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太虚幻境中贾宝玉为何与秦可卿初试云雨?
如果理解了太虚幻境中,贾宝玉和秦可卿共度良宵的寓意,也基本上就理解了这部书为什么既叫《红楼梦》,又叫《石头记》,以及怎样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在小说的第五回,而同样在第五回,贾宝玉未曾梦游前,看到的《燃藜图》,则是暗示该怎样理解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所遇到的一切。
《燃藜图》中的故事讲的是,刘向在夜读时,来了一位自称太乙之精的老者,吹燃了拄着的藜杖,并授予刘向一本关于治国方略的《洪范五行》之书。而现实中的刘向确实写过一部《洪范五行专论》,讲述了关于国家运势的天人感应,谶纬之说。
这个故事的意义,就是在暗示随后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关系着国家的兴亡运势,并且是用谶纬隐语写出来的。
同时,关于谶纬之说始于秦,兴起于两汉。在正史中记载最早的是“秦谶”,而最早的一句谶语,是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那句“亡秦者胡也”。
随后,宝玉在秦氏卧室中看到的那些陈设,正是隐涵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十二个历史时期王朝兴亡更迭的谶语,这恰似是对怎样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进行的一个演示,同时也暗示读者,要看懂和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必须倒叙着,也就是从最后一个秦可卿的判词开始解读。
全书惟有在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回中,三次提到宝玉“十三岁。尤其是在第二十五回,癞头和尚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提醒我们,对补天余石幻化成通灵宝玉后,下凡历劫的隐寓再作审视。
其实补天余石幻化成通灵宝玉下凡历劫,本质上就有“受命于天”的含义,那么结合它上面所刻的八个篆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传国玉玺上的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意义不正相同吗?因此上,通灵宝玉就是传国玉玺,而宝玉衔玉而生,隐示了宝玉与通灵宝玉是一体的。
由于只有三次提到宝玉的岁数是十三岁,也暗示了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也是十三岁。那么,在梦中警幻仙姑,将其妹秦可卿许配给十三岁的宝玉,隐寓着什么呢?
其实是在暗隐补天余石下凡后,是如何成为传国玉玺的,即嬴政十三岁时继位秦王,后来他灭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自称秦始皇的同时,命李斯使人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并在上面镌刻了八个鸟虫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正所谓“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第五回的回前诗写的是:
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其“问谁幻入华胥境”,是暗隐补天石成为了传国玉玺,“千古风流造孽人“,则是说传国玉玺成为了历代王朝,正统合法的象征,而在一千多年的兴亡中,都是这个传国玉玺在造孽。书中把传国玉玺神化为补天余石,而传国玉玺又象征着王朝兴亡,因此书名为《石头记》。又因为这本书的背景是明末清初,主旨思想是排满悼明,“红楼”既隐指朱明王朝,也隐指皇宫、紫禁城,所以又名《红楼梦》。