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
两年前,余秋雨把自己开设的文化硕士课程,放到网上播出。后来,又出版成书,名为《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小学课文里的内容吗?为何学到硕士级别,还成了必背篇目呢?
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所有有志于学文的同学们,都有必要重新阅读领悟,切莫去听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谬论。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
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
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绿字的最终定型,是千年来各路诗评家、诗选家共同认可的结果。读不出它的好,只能是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问题。
一、重读《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翻译:
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
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他很高兴地乘船,从京口,也就是如今江苏的镇江一带出发,赶往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
船行到瓜州的这个地方,王安石半带着愉悦,半带着矛盾写下了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开得很。顷刻之间,就到达了。
第二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钟山,但是这个时候,钟山被几座山峦挡住了。
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王安石用了只隔二字,表明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成分更多。
因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么他变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机会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
第三句就是争议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是王安石修改十几次以后,得到的最终版本。
又绿,说明它以前也绿过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为相的时候,当时的宋神宗支持他进行变法。这是第二次起用他为相,所以就叫又绿。
为什么他要用这个绿字呢?是因为春风本来是透明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绿字,就让春风化无形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他对春风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春风是一语双关,它既指现实中的春风,又指皇恩。但无论春风是实指,还是代指皇恩,这个用法都不算特别。
用绿字来写春风,在唐宋诗词中,同样是泛滥成灾的。李白、温庭筠等人,都用绿字写过春风。因此这个绿字用得好不好,才会在后来引发很大的争议。
王安石写诗,炼字是出了名的,这个事还被宋人收进《童蒙诗训》。书中教后学者向王安石看齐,文字频改,功夫自出。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虽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但是按理来说,他不可能在写诗上是一个笨蛋。为什么他炼字十几遍,仍然选择了老掉牙的绿呢?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可以增加春风的实体画面感之外,这个绿字其实是贯穿全诗的诗眼,它和第二句、第四句要表达的真实内涵,都有联系。
要知道王安石诗中绿字的潜在内涵,我们就得先弄懂草绿,在古诗中还代表了什么。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别》明月照我还,他在诗中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里的草绿,含有归隐的意思。
传说淮南王刘安去世以后,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辞·招隐士》,呼唤他的魂魄自山中归来。后来王孙和春草,渐渐和归隐的意象就联系起来了。
因此,王安石在这里用绿字,就是暗指自己有功成身退的愿望。诗中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照我还,就是对绿字最好的补充说明。
所以,这个绿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钟山,带出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都是在说明,当时王安石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已经热爱上了隐士的生活。他想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学习前贤古人,退隐山林。
诗中没有提到春草,写下绿字,就等于写了春草;写了春草,就写出归隐的台词。因此,这才是王安石用这个绿字要表达真正的含义。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古代贤人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立意是很高的,它体现出了一个理想文人为人处世的高尚节操。
但是,如今的因为不通古代典故,不解王安石的用心,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个绿字,又没有联系前后文,于是就会错了意。
特别是这样的批评,出自钱锺书、臧克家这类大学者之口,争议当然就来了。
二、吴小如不想钱锺书挨骂
吴小如也是研究诗词的大家,因为钱锺书对绿字的批评、认为用绿写春风太老套,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吴小如又专门去研究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传播过程。
最后吴小如发现,这首诗在早期的版本里面,写的不是又绿江南岸,而是自绿江南岸。只是到了《容斋随笔》以后的版本里面,才被改成了又绿江南岸。
吴小如的意思是:钱锺书认为这个绿字用得比较陈旧,那么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会不会就是比较新颖的呢?
然后,吴小如用非常翔实的论述,证明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原版,里面就是春风自绿江南岸。但是,很多人对此仍然不同意。
这样的行为,显然和金庸替倪匡强辩南极本来有北极熊,但是被卫斯理打死了差不多。
其实,名人也是人,偶尔出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我们对于前人所作的诗词,实在没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
包括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还有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曲,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
那些最后能够流传千年的版本,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公认的最优选本。
当然,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在流传过程中,也起了一些变化。不过他这个绿字,始终都没有被人改动过。
这就足以说明:古人在对这首诗的解说过程中,对这个绿字的用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就一定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版本。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习惯。从前我们老说,中国古代的小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现在看起来,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同样有这种倾向。所以一味追求原始版本,实在没有必要。
王安石这一首诗在古代,看起来争议是不大的。主要的争议,还是集中在现代。大概是因为钱锺书做《宋诗选》的时候,工作量有点大,来不及仔细看。
而王安石这首诗,表面上写得很浅,但是事实上,绿字又用得颇为曲折。所以,钱锺书一时之间没有领悟。
臧克家显然错得更离谱,居然想把绿字,退回到王安石抛弃的旧版本上去。对此,只能说臧克家是现代诗人,对于古诗词,还是缺乏思考。
偏偏钱锺书和臧克家这两个人在现代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争议,就这么被带出来了。如果是两个不太出名的人这么说,大家顶多就一笑置之了。
结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古代其实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主要的争议还是在近代,因为钱锺书和臧克家等学者,未能吃透王安石诗中的真意,产生了误解。
他们对于这个绿字,有不同的想法。普通人一早就接受了这个绿字,又反过来觉得他们的想法颇为诡异,于是就争议不休了。
王安石这个绿字,用得非常讲究。除了将春风进行了形象化,它还包含了更深刻的归隐意象。
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没有带一个草字,但是春风的绿,自然是要通过吹绿岸边的树和草才能实现。
绿字可以做多重解读,从实指的是春风,到虚指的是隐士精神,承上启下地串起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既说明了作者为何要回望钟山,又解释了他为什么盼着明月照我还。
如果把它按照臧克家的说法,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或者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话,那么诗意就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