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海拾“遗”

娱乐网编2022-04-21 08:505510

乐海拾“遗”

之前介绍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时,列举了一些重要的单簧管室内乐作品;但如果把协奏曲也考虑进去,那个曲单有些单薄——至少还要加上几部极为重要单簧管作曲家的著作。这篇文字我们重点介绍本纳特·克鲁塞尔(Bernard Crusell,1775-1838)和他的《降B大调第三单簧管协奏曲》Op.11 以及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

先提一下前者。他本陌生——本纳特·克鲁塞尔这个名字真的少有耳闻,更别说作品;说它熟悉,因为其第二乐章与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实在太过相似,太难分辨了——它们的第二乐章究竟哪个更美、更动人,向来难分伯仲,只能将其比作单簧管协奏曲中的“双胞胎”。

乐海拾“遗”

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早已是古典音乐中尽人皆知的名篇,经历200年时间洗练,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仅出现在电影中就不下五次:1961年《Breathless》、1980年《American Gigolo》、1985年《Out of Africa》、1990年《Green Card》、1996年《Eye for an Eye》。其中最著名的片段自然是《走出非洲》。导演西德尼·波拉克把莫扎特这部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用做主题,通篇重复出现好多遍实在妙不可言。无论是情节还是场景,仿佛都是这首乐曲在人们脑中的映射:晚霞与宁静、苍凉与告别,单簧管在轻柔的弦乐协奏背景上吹奏温暖、忧郁的旋律,眼前一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寥落。但你立刻将体验到“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人生苦短,白驹过隙,转眼百年,总有离开的一天。曲终有告别时刻,告别人间的凄凉。在《走出非洲》中,无垠的荒漠,夕阳映衬着音乐中的苍凉味道,男主角死于空难,女主角黯然离去,从此人鬼殊途,也正是大英帝国殖民主义日暮西山的象征……这一切都与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互相映衬的天衣无缝。

乐海拾“遗”

莫扎特安魂曲简介100_莫扎特简介_音乐家莫扎特简介100字

这部单簧管协奏曲是莫扎特最后的一部协奏曲,也是他最后的几部作品——完成于他去世前两个月。但是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莫扎特健康还没有亮起红灯,为什么会写出如此凄凉的告别音乐呢?按理说,莫扎特的最后一年(35岁那年)对他来讲是个不错的年份——总共写出了三十多部作品:包括他的最后一部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最后一部弦乐五重奏《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K614、为《口琴(Harmonica)、长笛、双簧管、大提琴而写的五重奏》K617、两部歌剧——《魔笛》(Die Zauberflote)K620和《狄托的仁慈》K621、没有写完的《安魂曲》(Requiem)K626,还有就是这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Concerto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in A Major)K622。据说,《狄托的仁慈》莫扎特仅用了十八天就完成了。

乐海拾“遗”

那一年,莫扎特的经济状况也明显好转,得到了助人的年金,健康状况也相当不错,旅程安排也很局促:9月6日赶去布拉格首演自己的歌剧《狄托的仁慈》;9月30日,回到维也纳首演自己的《魔笛》,《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题给施塔德勒,当年10月16日在布拉格首演;维也纳首演在当年11月18日莫扎特简介,莫扎特亲自指挥。没想到这成了莫扎特真正意义上的“天鹅之歌”——两天之后,卧床不起,到12月5日与世长辞——从病倒到去世仅仅两周。人真的会有大限将至的先兆吗?否则为什么会写出如此凄凉、难过,告别一切的曲调?

乐海拾“遗”

莫扎特的这首单簧管协奏曲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末日,难道克鲁塞尔也一样吗?他的《降B大调第三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为何跟莫扎特这首协奏曲第二乐章有如此相近的意境和情调?克鲁塞尔写这部协奏曲是在1807年——自己32岁,正值壮年,朝气蓬勃,为何写的如此日垂西山、暮霭沉沉?

莫扎特安魂曲简介100_莫扎特简介_音乐家莫扎特简介100字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作曲家:克鲁塞尔,1775年生于当时隶属瑞典的一个叫Nystad的地方(现在属于芬兰)。父亲是订书匠人,家中贫寒。他八岁起学习单簧管;十三岁进入军乐队,当义务乐手;1791年(正好是莫扎特去世那年),被派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不久,克鲁塞尔在当地宫廷乐队谋到一个公职。从1793年-1833年,他在宫廷乐队里担任单簧管演奏家,一干就是四十年。据悉他是全乐队薪俸最低的乐师,期间他还四次去德国柏林学习单簧管和作曲。也去过两次法国。

乐海拾“遗”

在当时,克鲁塞尔是全瑞典,乃至是全欧洲最杰出的单簧管演奏家之一。他很有语言天赋,懂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曾把莫扎特、罗西尼的歌剧翻译成瑞典文,班上当地舞台。他不但演奏单簧管,还指挥歌剧和交响乐;自己也作曲,主要作品是为管乐器,尤其是单簧管而写,例如最著名的三首单簧管协奏曲和三首单簧管四重奏。

据悉,单簧管在欧洲出现的相对较晚,在英国、法国,单簧管最早要等到十八世纪后半叶才得以使用。芬兰使用单簧管的时间不会早于这个时期,所以克鲁塞尔八岁(1783年)开始学习单簧管,以此成名,还写单簧管作品…这一切足矣证明他算是芬兰最早一批单簧管演奏家和作曲家。

乐海拾“遗”

音乐家莫扎特简介100字_莫扎特安魂曲简介100_莫扎特简介

十八世纪初,欧洲还没有单簧管这种乐器,那时候使用的是一种叫“沙吕莫管”(Chalumeau,法文词汇)的乐器。它结构简单,音域很窄,不能当做独奏乐器。后来一个叫丹纳(Johann Christoph Denner,1655-1707)的德国纽伦堡人发明了现在的单簧管(这跟德国人波姆发明现代长笛挺类似)。不过也有人认为是他的儿子Jocob是真正的单簧管创作者,因为现存最早提到“单簧管”这种乐器是在1710年——Jocob的一张订单上。里面除了一对单簧管,还有双簧管、长笛和沙吕莫管等几种乐器。那时的单簧管很简单,只有两个阀键,但音域已经比沙吕莫管宽很多了。就这样,作曲家逐渐开始给单簧管写作品,但最初单簧管还只用于军乐队,一般乐队是不用这种简单乐器的——这就是八岁的克鲁塞尔能参加军乐队的客观原因之一。

乐海拾“遗”

如今能找到最早的单簧管乐曲是1716年,一个叫J,A.J.Faber的德国人写的一部弥赛曲。后来维瓦尔第开始在他的协奏曲中使用单簧管。单簧管传到英国、法国的时间要晚很多——1742年,一位叫“查理先生”的人现在爱尔兰和苏格兰演奏单簧管,后来他在英国演出了近二十年,才把单簧管介绍到英国。英国独立开始生产制造单簧管要等到1771年;法国稍早些,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制造。但那里只会制造两个阀键的单簧管,而此时在柏林已经可以生产六个阀键的单簧管了。

单簧管在德国的发展走到了欧洲前列。十八世纪中期,它已经开始在正轨的乐队中出现了,所以克鲁塞尔在瑞典宫乐队中任单簧管乐手后要到德国留学。在德国中部曼海姆这个地方,有当时全欧洲最优秀的一支乐队,很多作曲家为其作曲。这批作曲家后来在历史上被称为“曼海姆乐派”。其中为单簧管作曲的人很多,最著名的当属捷克作曲家斯塔米茨父子(Johann Wenzel Anton Stamitz,1717-1757;Carl Stamitz,1745-1801)。莫扎特在1778年造访曼海姆后在给父亲的信中不禁感叹:“哎!倘若我们也有单簧管,那该多好!”

乐海拾“遗”

莫扎特简介_莫扎特安魂曲简介100_音乐家莫扎特简介100字

可见当时在奥地利乐队中单簧管还没有普及。即便是莫扎特,也要到1771年才开始把单簧管用在自己的一部《嘻游曲》(Divertimento,K113.)中。直到1780年之后,莫扎特才开始在每一部歌剧中都给单簧管留有位置。

莫扎特是第一位给单簧管写过举足轻重作品的大神级作曲家。他一共写了三部以单簧管为主角的器乐作品:《单簧管三重奏》K498、《单簧管五重奏》K581,以及这篇文字着重讨论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这三部作品都写给施塔德勒。K622.这部协奏曲当时使用的单簧管不是现在的乐器,那时候叫“巴塞特单簧管”(Basset Horn)——一种中音单簧管。

乐海拾“遗”

到了十九世纪,写单簧管作品的作曲家逐渐增多,但大都仅限于两种:其一,自己就是单簧管演奏家,比如克鲁塞尔;其二,仅给特定的单簧管演奏者题献作品,比如韦伯和门德尔松专门为Heinrich Joseph Basermann(1784-1847)写作品;斯博专门写给Johann Simon Hermstedt(1788-1847)。

莫扎特和克鲁塞尔的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为什么如此相似?这是因为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正式出版于1801年,克鲁塞尔是这部协奏曲正式出版后第一位演出此曲的单簧管演奏家。具体演出时间已无可考,但至晚不会迟于1802年;而克鲁塞尔写自己的《降B第三单簧管协奏曲》(Op.11)大约在1807年_可以肯定是在自己演奏完莫扎特协奏曲之后,内心刻上了痕迹。

莫扎特简介_莫扎特安魂曲简介100_音乐家莫扎特简介100字

乐海拾“遗”

我们相信,任何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爱好者一定会接受克鲁塞尔的这首《降B大调第三单簧管协奏曲》,因为它们不仅旋律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更可贵的是给人一种平静之美,一种不轻言的哀伤却任人湿了眼眶。当一生的责任都已履行,当亲手给画上句点,终于可以安静回望一生时;挥手作别,总会泛起不舍——不论这个世界多么不完美,总有留恋……这两个乐章在勾画这样的风景。

克鲁塞尔在这一乐章结尾处用乐队轻柔地奏出跳跃的节奏——这也是莫扎特在协奏曲中惯用手法,单簧管旋律平静、悠远,慢慢淡化,好似夕阳最后一抹光掩于地下……

乐海拾“遗”

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教授的葬礼上播放着他一生钟爱的“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倘若人生注定是一场漫长告别莫扎特简介,到说再见时,你又会选择怎样的音乐?莫扎特和克鲁塞尔——他们的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它们或许是个优选。因为在如此的音与画中,终于可以同每一位列席宾朋平静地说一句:

肯与邻翁空对吟

隔篱呼取尽余杯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