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时,有一支制霸中国沿海的海上军事力量,即郑芝龙创建的郑氏武装集团。
这支军队,在当时的海上作战几近无敌(同数量战舰对垒的话,战术和火器的质量落后于荷兰、西班牙等),是能影响到明末清初局势的一股决定性势力。
曾有很多分析文章认为,如果当时郑氏武装集团,能顺着大海,北上山东、北直隶,或辽东的话,对占据北方的清朝的威胁是最大的,也几近无解。
这种见解对不对?不好判断。但这支军队确实能给清朝制造很大麻烦,清朝在清缴了陆上所有的抵抗势力后,都还过了近二十年,才搞定郑氏武装集团,由此可见一斑。
郑氏武装集团最让清朝感到无奈的,当然是他们的海上军事力量,但要想跟清朝抗衡,单凭海上力量是无法办到的,必须要有强横的陆军,以及能招兵、养兵的根基之地。
这一点,如果南明的各方势力能团结一致的话,几乎就不成为问题,郑成功麾下的陆军不行,不还有李定国,还有夔东十三家等其余擅长陆战的势力?
但南明的各方势力,从崛起到灭亡,都没能有效地联合作战,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整合过。
相对的,郑氏武装集团每次军事行动,也都是以自己为主的独自作战,出动后的战略、战术效果都大打折扣。
即便如此,郑氏武装集团给清朝的压力,也还是最大的,他们的生存能力远超南明其余的势力。
郑氏武装集团最终的消亡,和几任掌权人的决策失误有很大关系,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有三次,是由三任掌权人分别作出的决策,本文就谈谈这三次郑氏武装集团的决策失误。
一:郑芝龙降清
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郑芝龙在福建拥戴唐王朱聿键成立了隆武政权。
此时的郑芝龙绝对是志得意满,名义上是隆武政权,但实际上是郑芝龙主导,隆武皇帝也把复兴的希望给了郑芝龙。
当然,清军进攻的压力,也要压在郑芝龙以及郑氏武装集团身上。
如果郑芝龙想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该是竭力帮助隆武政权生存下去。
从他掌握的海上军事力量看,他还不是困兽,是有退路的。
进可攻、退可守或跑,清军也无法追到海上,如此的优势,郑芝龙却在清军向福建进军时,放弃了抵抗。
当时清军派往进攻福建的军队并不多,而且,在清军没有占领广东的情况下,郑芝龙想守住地盘,也是有险要地利可依仗的。
可在儿子郑成功的苦苦相劝下,郑芝龙最后投降了清朝,把福建拱手相送,葬送了隆武政权,也葬送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基业。
郑芝龙的这次决策,很显然是重大失误,他是用商人思维去处理明、清之间的争斗,害怕战争。
也或许是长期安逸的生活,让才43岁的他失去了斗志。
郑芝龙的不抵抗和投降,让郑氏武装集团有了一次小分裂,力量被削弱了一些。
也失去了福建这块已经被郑芝龙经营了十多年的根基之地,对郑氏武装集团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因为郑芝龙的降清,让隆武政权灰飞烟灭。
从后来南明永历皇帝的行为看,隆武皇帝显然更适合领导抗清,导致隆武政权覆灭的郑芝龙罪过大了。
郑芝龙本人投降清朝后,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待遇,被监视居住14年后,郑芝龙被清朝杀害。
二:郑成功收复南京未遂
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出师北伐,这次北伐还得到了张煌言一部的配合。
其时,清军主力在西南地区围剿李定国所部,江南地区兵力空虚。
初期,郑成功部势如破竹,先后打下瓜州、镇江等南京(清朝改名叫江宁)外围城市,南京已经成为郑成功的囊中之物。
但在向南京进军的路上,郑成功开始犯错。
从镇江向南京出发时,张煌言建议郑成功从陆路进军,只需要二、三天,就可以杀到南京城下,以免清军有时间布防。
但郑成功却坚持从水路进军郑芝龙,走了十多天才到南京。
郑成功慢吞吞的步伐,不但迫使早就到达南京城下的张煌言部被迫离开南京攻略他地,失去了一个重要帮手,还让清军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郑成功大军到达南京后,没有马上趁势攻城,还接受了南京清将提出的:“奈我朝有例,守城者过三十日,城失则罪不及妻孥......乞藩主宽三十日之限,即当开门迎降。”的诈降的说法,准备在南京城外等着不战而胜。
当时,郑成功麾下大将甘辉看出了清军可能是在行缓兵之计,建议不要等清军开城门,马上出兵攻打,但郑成功没有听从甘辉的建议。
而清军却利用麻痹郑成功的时间,从周围各地调来了援兵,并趁郑成功毫无防备之心时,主动出城决战,一战大败郑成功。
最终,占据绝对优势的郑成功因忽视了张煌言、甘辉的正确建议,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在南京城下饮恨。
这一战,也严重打击了郑成功的斗志,此后,郑成功放弃跟清朝在陆地上争雄,把重心转向收复台湾,并在收复台湾后不久去世。
三:三藩之乱时,郑经攻打福建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
此前,镇守福建的耿精忠已经联络好了在台湾的郑经,相约一起对清朝发起进攻。
无论是从战术角度还是战略角度,此时的郑经,应该配合三藩攻打清军,这是难得的反清复明(也不一定是明)的机会。
郑经可以去打南京郑芝龙,打浙江,甚至去打山东、天津,他海军力量强横,可以随便沿着海岸线打。
清军因为要应对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的陆上进攻,估计没有多余的军队沿海布防,郑经有很大的机会取得突破。
但郑经却指挥麾下的军队去福建和广东,找耿精忠和尚可喜这两个所谓的盟友去要地盘,不给,他就开战。
当时,在三藩中最能打的吴三桂被清军死死地挡在湖南后,比较善战,也敢战的耿精忠就是击败清军最大的希望了。
而且,耿精忠也不负所望,他从福建出兵,最远打到了安徽。再努力一点,他就可以威胁江南了,甚至有机会把被清军困在湖南的吴三桂解放出来。
如此的话,“三藩之乱”的局面就大不同了,没准能抢下长江以南的所有地盘,跟清朝划江而治。
可郑经这个盟友在他背后捣乱,导致了耿精忠兵败垂成,也间接导致了三藩的失败。
郑经在“三藩之乱”初期,趁着盟友需要他,或强要,或攻打,在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拿下了好几座城池。
但当耿精忠、尚可喜等都失败后,他占据的城池,马上就被清朝夺回去了,等于偷鸡不成蚀把米。
坦白说,郑经在“三藩之乱”时的表现,完全没有顾全大局的胸襟,他的捣乱,是在帮助清朝平叛。
没了三藩的威胁,清朝就把目光盯向了台湾,“三藩之乱”结束的两年之后,清朝就派施琅把台湾给收复了。
四:总结
以上是明末清初时,郑氏武装集团三代掌权人做出的三次最重大的决策失误。
相比较而言,在这郑氏三代的三次重大失误中,只有郑成功值得肯定,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坚持抗清,以及后来有收复台湾的重大功绩。
而是郑成功在南京城下的失败,仅仅是因战术失误导致的战略失败,初衷始终是有正面意义的。
但郑芝龙和郑经的两次重大失误,却从一开始就错了,直接就是战略决策上的重大错误。
一个不战而屈膝投降,一个不顾大局,间接帮助了敌人。
郑氏武装集团空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却没能很好地发挥,相当可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