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研究,一年996,央妈有了什么样的成果?

财经网编2023-03-13 16:042730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公开场合透露了央行数字货币的最新进展。他表示,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从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就已经是996了,做相关系统开发,央行数字货币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所谓DC/EP,即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和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的简称。要想看清逐渐揭开面纱的官方数字货币,你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

  1,替代纸币和硬币

  在穆长春的讲话中,再次明确了央行数字货币是M0的替代,并不涉及M1和M2。

  这是什么意思?

  从学术角度而言,M0=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M0+企业等单位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通俗来讲,M0其实就是我们手中的现金。这也就意味着,央行数字货币注重的是代替我们手中的纸币和硬币。因为它们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

  有人要问了,支付宝之类的不是已经替代这些纸币和硬币了吗?

  穆长春对此的回答是,现有电子支付工具,比如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基于现有银行帐户紧耦合的模式,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满足。所以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于现钞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

  这里有两个信息点,匿名和网络。首先,官方的数字货币肯定会支持匿名支付,但如果你以为能够靠匿名干些坏事,那无疑想得有些多了,这一点在后面会有说明。此外,上述信息似乎也指向一种可能,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在通信网络不佳或者没有网络的状况下,也可以完成支付。

  为什么不涉及M1和M2呢?这是因为M1、M2现在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另外,支持M1和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网络支付手段等日益高效,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用央行数字货币再去做一次M1、M2的替代,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且会对现有的系统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2,不一定用区块链

  一直以来,提到数字货币,必然挂钩区块链技术。但是这一次,央行却说“不一定”。

  穆长春表示,在原来设计的时候,曾经有过用区块链的设想。后来发现有一个问题,因为法定数字货币是M0替代,如果要达到零售级别,高并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坊是每秒10笔到20笔,Libra根据它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可以设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

  也就是说,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虽然有其优点,但是根本无法满足中国零售级别的应用需要。比如Libra的标准,只能满足国际汇兑。如果像比特币一样做一笔交易需要等40分钟,那整个超市门口都要排大队了。

  所以,央行决定,不预设技术路线,保持技术中立。数字货币的技术并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路线都可以,央行称它为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穆长春透露,目前技术还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最终会跑赢比赛。所以这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当然,技术路线要符合央行的门槛,比如因为是针对零售,至少要满足高并发需求,至少达到30万笔/秒。

  虽然不一定采用区块链技术,但央行也明确,法定数字货币既具有数字货币的特征也就是价值体系特征,又具有账户松耦合特征,还具有无限法偿的特性。从央行角度来讲,无论是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是电子支付还是所谓的移动货币,采取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而对老百姓而言,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相对模糊的。

  3,坚持中心化

  众所周知,诸如比特币这种加密数字货币的一大特性,就是去中心化。但央行的数字货币,却明确了“中心化”。

  这是为什么?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随着货币形态变化而改变。因此,仍然要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同时,为了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需要继续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双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里第二层指定运营机构来进行货币的兑换,要进行中心化的管理,避免指定运营机构货币超发。

  最后,因为在整个兑换过程中,没有改变二元账户体系,所以应该保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这也需要保持央行中心管理的地位。

  简单来说,就是央行数字货币和比特币之类不同,虽然形态变了,但它本质还是一种由央行信用担保的负债,那当然也要像实体化的人民币一样,由央行来进行货币调控、政策传导以及避免超发等。如果放任去中心化,那肯定会出大乱子。

  穆长春还特别强调,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与电子支付工具是不同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电子支付工具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而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我们是账户松耦合,即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这样,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央行要在保证交易双方是匿名的同时保证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这两个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这也就是之前提到,利用匿名支付干坏事不大可能。

  如此看来,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将脱离传统银行账户的限制,打造一个全新的网络,但是否又需要一个新的数字货币钱包呢?目前还犹未可知。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