做“十六岁”成年礼的习俗。而在古代,只有行冠礼和笄礼的男女才算成年,现代婚俗虽然保留了两者(一般是在结婚前进行),却有绝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在婚期“上礼”,而是延后到小孩周岁或者十六岁(以防歹人使坏)。
▲古代一夫多妻制时,只有正房才能“上头”,其他的偏房都没有,上了头,去世才可以相互找到对方。现在很多高校,都把成年礼纳入传统文化课程。 图 | 青岛新闻网、中国日报
行冠礼
结婚当天,天未亮就要先为新郎行冠礼,俗称“上头”。于公妈厅中摆设交椅、几案、风炉火和小竹椅,并备上(中间写有大红双喜的)米筛、红枣灯,红筷子两双及木梳等物件。行冠礼时,冠者端坐交椅上,以小竹椅垫足,然后由族中属龙长者以木为其梳发三下,再举帽为冠者戴上,之后冠者先拜祖宗,再朝父母四拜,冠礼即成。早晨,再遣花轿前往女家,同时由新郎的胞弟或在近亲中选派一男童到女家“挑灯”(现在很多都简化为女家安排)。
行笄礼
女子“上头”(行笄礼),则是在上花轿之前,仪式与冠礼略同。大都设于家中大厅,男方花轿来到家门口时,即开始为出嫁女“上头。当嫂嫂(如无嫂则由有“福气”的长辈)为其梳头时,送嫁姨口念“四句”吉语。
▲龙凤褂的样式与传统婚礼很搭,越来越受年轻人喜爱,也有穿婚纱“上头”者,就有点中西混搭了。图为 吴奇隆与刘诗诗婚礼。
梳头梳一起,红凉伞、金交椅。
梳头梳一团,生囝生孙中状元。
梳头梳一双,生田生孙做相公。
梳头梳一对,生囝生孙大富贵。
二下虱篦三下梳,新人头上好插花。
新人头插艾闽南新娘,入门得人疼。
后由父亲或兄弟为其罩上乌巾,送嫁姨再念:乌巾罩上头,夫妻恩爱到终老。罩伊前,翁某一世闲闲闲;罩伊后,翁某吃到老老老。"后女眷为姑娘系上肚裙(内装稻谷、麦穗、猪肉皮、柿饼、红枣、鸡蛋和泥塑孩儿诸物),象征出嫁后,带给男家农耕、畜牧兴旺、生男育女....诸多吉祥。后由送嫁姨引出,在祖龛前拜四拜,再向父母拜一拜,笄礼即成。
堵门、接新娘
古六礼中“亲迎”,大概就是这一步骤了。现代人早已用轿车取代花轿,男家由新郎的亲朋好友组成新郎团前往接亲,去的时候要单数,回来才能是双数(成双成对)。(新郎团)接亲、(新娘姐妹团)堵门,皆是年轻人喜玩之节目,通常双方“智囊团”会使出浑身解数,在允许的时间内,各出奇招,常引得笑声连连,也为传统的婚礼注入时代元素。
▲就算是进入了新娘的闺房,也要面临最后一关:找出新娘鞋,为新娘穿上。
一份《爱妻守则》、一束捧花,通常都是新郎必备之物,甚至还衍生出“单膝下跪献捧花”的招式。尔后新郎向新娘宣读爱妻守则,为其戴上胸花。辞别父母、祖宗。
▲新娘披金戴银(要将亲属、好友赠予的首饰都戴上),同时脸面罩上乌巾。
▲女家招待(男家)盘担长辈们、接亲人员,以及结婚当天男家招待女家堂亲们的点心。
罩乌巾
▲图片来自微博@俧凯。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相传,古代泉州的迎亲都在晚上(也为防止抢亲),为延续“黑夜迎亲”的习俗,出嫁前必须蒙上乌巾。同时乌巾还具有辟邪功能。新娘全身红衣红裙、红鞋红袜,一条乌巾更显特别,如今为兼顾喜庆与传统,多会在乌巾之上再罩一层红布。
《永春县志》“礼俗”卷载:“女冠髻所蒙黑丝巾,新郎以小天秤解之,取共免。”
泉州人婚礼所用乌巾为窄长的半透明绸布,其上四角亦会绑上折成团形的百元纸币。新娘出门时遮住头面,进男方家跨过火炉后,再由丈夫以秤杆挑落即可。
哭嫁
新娘坐于轿车上,新娘的家属每人手上(或衣兜里)捧着剪碎的茶枝、竹叶、彩片、和铅(闽南语铅同缘)片等,然后一个接着一个往新娘身上倒,完毕之后关上车门,车子启动后走出几步,新娘就要把扇子丢出去,让弟妹捡回保存,谓之“放心扇”,
▲图片来自图虫-小清新爱上狮子座
离开家时,新娘与父母告别,难免不舍而哭泣。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社会,也只有通过哭嫁,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和迷茫,逐渐演变为一种婚俗(还有一说:要哀哭,娘家才会兴旺)。“哭嫁”在全国多个民族都有分布,还有诸多哭嫁歌流传至今。
▲早先新娘上花轿,还要封轿门。然后以两条带尾的甘蔗为扁担,挑着一对玉笔灯,让孩童走在前头。这也是黑夜迎亲的遗俗。
牵新娘
新娘入门的时间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左右(但也不排除看了其他时间)。由孩童将新娘牵出“轿”,送嫁娘或者男家堂亲长者,一手捧竹笠(有的还撑红伞),一手握饭勺。
▲饭勺也跟着与时俱进了。闽南传统饭勺不仅是家庭用品, 更是民俗用品。作为婚庆饭勺,其造型多祥瑞,上朱漆、刷金粉。
竹笠为新娘遮在头上,不让新娘“见天”,过火炉(炉下覆砖一块,书红字双喜)驱邪,也不让其“踏地”。既防新娘的“煞气”触怒天地鬼神,也防招惹邪祟并带入夫家。
▲新娘头遮竹笠的来历,据说跟洪承畴的母亲有关。洪承畴降清以后,回乡接母,母异常气愤,以改嫁相逼,并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足不履清(朝)地。后人为纪念洪母闽南新娘,即在女子出嫁时采用米筛、竹笠遮头,以表示要承其遗志。
▲以白酒加大火势,应该也是为驱邪之意。入门四句:入大厝,凸凸富;一步一步,钱银铺路;脚踏入房,也要开店,也要开行;踏入房内,翁某恩爱无人知。
▲花包:用上等的精白面粉做皮,白糖、花生、肥肉、冬瓜糖等做馅,一般这样的一个“花包”就重一斤左右,这个花包要放在新房的床中(有的也用蛋糕),待新娘进门“请吃茶”以后就可以撤掉了。
新娘进洞房以后
送嫁姨的闽南四句要念得溜,才能够引导新郎新娘在进入洞房的一系列“行程”。
1.丈夫进洞房与妻子初次见面,为防“相冲”,须先背靠背、头碰头,(送嫁姨)口念"巴脊靠巴脊,钱银堆半壁;头后抵头后,吃到老老老。”再让两人面对面 —— “官人娘子来相见,日后翁某勿相诤;新人娘子来相识,日后家业会大发”。
2.将新娘送到床前坐在右侧,念“新人床前坐,贵子龙风来投胎:坐床坐伊正,新人得人疼。”再让新郎站在床前左侧,由新郎用厘戥挑去新娘头上的乌巾,念:“今日挑乌中,日后生子又传孙;乌巾挑伊起,红凉伞,金交椅。”
3. 吃“相见圆” —— “新人双双食红圆,夫妻恩爱到百年;观音送来状元囝,王母送来大官儿。” 夫妻各吃两粒圆后,还要互换手中的碗再吃。(送嫁姨)再念:“换丸换过来,生子传孙做秀才;换丸换一双,生图传孙做相公。”
相见(食茶)
新娘应请公婆兄嫂姑叔婶母诸亲“食茶” ,由送嫁姨引领,一一奉上(加了糖)的甜茶。
为怕“相冲” ,初次见面就留下不好印象,今后得不到公婆疼爱,故还需先来个背靠背、面对面,再由送嫁姨口念“四句“。
由于新娘与家人首次见面,大家都应备有见面礼:新娘备戒指(或者衣物、糖果)送给男眷,并备有金夹子之类首饰给女眷“插头”,各人亦应备金饰或红包给新娘”压盅“。
最高兴的莫属新郎的弟妹和晚辈了,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只收“见面礼”,就不必给新娘红包了。相见请吃茶之后就可以开桌咯。
母舅做大位
陪新娘过来的除了伴娘,还有新娘的亲属团。
俗话说:天顶天公,地上母舅公。外甥满月、四月日、十六岁、婚宴等,母舅必定坐“大位”。
▲(网图)以八仙桌和琴椅相配
宴席结束以后,新郎的长辈要跟新娘亲属团一一辞别,男家还要给挑灯的孩童和新娘的弟弟(即小舅子)包红包,这红包也不能太少,尤其是舅子礼,再相应地送上回礼给新娘的各位叔公或长辈(俗称”叔公份“)。待新娘亲属团回去了以后,新娘的家属还会来给她送“轿后点心”。
闹洞房
▲“冬瓜皮青,糖果蜜甜,新郎新娘,亲亲嘴”——2012年7月6日,李小璐与贾乃亮在北京完婚。
闹洞房俗称“绞糖”,开始于娶亲的隔天晚上。早年,有的一直延续到第七天,因为在整个闹洞房过程中,绞糖等节目最为生动有趣,乡人情有独钟,故一直沿袭此称呼。
闹洞房是一系列婚仪礼俗中最为开心热门的时刻,亲眷邻居欢聚一堂,不论长幼,均可尽情嬉戏逗乐、毫无拘束,故又称之为“七日内无大小”。
现在是结婚当天晚上就开始“绞糖”,移风易俗的倡导下,也不再怎么大闹洞房了,再加上新人为一场婚礼劳累多日,也是该好好休息。忙碌的婚礼说来就来,说走也是一眨眼的时间,什么时候盼着念着,什么时候又过了头。
那些你未婚、我未嫁的
多想他们在一起
以晋江某地婚俗为蓝本,各区域均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