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是在死后才备受关注,才会获得荣誉?

文化网编2023-03-12 18:132110

人性本贱,在失去之前,他们永远都不懂得珍惜。基于人性的这种缺陷,总会有人一味厚古薄今,却忽视了作者、以及作品本身的价值。

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便能明白。在如今这个时代,国学的热度居高不下。趁着国学的热度,连《弟子规》这样的作品,仍被一些人奉为圭臬,还称其为“国学经典”。

为什么有些人是在死后才备受关注,才会获得荣誉?

我们可以和其他启蒙作品做个横向比较。

《三字经》: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劝人学习,并不是简单说教,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人发自内心地赞同。

《千字文》: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词句华美。普通的骈四俪六,放在它的面前都黯然失色。

《声律启蒙》:

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

四目颉,一足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

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在对仗工整,词句华美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相应的历史典故。一则以恩,一则以德,在潜移默化间,便实现了教化的功能。

再看看《弟子规》,忍住啊,别笑: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你说话父母不听,就要继续说下去。如果被他们揍哭了,也得继续说下去。

父母如果病了吃权健,你要抢先尝尝。白天晚上伺候,上班什么的都去见鬼吧。

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这是孝顺,还是想把父母气死?

《弟子规》的水平,是真的不行,这其实和作者有很深的关系。

《三字经》的作者,是宋代进士王应麟,后人有所增补。《千字文》作者,是南朝梁武帝指令给事郎周兴嗣。能到梁武帝身边,那水平堪称顶尖。《声律启蒙》的作者车万育,是清康熙年间进士。而《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不过是个普通的秀才而已。

换句话说,《三字经》《声律启蒙》的作者相当于硕士,《千字文》的作者相当于是个院士。《弟子规》的作者,不好意思,就是个中学生。

中学生写的作品,就一定不能看么?倒也未必。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有中学学历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做韩寒。在韩寒彻底功成名就之前,因为他的学历,他遭了多少质疑,又挨了多少骂?厚古薄今的双重标准,其实一直都在重演。

为什么有些人是在死后才备受关注,才会获得荣誉?

无论如何,韩寒学到了钱钟书的一二分风骨,他的作品也是颇有思想。但就在这些年里,总有一些人,偏偏就想把他踩在脚底下,反而把《弟子规》这样毫无价值的作品,当成经典来诵读。他们怕是没好好上中学,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经典。

忠看《出师》,孝看《陈情》,几时轮得到《弟子规》来说三道四了?

为什么有些人是在死后才备受关注,才会获得荣誉?

我固执地相信,历史会给出更公正的判断。未来人们对韩寒的评价,会远远胜过对《弟子规》的评价。只不过,那个时代暂时还没到来而已。

生在一个时代,就要承受一个时代群氓的质疑。这是不变的定律。不过在一个人死之后,这个人便会被划归古人的行列,对他的评价也是会相应的提高。这也是人在死后,才会备受推崇的原因。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