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既生瑜,何生亮,精华在下半句,但是少有人知

综合网编2022-05-14 18:157050

俗语:既生瑜,何生亮,精华在下半句,但是少有人知

对于很多历史人物,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但是大致的方向却是一致的,而影响着我们观点的差不多都是记载着那些历史人物事迹的书籍,根据书中的故事和作者的评价来判定这个人物的性格。

但即使是一些非常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某些对人物性格的描述也并不一定客观真实,比如在《三国演义》里面,将周瑜刻画成了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处处与诸葛亮比较,还因为比不过人家而处处设计人家,最后还活活的被诸葛亮气死了,最后还在死之前说出了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就是说既然有了我周瑜,为何还要出现一个诸葛亮。

俗语:既生瑜,何生亮,精华在下半句,但是少有人知

这样看来,这句叹息就是周瑜在抱怨,怨恨诸葛亮的存在,让他周瑜没有容身之地。这就让人们对周瑜的印象大打折扣,觉得这个人简直就是太小气了,度量太小,还不允许比他好的人存在。

很多人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著作,便对周瑜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本来他们觉得这个人物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功绩的,是个很优秀的男子,可是看了三国之后他们便觉得,这周瑜也不过如此,所有的伎俩在诸葛亮面前都不值一提,肚量还那么小,一点也比不上诸葛亮。于是诸葛亮的形象在众人的心中高大了许多,而周瑜的形象却是跌了许多。

俗语:既生瑜,何生亮,精华在下半句,但是少有人知

事实上在这本著作里面,作者对周瑜的描述并不完全正确,甚至可以说将周瑜的形象破坏了很多,只不过是因为作者想要抬高诸葛亮的地位,然后贬低周瑜,突出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实际上周瑜不仅是当时的美男子,娶了当时的江南第一美女小乔,而且他的智慧一点也不差,能文能武,各方面都很优秀。

且不说他和诸葛亮两人之间到底哪个更厉害,光是从肚量上来说,周瑜绝不是演义里面说的那般狭隘,我们可以从他在死前说的下半句话看出,这句话是这么说的“君未归,孤何安!”

俗语:既生瑜,何生亮,精华在下半句,但是少有人知

看了这下半句,再联系上面说的上半句,我们就可以看出,周瑜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他并不是在嫉妒,而是在叹息。他知道诸葛亮的才能并不在他之下,所以一直想着将这个才子拉拢到自己这一方来,和他一起辅佐孙权,如今他有时日不多了,这个期望越发浓烈,希望在临死之前能让诸葛亮知道他的想法,去辅佐孙权,一起成就千秋霸业。

大家肯定有些疑惑,周瑜不是被气死的么?应该是很快就死了,怎么又说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像是快病死那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俗语:既生瑜,何生亮,精华在下半句,但是少有人知

没错,周瑜其实并不是被气死的,上文已经解释了周瑜的心胸并不狭隘,所以被气死这个说法就不成立了,事实上周瑜是在西进的半路上病死的,而他发出感叹也是因为他的战略计划还没有实施,他的身体便不行了,死之前心中万般难过,于是才发出这句感叹,这个时候他还年轻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了。

俗语:既生瑜,何生亮,精华在下半句,但是少有人知

所以说,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的时候,不仅要品味其中作者的意味,去感悟其中的道理以及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还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既生瑜何生亮,不要完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因为每个人的看法和见解都不一样,对喜爱的人物也有着一定的偏爱,于是难免会踩低另一个人物,去捧高喜欢的这个人物,从而给读者们灌输了不正确的观念,使得读者们也无法客观公正的去评价书中的每一个人物。

这样,历史人物的形象就会被破坏,人们也会一直曲解这个历史人物的人物形象,这是很不利于人们真正的了解历史的。因此,还是建议大家在看一些作品时,也不要忘记去参考一些其他的相关书籍,正确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

既生瑜何生亮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