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有矛盾,既然是天衣无缝那就不可能真相大白,充其量也必须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看法,无法得出最后的答案。
所以要说所谓的天衣无缝,但最后却还是真相大白的事件,只能是做事者自以为的天衣无缝,通过各种手段和错误咨询,企图欺瞒世人而言的。
说到这,我倒是想起了一桩民国大案:宋教仁刺杀案。
1913年3月,应袁世凯之邀的宋教仁前往北京,在上海转车时,在车站遇到刺杀,宋教仁被冷枪击中,连中三枪,经抢救无效,于3月22日凌晨去世,死时年仅三十二岁。
宋教仁出生于清末湖南桃源县,自幼淡薄功名而心怀天下,在进入武昌中学堂进修的时候,宋教仁认识了一生的挚友黄兴,两人联合一批志同道合之士,组建了力图反清的华兴会,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宋教仁被任命为司法部检事长,亲赴东北传播革命火种。
武昌起义前夕,宋教仁以上海《民立报》为舆论喉舌,在长江地区散播起义宣言,清朝覆灭后,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宋教仁出任法制局局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民国开国元勋。
宋教仁在民国建立的道路上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被誉为“中国的杰佛逊”,他所制定的《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各部官制通则》等法规,更是让一盘散沙的民国临时政府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最开始时,宋教仁极力主张责任内阁制,要求以宪法为中心,以民选议会为立法机关,与政府、法院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但这一点遭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总统制势力的阻挠,宋教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重视。
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后,以下野为代价换取袁世凯的倒戈,民国大权落入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权之手,此时孙中山热衷于铁路建设,黄兴等人消极怠工,只有宋教仁一人依旧热情高涨,继续主持建立责任内阁,限制大总统权力的政治斗争。
也是因为宋教仁一根筋地组织内阁,引起了妄图独揽大权,做回民国皇帝的袁世凯顾忌,当时国民党的总务会议议长谭人凤就明确地说,在国民党中的各级人物,袁世凯最忌讳者唯宋教仁而已。
而促进宋教仁被害一案的催化剂,就是1913年3月的国民党以压倒性优势,当选国会多数议员,宋教仁作为国民党代理理事长,成为了当时国民党的实际领袖,他的责任内阁主张也得到了多数力量的支持,可以说,只要宋教仁能安全抵达北京,那用以限制独裁者的内阁必将成立。
对此,大总统袁世凯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在利诱不成的情况下,袁世凯决定对宋教仁进行刺杀,宋教仁风头太盛,很多朋友都写信来告诫他,前往北京的途中要加强保安,严防刺杀的事情发生,可宋教仁一概不听,大摇大摆地前往北京。
宋教仁去世之后的第二天,上海各大报馆都将此事挂上了头版头条,全国震动,各界义愤填膺要求捉拿凶手,黄兴等人代表国民党致信上海巡捕房,已准备了赏银一万缉拿凶手归案。后经字画商王阿发的举报,上海巡捕房数天捉拿了与宋教仁被杀案有关的部分有关人士。
拔出萝卜带出泥,从直接行凶者武士英开始,到直接指使者应桂馨,再从应的家中搜出内幕书信,指明此大案的主谋,就是当朝大总统袁世凯,以及同谋,为应的顶头上司、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和国务总理赵秉钧。
在黄兴等人的坚持下,上海地方法庭决定公审行凶者武士英,但巧合的是,武士英在戒备森严的牢狱中居然暴病而亡,由于袁世凯暗中施加压力,所以关于武士英的死因迟迟没有查明,武士英一死,宋教仁案的线索就断了。
武士英的暴毙,很显然就是袁派势力所为,但当时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袁世凯的罪行,国民党内部群情激奋,要求武力讨袁,后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可惜败于北洋军之手,国民党人分崩离析,逃亡海外避难,袁世凯自以为从此高枕无忧。
可是天网恢恢,宋案直接罪犯之一的应桂馨,在看到国民党失败后,以为从此无事,每天招摇过市地炫耀自己刺宋的大功,被袁世凯派人将其暗杀于火车上,而赵秉钧在听到应桂馨死后,自感兔死狗烹,急忙请辞掉国务总理一职,改任他职。
赵秉钧本想弃职保命,安度晚年,但最后还是死于袁世凯派来的医生手里。洪述祖则在宋案后溜去青岛躲了起来,直到袁世凯死后,才改名换姓回到了上海,但宋案关系重大,洪述祖在上海时被宋教仁之子宋振吕认出,被当场抓获,扭送至法庭,后判决绞刑。
至于幕后主使袁世凯,他也没蹦跶多久,在宋教仁死后,天下皆知袁世凯为凶手,孙中山虽发动二次革命失败,但紧接着的护国战争得到了全国各省响应,袁世凯军节节败退,终于在1916年5月被十九省联名要求退位,并送往法庭审理宋教仁案,袁世凯忧心忡忡,一病不起,在七天后忧惧而死。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