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学堂学堂公众号手机端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nianxian2年前 (2023-03-11)阅读数 300#综合

【坚持原创,杜绝抄袭,欢迎关注,为您解惑】

寇准和包拯同是北宋名臣,但他们并未同殿称臣,赵德芳其事迹大多为小说演义杜撰,再加上他早逝,也没和前两人同殿为臣过。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先说寇准,准确的名字应该是寇準。他的官场生涯经历了宋太宗、真宗和仁宗三朝,太宗朝进士及第,才二十岁,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甚得太宗看重,三十二岁那年,升参知政事,就相当于是副宰相。真正让寇準扬名的是在宋真宗时期,在他四十四岁那年,他出任同平章事,就是宋朝宰相。那一年,大辽南侵犯宋,来势汹汹,直逼汴梁。朝野上下一片迁都的呼声,宋真宗也准备南迁,这时的寇準力排众议,反对迁都,进谏皇帝亲征。经寇準力谏,真宗依谏亲自到澶州督战,宋军军心大振,打退了辽军的侵犯,最终双方议和,签下“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为宋辽两国带来百年和平,为仁宗朝的盛世打造了一个发展的环境和基础,寇準也因此名留千古。但在北宋士大夫党争异常激烈的朝廷,寇準不断遭受排挤,曾两度罢相,最后被数度贬谪至当今广东湛江雷州,仁宗继位后不久他就在雷州病逝了,至终没能北归。仁宗曾为他追赠,复封莱国公。因此,寇準最主要的官场生涯是在太宗、真宗两朝。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开封有个包青天”,包拯的大名如雷贯耳,千百年来其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小说演义也对他多有推崇。但历史上的包拯并没有演义那么传奇和神话,包拯是宋仁宗朝第五年的进士,二十九岁才及第。包拯对双亲至孝,为了侍奉年迈的双亲,辞官回家,等到他的父母双亡,他守孝期满,才又复出做官,那时他已经三十八九岁了。刚开始是在地方为官,出任过多地知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端州,造就了他铁面无私的官场声名。小说演义中说他担任的开封府府尹,实际上他在开封府任职只有一年多还没到两年的时间,但他在任期间,改革了不少弊政,其中就包括告状者可直接持状纸至公堂见官,演义中改为击鼓鸣冤。包拯在仁宗朝是出了名的直言敢谏,在他出任言官御史中丞中,曾多次顶撞仁宗,但每一次仁宗虽然很生气,但最终都是依他之言采纳。所以,包拯之所以能有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美名,很大程度上是仁宗成就的,也可以说是宋朝刑不上大夫,对文人宽厚的国策成就的,换作别的朝代,包拯估计很难在朝堂中生存。六十三岁他才迁升枢密副使,枢密使是掌管军政的,大体的权力就是副宰相级别,演义中写他曾任宰相其实不大准确,第二年他就逝世了。因此包拯的官场生涯只在仁宗一朝,也就是说,寇準在包拯中进士前已经去世了,他们两不在同朝,也就没有同殿为臣的可能了。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赵德芳的形象在文学作品当中出现较多,一般都是众人口中的八贤王。但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真正的事迹较少,他是宋太祖的第四子,本来可以说是有机会做皇帝的,但继位的却是凭借“金匮之盟”上位的他的叔叔宋太宗,因此,他在太宗一朝的地位甚是尴尬,在太宗继位仅仅六年之后,年仅二十三岁的他就去世了,历史上甚至有被太宗做掉的说法。不过天道循环,该是他的还是他的,靖康之变,太宗一脉除了高宗赵构其他尽皆被金兵俘虏北去,而赵构虽然继承帝位,保了半壁江山,但却因为早年被金兵的追击吓坏了身体,年幼的太子也早夭,自此一直无后,为了祖宗江山得以传承,只能在太祖一脉中寻找继位之君,过继到他的名下,赵德芳的六世孙赵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太子,并最终继位是为宋孝宗,这样皇位又回到了赵德芳的后裔之中。

总体来说,赵德芳的事迹大多属于杜撰的,他也只是在太宗一朝为臣,时间不久,他逝世的时候,寇準也还没为官,故此他跟寇準有过同朝,但却没有同殿为官过。寇準主要的官场生涯是在太宗和真宗两朝,而包拯进士及第的时候,寇準也已经去世多年了,因此这三个人物虽是同为北宋时期的,但却没有同殿为臣过。至于文学创作中,说他们三人同朝为官,也是纯属杜撰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个人观点,为你解惑,不正之处,敬请指出,洗耳恭听,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