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宗“最” 最高荣耀也不乏诙谐(图)(转载)
N宗“最” 最高荣耀也不乏诙谐(图)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汉·帕穆克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东方IC供图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东方IC供图
雷恩哈德·泽尔滕
核心提示
年复一年,诺贝尔奖几乎已成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奖项,成为对人类科技创造最荣耀的表彰,甚至成为某种是非评判标准,难怪诺贝尔奖总引起人们的关注。迄今为止,诺贝尔奖走过了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一年年的激烈竞争,一年年的花落各家,很多获奖者在赢取这份特别收获的同时,也给诺贝尔奖的历史留下了别开生面、趣味横生的“之最”……
A ■最痛苦
没及时发表论文而错过诺奖
2004年,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一个美女和一个俊男上台,两人手里各抓住一条红色绸带的一端。当他们两人靠近的时候,绸带松垂着,两人之间很自由,彼此不受束缚;但是当两个人身体分开并向后仰,使得绸带绷紧了的时候,他们就不自由了,而且不能分开
(除了剪断红绸带。为什么用红色绸带?这也有讲究,因为这与物理学的所谓“红色奴役”有关)。这就是“渐近自由”理论:夸克彼此之间离开得越远,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越大;当它们靠得很近的时候反而相互作用很小,非常自由。简单说就是:越靠近越自由;离开得越远就越不自由,而且永远不能把它们分开……2004年诺贝尔委员会颁奖时用一出小品如此诠释。三位美国物理学家格罗斯、维尔切克和波利策正是由于其在1973年发现: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夸克(夸克,通俗地说就是:人类目前不可再分的物质基本粒子)有一种所谓“渐近自由”的特性而获得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面对这个小品,有两位物理学家却笑不起来,而且悔得肠子发青。一位是特霍夫特,一位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徐一鸿。徐一鸿在1972年春天就想到了“渐近自由”,但是这种想法在那时是太出格了,因此他没有敢再往下想。
最可惜的是美国物理学家特霍夫特。在1972年春天马赛一次会议上,他对德国物理学家西曼尼说,他可以证明“渐近自由”符合现有的理论;西曼尼觉得难以置信说:“倘若你是对的,那么你应该马上发表这一结果,因为这会十分重要!”可惜特霍夫特当时忙于进行另外一项还没有结束的研究,没有听从西曼尼的建议。到1973年格罗斯、维尔切克和波利策发表他们的发现以后,特霍夫特真是后悔得想自己把自己狠狠揍一顿!
B ■最怪诞
自认是心理学家却获经济学奖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丹尼尔·卡尼曼 (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弗农·史密斯(美国)。他们获奖原因是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做了开创性工作。
卡尼曼认为自己是一名心理学家而非经济学家。他1934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196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他拥有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头衔。
2002年10月9日,当他得知自己获奖消息后,十分激动,以至于把自己反锁到屋外,后来来庆贺的人们不得不破窗而入。
C ■最惊讶
文学奖得主当初小说无人问津
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1929年11月9日生于布达佩斯,是一名犹太人,1944年被德国纳粹遣往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来又转到德国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5年获救。
1948年,凯尔泰斯应征入伍,当了两年兵。退伍后,凯尔泰斯没有找工作,而是在布达佩斯自由写作和翻译。1965年,凯尔泰斯完成了他写“集中营的幸福”的《没有命运》的手稿。10年后小说才出版,但是几乎无人问津。这段出版遭遇被写进他的第二本小说《惨败》(1988年)中。1985年,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政治氛围里,《没有命运》的新版才给他带来了他应有的文学上的认可。凯尔泰斯把他的《没有命运》和《惨败》《祈祷文——给未出生的孩子》(1990年)合称为“没有命运者三部曲”。
1990年,凯尔泰斯的作品《没有命运》以《没有命运的人》的书名第一次在德国出版发行,未引起任何反响。直到1996年,新的翻译版本《一个没有命运者的小说》在柏林出版,才真正引起轰动。1995年凯尔泰斯获得德国布兰登堡文学奖,或许对他获诺贝尔奖有所影响。
得知获诺贝尔奖,凯尔泰斯当时惊呆了,半天没有说出一个字来。
据《半岛都市报》
诺奖“之最”……
■最巧合的获奖者
2007年10月10日,2007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为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幸运获奖。
巧合的是,当天正好是埃特尔71岁生日。所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第一时间拨通了埃特尔的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并送上生日祝福。埃特尔说,这是“任何人所能想像到的最佳生日礼物”,也是“一生只能获得一次的生日礼物”。
事后,埃特尔向媒体承认:接到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通报获奖电话后,他哑然失语,紧接着泪水开始涌向眼眶……
■最郁闷的获奖者
能成为获奖“黑马”自然让人喜出望外,可是,也有一些本来很有实力的获奖者是在苦等了很多年之后才终于得到了诺贝尔奖的认可,不免郁闷。
1911年,劳斯就公布了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伟大发现,但是,这一发现一直没有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关注,结果劳斯直到85岁才获奖。
■最有个性的获奖者
因健康原因,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没有亲自前往瑞典领奖,但他事先录制好了自己的演讲稿。很有个性的品特在演讲中没怎么提及文学,而是重点谈论了政治问题。他强烈谴责美国总统布什和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称他们应该因入侵伊拉克受到起诉。
■最年轻的获奖者
到目前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是英国人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他以对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而获得物理学奖,获奖时只有25岁,而且他当年是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分享了这一奖项。
■最唯一的获奖家庭
某种程度上,或许上述获奖者之最都有一定的可替代性,毕竟100多年来获奖者太多了。但是,有一个诺贝尔“之最”绝对是全球唯一,起码到现在属于“前无古人”,至于会不会“后无来者”则要看历史的发展,这个唯一来自居里家族。
居里夫人和丈夫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居里夫人又再次获奖,而20多年后,他们的长女也和丈夫约里奥一起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
一个家庭有两对夫妇获得诺贝尔奖,其中一人还获奖两次,真可谓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家庭”!
据《石家庄日报》
■延伸阅读
诺贝尔奖:
千奇百怪的获知方式
一年一度诺贝尔奖的揭晓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时而人们会对奖项的最终得主唏嘘错愕,同时,诺奖得主们也常惊讶于自己的获奖,而他们的获知方式有的也是戏剧性地雷人。
“午夜凶铃”
美国硅谷时间2009年10月6日凌晨三时,还在睡梦中的物理学家高锟夫妇突然被电话铃声吵醒,妻子黄美芸迷迷糊糊地接起电话,得知丈夫获奖,她惊呆了:“我说不出话,当对方问感受如何,我只会说我说不出话来。”随后,当黄美芸叫醒高锟并告诉他这一消息时,轮到高锟惊讶了:“我?”
无独有偶,1998年经济学奖得主、印度人阿马蒂亚·森同样遭遇了“午夜凶铃”,由于身处地球的另一端,阿马蒂亚收到委员会通知得奖的电话时同样已是深夜,拿起电话之前,他还忐忑不安,甚至担心“一定是发生了令人非常悲痛的事”。而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丁·查尔菲同样是半夜听到电话铃响,睡意正酣的他以为是邻居打来,没爬起来接听。
“极速追车”
1997年,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与夫人福兰卡·拉梅一起致力于用戏剧——尤其是以专业艺术家喜剧的风格——为底层民众的利益呐喊,被广大民众亲切地称为“人民的游吟人”。因为继承了中世纪喜剧演员的精神,贬斥权威,维护被压迫者的尊严,他一度被美国拒绝入境。
达里奥·福是在马路上得知获奖消息的。当时他正开着车,从后视镜里看到自己被某电视台的车紧紧尾随,一节目记者从车窗探出头声嘶力竭地大喊,直到该记者拿着标语牌贴在车窗,上面写着“达里奥,你得了诺贝尔奖”时,他才明白自己不是正被黑帮追杀。
人群围屋
1994年,德国的雷恩哈德·泽尔滕与其他两位同行以“非合作博弈理论之均衡分析”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殊荣,同时他也是电影《美丽人生》的真人主角纳什的研究伙伴。
获奖那天,并不知情的泽尔滕如往常一样在购物回家的路上,拎着袋子,闲庭信步。当看到自己的屋外被一大群人包围着,周围一片嘈杂时,他大吃一惊,还以为寓所遭盗窃,后来有人上前道贺,才得知获奖。
机师相告
1991年瑞士籍化学奖得主理查德·恩斯特,是在莫斯科飞往纽约的客机上,由机师亲自走到座位告诉他得奖的消息。
当时,恩斯特准备从莫斯科飞去纽约。机长微笑着朝他走过来说:“你获奖了。”恩斯特很不解,一脸迷茫。当机长告诉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他很高兴,并且向乘务员要了啤酒来庆贺。“不过当时飞机上的其他人最关心的还是我会怎样利用这笔钱。”他在后来接受电台采访时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